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这种独特的治病方法,据大量古文献的记述和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的研究,一般都认为起源于距今约10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端倪甚至上朔到距今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砭石,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说文解字》释“砭,以石刺病也”。只有在新石器到来以后,随着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才有特定形状的医用砭石出现。它是先民们用来剖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剌激身体的一定部位以消除病痛的工具,是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砭石
简介:石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村出土。 砭石
简介:新石器时代。7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长7cm,宽3cm。尖端锋利,两侧有刃,先民们可用以放血、破痈、去腐肉。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 玛瑙石叶
简介:新石器时代。1964年出土于西安浐河西岸。长10cm,宽5cm。是仰韶时期先民们的生产工具,也可有用于破痈排脓。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
石刀
简介: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乌盟头道洼遗址出土。质地玛瑙,长约2cm。绿色一件,赭色两件,有锋刃,先民们可用于放血、破痈。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 砭镰
简介:商代。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第14号墓出土。石质。长20cm,最宽处5.4cm。置于一漆盒内。经考证系当时的医疗用具。 砭石
简介:商周。玉石质,最长6.2cm,最短1.7cm。现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玉石针
简介:商周。最长18cm,最短2.5cm。现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砭针
简介:战国时期。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木召采集。铜质。长4.6cm,刃宽0.15cm。此针一端为针尖,腰呈三棱形;一端为半圆状刃。尖端用以刺病,刃端用以放血。这表明不仅医疗工具有了进步,而且人们已经懂得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某些病症。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骨类针具 骨针、骨锥、骨镞、骨笄
简介:新石器时代。骨质,生产和生活用具,亦可用于医疗。现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博物馆。 骨针(附针筒)
简介: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1980年内蒙古包头东郊出土。针最长10.5cm,最短3.8cm;针筒长15.3cm,用动物肢骨加工而成。疑为复制品。 骨针
简介:新石器时代。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长分别为16cm,9.2cm。两者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尾部无孔。现藏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骨针
简介:甘肃临洮县马家窑出土的骨针。金属类针具 青铜针
简介:西周。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通长9.2cm,针体呈三棱形,末端尖锐,可以放血、刺病。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金银医针
简介: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计金针4枚、银针6枚。四根金针完好,制作精致,针长在6.5~6.9cm,直径0.12~0.18cm,均比现在常用的医针粗。针柄略呈方形,约在其上中1/3交界处有一圆形孔,针体细长呈圆形,以针尖的形制来判断,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银针残缺无法辨认。据研究,这批金银针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形制相似,可以确认为早期针灸专用针。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仿汉墓金针
简介:有毫针2枚、鍉针1枚和锋针1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仿制。木制类针具 棒针(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明代。江苏省江阴市夏颧墓出土,长5.7cm,以坚韧木料制成,表面光滑细腻,酷似骨针,系排脓用具。现藏于江阴市博物馆。少数民族针具 蒙医放血刀(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清代。197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采集,铜质,长8.3cm,是蒙医放血疗法所用的刀具。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 放血刀(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征集,铜质,长11cm,传世品,藏医和蒙医放血疗法的主要用具。现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针盒及针筒 木质插针筒(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木质,高2.6cm,长4cm。针筒正面阴刻隶书“祖传针筒”4字。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象牙针盒(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清代。高1.5cm,长10cm,宽2cm。外周阴刻山水人物图,填以墨色。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竹雕藏针筒(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清代。高10.5cm,口径1.5cm。上下盖均以象牙制成,针筒外层为透雕人物图。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象牙藏针筒(摘自《中国医学通史》)
简介:清代。长22.5cm,口径1.2cm。盖上饰以虎钮。正面刻有隶书“秋天一色”,反面刻有兰花、梅花纹饰。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仿古九针 九针是指九种医疗用具,包括长、短、大、小的针具和按摩用的圆棒和割治用的小刀,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各有不同的用途。 仿古九针总图
镵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处收小,形成尖端,后人有称为“箭头针”。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用途:浅刺皮肤而不能深入,用于泻血;治头身热症等。 圆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后人有称为“圆头针”。用途: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按摩用具。 鍉针
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粟形,圆而微尖。近人有称为“推针”。用途:按压经脉,不能深入(“按脉勿陷”),为按压穴位用具。 锋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后人称为“三棱针”。用途: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铍针
形状: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人有称为“剑头针”。用途:割治痈脓外症。为外科用具。 圆利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能深刺。用途:痈肿、痹证的深刺。 毫针
形状:长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针身细小如毫毛,不伤正气。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用途: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等。 长针
形状:长七寸,针身细长而锋利。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用途:深刺,治“深邪远痹”。 大针
形状:长四寸,针身粗圆。用途:泻水,治关节积液。后人用作火针。针刀 随着医学的发展,除针灸科之外,其他专科根据各科的不同特点,所使用的针具在《灵枢》记载的古九针基础上又有演变。例如明代《审视瑶函》记载了眼科针具图、清代《疡科会粹》记载了外科针具图、《医宗金鉴》更是记载了清代特有的“挑痘针”等等。 《审视瑶函》眼科金针
简介:明·傅仁宇,1642年明刊本。金针柄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之,长二寸八九分,如弓弦粗,两头钻眼,深三四分,用上好赤金子抽粗丝,长一寸,用干麦调生漆箕入柄眼内。 《审视瑶函》眼科针刀
简介:明·傅仁宇,1642年明刊本。针刀用于割治胬肉攀睛。 《医宗金鉴》挑痘针
简介:清初设痘疹科,清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痘疹的经验,而有“挑痘针法”,此图即为清代挑痘用针。 《疡科会粹》针刀
简介:清·孙震元,图中铍针多达6种不同的规格,是对《灵枢》“铍针”的新发展;喉针是刺喉痈的针具;钩针多用于眼科;毫针、三棱针则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烙铁则用于外科。可见图中针具实为临床各科而设,不独用于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