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军事战争 军事史上最让人无语的10个军令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测验从军事视点评论明代火器的运用状况,期望建立一个关于古代中国热兵器运用的结构性质的叙说。本文大致以火器运用的战略战术、火器运用者、火器的后勤保障等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工夫跨度上从火器的源流开端,到本乡火器的衰败停止,构成一个简略的结构。

  〔关键字〕:明代、火器、军事、后勤保障、战略战术、火器部队

  正文

  明代是中国的军事技能大开展的年代,有明一代,新式火器层出不穷,国外领先火器引入中国,很多火器配备部队――乃至呈现了专门的火器部队,作战办法也发生了显着的改动,这些无疑标志着中国的战役从冷兵器年代走向热兵器年代的严重改动。因而,研讨这一课题的文章也有不少,像戴裔煊的《明史·佛郎机传笺正》,林文照郭永芳合着的《佛郎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工夫考》,杜婉辞的《赵世桢及其<神器谱>初探》,王兆春的《中国火器史》等等,这些长辈从火器技能的创造及对外沟通等方面作了很多研讨,可是关于火器作为兵器的评论不算太多。本文自不量力,循着长辈的轨道,期望从火器的运用状况下手,评论一些明代军事史的内容。

  应当明晰,本文中所谓的火器不是一个技能概念,关联于火器的技能问题不在本文的评论规模之内,本文仅仅将火器作为一种兵器,评论它在明代的运用状况。抽象的讲,一种兵器的运用状况,大致上包罗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办法,也就是关于这种兵器的战略战术等等;二是运用者,即配备这种兵器的部队;三是运用的价值,就是关联于这种兵器的后勤保障。本文即以此为思路,按上述的三个方面来评论明代火器的运用状况。

  二、明曾经火器的传承

  1、源流简述

  没有什么东西是随便冒出来的,全部事物都必定有一个开展演化的进程,所以要评论明代的火器状况就不得不先明晰火器的源流。众所周知,北宋初年为了战役的需求,大家依据前人炼丹术中对火药的晓得,榜首次分配出了用于军事的火药和开端的火器,由此人类的战役进入了冷兵器与热兵器替换的年代。早期的火器以火箭,火球等燃烧性、爆炸性火器为主,所用的战法大多是烧夷敌方辎重等古代传统火攻战法的延伸。真实意义上的火器即管形火器是迟至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造的突火枪,这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运用射击原理的管形射击火器,也就是世界上全部枪炮的开山祖师。颠末元代对宋代火器的承继和改善,总算创造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它以自身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成为了火器开展和运用的干流,由其衍生的各种火器不光被官方部队大规模的列装,元末农民起义的部队也有配备,特别以朱元璋的戎行最遍及,据续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火攻之具不啻数百种……”(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可以说明王朝之所以可以在短期内一致全国,很多运用领先的兵器也是缘由之一,茅元仪的武备志中就说:

  “……本朝之得全国也,藉于火为多……”(武备志卷一百一十九 军资乘 火一)。

  正是因为火器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现了宏大的优越性,所以有明一代都十分注重火器的运用,乃至建立神机营作为专门的火器部队,从此火器部队作为一个专门的军种呈如今历史舞台上。

  2、关于“征交趾,得火器法”一说的疑问

  以上就是到明代停止的火器传承状况,固然叙说的十分粗糙,可是其头绪自身是明晰的,“中国是榜首个把火器用于战役并且榜首个组成专门的火器部队的国家”这一定论也是可以断定的,可是谈到火器部队也就是神机营的创立时,无论是明史仍是续文献通考或武备志中的记载都有一个当地让人新鲜,原文如下:

  “……京军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其制皆备于永乐时。已,征交趾,得火器法,立营肄习……”(明史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至成祖平交趾,交人所制神机枪法尤奇妙……”(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至平交趾,得神机之法,遂设专营秘习教……”(武备志卷一百一十九 军资乘 火一)

  也就是说,明王朝从交趾学到了火器法,正本,史料上原文如此也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可是交趾显着落后于明王朝,依据记载,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成祖征交趾时,交趾兵列象为阵,以刀枪弓矢作战(原文不知出于何处,转自《中国火器史》),如此很难想像洪武时有数百种火器的明王朝到了永乐时会向还在运用冷兵器的交趾学习火器技能,别的权且不说其时明王朝的火器技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就算海外有什么文明具有领先的火器技能,可是其时连郑和下西洋都没有开端,西欧的地理大发现也还要等近一百年,其时除了中国好像还没有哪个领先国家可以抵达交趾,所以也不太可能是经过交趾从其它国家的人那里学到。一方面,史书上的记载语焉不详,咱们不晓得所谓神机法究竟是指火器的制法仍是火器的用法;另一方面,即便有交趾人运用冷兵器作战的直接性材料也纷歧定能证明他们中的个别人没有掌握领先的火器技能。理论上,咱们应当以正史为准,然则,咱们也不能扫除史书记载被误读或记载自身呈现错误的可能性,所以现阶段,关于“得神机法”的这一疑问只好保存,等待今后可以有一个回答。

  三、运用火器的辅导思维和详细战术

  1、辅导思维

  在不相同的技能条件下,战役的方式有所不相同,其辅导思维也就不相同,冷兵器年代有冷兵器年代的战略战术;火器年代有火器年代的战略战术。我想,从军事视点看一类兵器的运用状况,首要应当注重的是关于运用这类兵器的战略。武备志中说到火器时说:

  “茅子曰:五行之内,金水火之性最烈……火以烬之……至火而五行之竭尽矣,仁人所不道也……”(武备志 卷一百一十九 军资乘 火一)

  引文中的“用火”虽是泛指全部火攻,可是在这里咱们可以看到明代的军事家对火器和火攻战法的根本晓得:威力宏大,应当稳重运用。在其它史猜中也有相似的说法,例如:

  “……然利器不可以示人,朝廷亦慎惜之……神铳,国家所重,在边敦堡,只可量处以壮军威,勿轻给……”(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史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独石作为九边中宣府下小小的一个卫,与它关联的火器出产保密工作是由皇帝亲身干预,合作“量处以壮军威”句,可见明王朝大约是把火器作为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来加以掌握和注重的,也可以说,这是对火器最根本的价值确定。根据这种价值确定,明代的军事家晓得到:

  “……良将一员,火兵三千,足抵强兵十万,可以无敌于全国矣……”(武备志 卷一百一十九 军资乘 火三)

  也正因为这一晓得,进一步促进了有明一代火器替代冷兵器的进程。

  2、战术效果

  在高度注重的思维辅导之下,有明一代不断有人总结出许多详细运用的战术,其间许多战术不光在其时看来十分有用,并且与近现代的一些步卒炮兵战术相似的让人惊奇。

  武备志记载了一套阵地战的详细的火器战术:

  “……布阵如一营三千人,百二十步外酌用巨细威远炮视远近打放,令贼不得安营,百步外用地雷连炮,周布大营四面,先令哨马二十匹远哨,如贼从北来,哨马驰至,即向北布器,见贼打放,用迅雷炮左之,贼来未有不披靡者;若近营,用铳棍剑枪火枪三捷五雷分番叠打,以威远炮连炮为正,以铳棍剑枪火枪为奇,缓且远有威远炮连炮,急且近则用铳棍剑枪火枪三捷五雷,奇正相资,攻守具利……”(武备志 卷一百一十九 军资乘 火三)

  从中咱们可以看到对火器的正确运用,先是长途火炮掩盖,然后是地雷和齐射削弱敌人,最终是多种火器复合式运用的阵地射击,这一形式和近代规范的阵地战简直相同,到了一战的年代都没有太大的改动。

  下面是续文献通考中的记载:

  “……第恐一发之后,匆促无继,敌知其然,临阵必伏其身矣,我火发声闻之后,即抵触而来,请自今今后,凡火枪手必五人为伍,其间择一二人,心定而手健目疾者专司持放,其三四人互为实药,番递以进,专俾一人司放,高低左右,应机姑息,则发无不中者矣……”(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所谓“凡火枪手必五人为伍”正是近代炮兵一个炮位上的人数,“其间择一二人,心定而手健目疾者专司持放”对应炮长和击发手,“其三四人互为实药,番递以进,专俾一人司放”对应装弹手等方位,考虑到火器开展早期是没有严厉的枪炮区别的,所以毫不夸大的说,咱们乃至可以从中看到近代炮兵的雏形。

  还有一些零散的史料说到的其它效果,比方:戚继光的鸳鸯阵,固然我没有看到真实的阵图,可是凭仗文字的描绘咱们可以晓得,鸳鸯阵一队12人,正是近现代一个步卒班的人数,可以分红四个小三阵,正相当于如今的四个三人战役小组,可以说这种编制和阵法改动正是以热兵器为首要兵器的近现代步卒班的规范编制,不光在其时是领先的并且直到如今还在运用。

  明代的火器部队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他们那丰富多彩的武器装备,而本文既然要讨论明代的火器应用情况就更加不能绕过火器本身不谈,但是我要在此重申,本文的重点不是火器的生产技术,而是火器作为一种武器而被使用的情况,具体到这一节就是指武器的后勤保障。

  1、生产

  明代的火器生产以永乐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洪武建文两朝,此时火器生产属于多头管理,基本分属四个系统:工部、内府、地方布政使、地方各卫所。工部下有宝源、军械二局生产火器,其中宝源局本业是铸造钱币,可能因为铸钱和生产火器同样需要金属冶炼技术,所以宝源局也负责火器的生产,引用《中国火器史》第七十五页的说法,宝源局设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至洪武八年为止都是重要的火器生产单位;军械局设立于洪武十三年,是明朝正式的火器生产机构,据大明会典记载:

  “……军器造于工部……”(大明会典 卷一百五十六 兵部二十四)

  可见军械局是制度化的军备制造机构,洪武时它负责生产各种火铳和冷兵器。

  内府系统的机构主要是兵仗局和内官监,根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兵仗局主要成造:

  “……火车火伞,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夺门将军,神枪神铳,斩马铳,手把铜铳,铁铳……”(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之类的火器,而内官监则设有火药作专门生产火药,兵仗局和内官监同军械局一样受朝廷直接管辖,是制度化的生产机构。

  地方上的布政使和各卫所在洪武建文时期也担负起了重要的火器生产任务,一方面这样可以减轻中央生产部门的负担,节省运费减少运输损耗,另一方面也有不利于保守军事机密,容易造成技术流失的缺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火器是中国的优势(续文献通考,武备志,明史,大明会典均有相似的表述),所以永乐时对火器的生产进行了改革。

  永乐以后一方面继承了洪武时期的制度,继续由军械,兵仗等局生产火器;另一方面严格禁止地方布政使和卫所进行生产,当时规定

  “……凡军器,除存操备之数,其余皆入库……不许私制……”(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十九,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己丑条)

  正统初年曾再次发布禁令:

  “……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史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不过由于军事需要,也允许少量地方卫所自行生产火器,但是种类和数量仍然受到限制:

  “……正统十四年四川,弘治四年湖广,广西,正德六年青州左卫,七年徐州,十二年凉州,具准自造铜将军神铳等器……嘉靖四年令辽东自造毒火飞炮……”(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除了产地受到限制,产品质量也要遵循一套严格的程序,进行有统一计划的生产,首先是各地边镇卫所按各自需要上报所需数目和种类,然后统计造册报送兵部武库清吏司批准,再转发工部,由工部分配给兵仗局等单位进行生产,当然,工部也会定时定量生产一些火器入库以备不时之需。为了保证火器的质量,规定了严格的抽检制度,每次生产完成,都要从中抽取一件成品同兵仗局保存的标准样品进行比较,并有内府给事中、御史和工部官员共同进行验收,没有问题的才会交内库收存,有残次品或偷工减料的生产者会被治罪。

  至于产量,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军械局和兵仗局都是以三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军械局每三年生产:

  “……碗口铜铳三千个,手把铜铳三千把,铳箭头九万个,信炮三千个,槚木马子三万个,檀木槌子三千个,檀木送子三千根,马子九万个……”(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兵仗局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万历年间一次添造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侧面的描述:

  “……中样铜佛郎机三千副,大将军十位,二将军七十九位,三将军二十位,神炮六百六十九个,神铳一千五百五十八把,补造中样铜佛郎机一千二百副,小铜佛郎机铳五十副并各随用子铳铅弹火药药线等项,定限三年造完……”(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这是真真正正的成千上万,恐怕这还只是明朝火器生产能力的冰山一角,前文说过,明军使用的火器种类有数百种,去除夸张的因素,可能也有数十种,而上面两段引文中只记载了几种,没有记载的火器产量只怕更加可观。

  2、发放

  如前文所说,洪武建文时期,中央和地方均设有生产机构,产品的发放也是按中央和地方分别进行的,中央的产品一般作为战备储存起来而地方生产的火器则装备各地的驻军和要塞。永乐时期由于生产统一由中央进行,所以产品的发放也有了统一的规定:

  “……凡胜字天威并列字等号飞枪神铳等项火器,具系内府兵仗局掌管……”(大明会典 卷一百五十六 兵部二十四)

  各地卫所在领取火器时要登记领货人的姓名,出货数量,以备检查,并要在火器上刻上使用者的名字,以防私自出卖,而且规定一旦损失要进行赔偿。除了领货方式的规定外,还有出货渠道的规定,例如京库所存火器不能发给地方:

  “……京库厂局火器例不发边……”(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关于发放的数量问题,续文献通考仅仅记载了一次额外的发放:

  “……时蓟镇请火器……佛郎机二千驾,鸟铳四百副,夹靶枪二千杆,并各随用子铳铅弹火药等项与之……”(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不过基于前文所述火器产量的巨大和仅仅是额外发放就有如此巨大的数量的事实,应该也可以认为平时出货量至少也是和这次额外发放相当的数量。

  3、革新

  为了更好的使用火器,不断革新火器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有明一代,对此十分重视,几乎形成了一种制度,朝野上下不断有人上书进献自己的新发明,明史记载:

  “景泰元年,巡关侍郎江潮言,真定藏都督平安火伞……应州民师翱制铳……延绥参将房能言麓川破贼用九龙桶……请颁式各边……箭工周四章言,神机炮一发难继,请以车载枪二十,箭六百,车首置五枪架……试可乃造……”(明史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以上几人都没什么名气,不过提到赵士桢可是大名鼎鼎,续文献通考记载:

  “五月,文华殿中书赵士桢贡鲁密番铳式诸器,神器谱图说一本、西域鲁密番鸟铳一门、水西洋番鸟铳二门、铳把手二把、掣电铳二门、子铳十门、迅雷铳一座、驾铳斧一把……”(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天才的出现是需要社会土壤的,所以这些官方或民间的发明家会陆续出现,恐怕和当时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官方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视在社会上形成的发明新武器的风尚,正是促使人们先后投入新武器研究的动力。

  4、引进

  明代中后期,明王朝开始引进一些外国的火器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是佛郎机的引进。对此,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标志,但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哪种技术可以长时间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不必与外界交流,既然不能闭门造车,那么不如进行引进交流来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总比固步自封来的先进。

  佛郎机本来是国名,换成现代的译名就是葡萄牙,后来用以指代佛郎机人用的炮,明朝人最初见到佛郎机炮是在正德末年,当时:

  “……广东巡检何儒招降佛郎机番人,因得其船铳等法,以功攫用,中国之有佛郎机诸火器自儒始也……”(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据明史·佛郎机传记载,明嘉靖二年,佛郎机人派五艘战舰至珠江口外锚泊,企图以武力强占屯门岛作为贸易据点,拒绝了明朝官员提出的交涉条件,并向守军发起了攻击,在其进犯广东新会的西草湾时被明军击败,明军生擒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并缴获两艘战舰和二十几门炮,这就是明军最初得到的佛郎机炮。早在明朝人第一次见到佛郎机后就认识到了佛郎机的诸多优势,此时得到了实物,就开始进行仿制:

  “……世宗嘉靖三年四月,造佛郎机铳于南京……八年十二月,诏铸佛郎机三百,分发各边……”(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并且佛郎机为原型进行改进,创造了大样佛郎机、中样佛郎机、小佛郎机等等:

  “……中国得之更为巧法,扩而大之为发圹,乃大佛郎机,约而精之为铅锡铳乃小佛郎机也,制虽不同,皆由此而生之耳……”(续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 兵十四)

  六、明代以后火器的走向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拥有武器优势的明军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实力,空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而不能有效利用,战斗中阵前投降,临阵脱逃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先进的武器就此流落到敌方手中成为对方灭亡自己的利器:

  “然将帅多不得人,城守不固,有委而去之者,及流寇犯阙,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炮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城上并发炮击贼,时中官已多异志,皆空器储药,取声震而已……”(明史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另一方面的辽东,在崇祯年间虽然凭着先进火器的威力取得了宁远大捷击毙努尔哈赤这样的胜利,但是腐败的明军仍然慢慢丧失了武器优势,到了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结束后,只有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中还有十门红衣大炮,而相对的,清军手中则有上百门红衣大炮。

  清王朝继承了明朝的地位,也继承了明朝对武器研究的成果,康熙时连年战乱,平定三藩叛乱,收复雅克萨,平定西域葛尔丹的过程中火器发挥了重大作用。康熙时还组建了类似神机营的火器营,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火器营、在京八旗炮兵、各省驻防八旗炮兵、绿营炮兵等构成的炮兵体系,还为此规定了一套春操训练制度:每年春天,各旗出炮十门,火器营兵一千五百名,汉军旗出炮十门,鸟枪兵一千五百名进行枪炮实弹射击演习。但是到了康熙末年,因为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对火器部队的建设开始松懈;雍正朝以“满洲夙重骑射”为由,推行鼓励骑射忽视火器的保守政策,使火器应用开始萎缩;乾隆朝以后,火器制造墨守成规,甚至出现了技术退步,火器部队的情况也是江河日下,最终在道光朝面对英军时吃了败仗,辉煌一时的中国火器就此没落,从而开始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七、结语

  本文力争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对火器作为一类武器在古代被使用的情况作一点框架性质的叙述。实话实说,把如此宽泛的课题压缩成一篇论文是有一点不自量力,但是我只是希望树立一个框架性质的东西作为我将来继续发挥的基础,所以本文的内容大多是概况或例证,甚至就一类武器的使用情况而言还不一定涵盖了全部的方面。不过,我相信将来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应该可以进一步完成对明代火器应用情况的论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