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才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敢于迎接挑战。第二,人才有较强的适应力,在急剧变化的未来世界中,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第三,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第四,人才具有丰富的个性,有特长,能适应多样化和多彩的未来社会。根据未来人才的要求,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合乎科学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1、摆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具体的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意义在于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具有独立实践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仅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实践活动,在头脑中加工、筛选,组合有关知识,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迁移作用下,运用有关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多种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意味着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认识和调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自我发展,做自我发展的主人。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得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和调控。教师施教的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身心诸方面获得进步,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强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身份
课堂就其本质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一是作“船长”为学生导航。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利用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把本章或本篇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关系等告诉学生。二是作“导演”为学生示范。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时,教师作必要的示范与导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或学生再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结。三是跑“龙套”为学生陪衬。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将其交由学生来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只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了解他们的接受程度,在学生讲完后,才将其中的重点、难点、遗漏知识和相关知识给以说明和补充。四是作“教练”给学生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根据学生新的知识网络和大纲的要求,精选典型习题,或巩固概念、或强化知识、或训练技巧、或提高能力。
3、明确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旋律
课堂教学要紧跟认识的发展和“育人”的新情况、新要求。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重智轻德、重主导轻主体、重考试分数轻创造“火花”、重整体统一轻个性特长的教学思路。中学教师要敢于冲破种种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一切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师生关系为平等、对话、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做到时空要让学生走进,资源要让学生共享,新知与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要让学生去参与,教材要让学生去讲解。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急于放在“下载”高考题目上,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二、树立主动的、能够和谐发展的学生成长观。
1、老师应把课堂支配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创造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密度越大,教师施教的艺术性、启发性、反馈性就越高,教师所创造的民主、热情、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善于动脑,把难点搞清,把重点消化,把技能技巧掌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的时间是确定的,但如何分配则是因人而异的。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己学习和自主建构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力求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尝试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得留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使之动脑动手,发展认知能力。教师仅仅留给学生空白时间是不够的,还得由教师精心策划、具体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这段空白时间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老师应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世界。
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界限,使课堂贴近生活,贴近信息,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书本世界是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割断了它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或者学生还没有接受它的经验准备和学习动机,它是枯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世界,生活之树长青,它是一切文化、科技艺术哲学的源泉。网络世界是现代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展示给人们的一个虚拟世界,具有超时空性,是一个前沿的、开放的,具有丰富信息量的虚拟的世界。现代教学的任务是打通这三个世界的间隔与界限,在沟通中开启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共3页,当前第1页1
-
3、老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应开辟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辩驳论证的时空。允许学生插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见解、甚至是稚嫩和错误的见解。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展开探索,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与目标,以学生为本,以过程为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新课标在所有学科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中都提了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及身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一种经历,亲身感受体验、学习与认知过程,在探索、挫折、成功、失败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安排要看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三、树立有效的、注重创新发展的教学改革观
1、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是使学生从书本的奴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所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时有时无,绝不能把研究性学习放在陪衬地位。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贯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这样一种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新改革。一是让学生从不知到知,进行探索。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情趣和探索能力。二是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推理。用研究性的精神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纳。在教学中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则应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个能力相对于记住现成的规律和公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四是从原则到具体,进行发散思维。在用研究性的精神组织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原则到具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的实效。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课本的编排体系,制定出章(单元)、节、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思想教育)、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深化于教、学、练的全过程。对于目标的展示,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一次性展示,也可以多次展示;展示时间可以放在课初、课中或课尾,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同时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纲、目、主、次,一目了然。各层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同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效应。传授的知识要形成系统,使知识网络化。知识只有形成系统才有深化记忆,转化为能力。同时获取知识是一个过程,学生的智能结构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符号、图表,把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地体现出来,使新旧知识有机融合,将新知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3、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是选择恰当教法
教法的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的认真编导、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要在转化、旨在发展、妙在开窍上,紧紧把握激发、疏导、深化、迁移四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作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诸感官并用,使其体会到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即享受独创成功的快感,设法解决问题的困惑,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训练,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紧紧地把握教材思路,设计形式新颖、立意深刻、方案独特、贯彻始终的训练,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就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教法选择体现教材思路、认知思路、教学思路的有机结合。教材思路是指教材的知识网络,培养能力的途径,内容的表达方式、层次,追求编者所用的识别、评价、转换、重建、联想等思考过程。学生的认知思路一般分为感知——训练——内化——应用四个环节。教学思路的设计及教法的选择应以教材思路为指导,认知思路为中心,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思维过程的训练,组织一条清晰的“再生”科学知识的思路,促使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也是学生对某学科形成爱好并深入钻研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共3页,当前第2页2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基本技能共3页,当前第3页3
一、树立正确的、合乎科学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1、摆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具体的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意义在于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具有独立实践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仅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实践活动,在头脑中加工、筛选,组合有关知识,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迁移作用下,运用有关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多种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意味着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认识和调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自我发展,做自我发展的主人。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得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和调控。教师施教的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身心诸方面获得进步,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强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身份
课堂就其本质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一是作“船长”为学生导航。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利用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把本章或本篇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关系等告诉学生。二是作“导演”为学生示范。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时,教师作必要的示范与导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或学生再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结。三是跑“龙套”为学生陪衬。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将其交由学生来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只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了解他们的接受程度,在学生讲完后,才将其中的重点、难点、遗漏知识和相关知识给以说明和补充。四是作“教练”给学生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根据学生新的知识网络和大纲的要求,精选典型习题,或巩固概念、或强化知识、或训练技巧、或提高能力。
3、明确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旋律
课堂教学要紧跟认识的发展和“育人”的新情况、新要求。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重智轻德、重主导轻主体、重考试分数轻创造“火花”、重整体统一轻个性特长的教学思路。中学教师要敢于冲破种种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一切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师生关系为平等、对话、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做到时空要让学生走进,资源要让学生共享,新知与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要让学生去参与,教材要让学生去讲解。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急于放在“下载”高考题目上,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二、树立主动的、能够和谐发展的学生成长观。
1、老师应把课堂支配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创造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密度越大,教师施教的艺术性、启发性、反馈性就越高,教师所创造的民主、热情、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善于动脑,把难点搞清,把重点消化,把技能技巧掌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的时间是确定的,但如何分配则是因人而异的。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己学习和自主建构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力求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尝试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得留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使之动脑动手,发展认知能力。教师仅仅留给学生空白时间是不够的,还得由教师精心策划、具体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这段空白时间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老师应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世界。
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界限,使课堂贴近生活,贴近信息,交给学生认识世界的钥匙。书本世界是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割断了它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或者学生还没有接受它的经验准备和学习动机,它是枯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世界,生活之树长青,它是一切文化、科技艺术哲学的源泉。网络世界是现代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展示给人们的一个虚拟世界,具有超时空性,是一个前沿的、开放的,具有丰富信息量的虚拟的世界。现代教学的任务是打通这三个世界的间隔与界限,在沟通中开启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共3页,当前第1页1
-
3、老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应开辟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辩驳论证的时空。允许学生插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见解、甚至是稚嫩和错误的见解。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展开探索,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与目标,以学生为本,以过程为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新课标在所有学科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中都提了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及身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一种经历,亲身感受体验、学习与认知过程,在探索、挫折、成功、失败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安排要看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三、树立有效的、注重创新发展的教学改革观
1、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是使学生从书本的奴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所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时有时无,绝不能把研究性学习放在陪衬地位。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贯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这样一种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新改革。一是让学生从不知到知,进行探索。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情趣和探索能力。二是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推理。用研究性的精神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纳。在教学中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则应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个能力相对于记住现成的规律和公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四是从原则到具体,进行发散思维。在用研究性的精神组织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原则到具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的实效。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课本的编排体系,制定出章(单元)、节、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思想教育)、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深化于教、学、练的全过程。对于目标的展示,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一次性展示,也可以多次展示;展示时间可以放在课初、课中或课尾,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同时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纲、目、主、次,一目了然。各层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同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效应。传授的知识要形成系统,使知识网络化。知识只有形成系统才有深化记忆,转化为能力。同时获取知识是一个过程,学生的智能结构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符号、图表,把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地体现出来,使新旧知识有机融合,将新知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3、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是选择恰当教法
教法的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的认真编导、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要在转化、旨在发展、妙在开窍上,紧紧把握激发、疏导、深化、迁移四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作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诸感官并用,使其体会到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即享受独创成功的快感,设法解决问题的困惑,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训练,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紧紧地把握教材思路,设计形式新颖、立意深刻、方案独特、贯彻始终的训练,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就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教法选择体现教材思路、认知思路、教学思路的有机结合。教材思路是指教材的知识网络,培养能力的途径,内容的表达方式、层次,追求编者所用的识别、评价、转换、重建、联想等思考过程。学生的认知思路一般分为感知——训练——内化——应用四个环节。教学思路的设计及教法的选择应以教材思路为指导,认知思路为中心,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思维过程的训练,组织一条清晰的“再生”科学知识的思路,促使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也是学生对某学科形成爱好并深入钻研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共3页,当前第2页2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基本技能共3页,当前第3页3
中学生竞选学习委员演讲稿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中学生竞选学习委员演讲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竞选学习委员演讲稿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下一篇:中学生关于勤奋学习演讲稿
精选图文
热门排序
推荐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ttid,onclick,plnum,totaldown,newspath,filename,userid,username,firsttitle,isgood,ispic,istop,isqf,ismember,isurl,truetime,lastdotime,havehtml,groupid,userfen,titlefont,titleurl,stb,fstb,restb,keyboard,eckuid,title,ftitle,newstime,titlepic,smalltext,diggtop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551') and ispic=1 order by newstext DESC limit 1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ttid,onclick,plnum,totaldown,newspath,filename,userid,username,firsttitle,isgood,ispic,istop,isqf,ismember,isurl,truetime,lastdotime,havehtml,groupid,userfen,titlefont,titleurl,stb,fstb,restb,keyboard,eckuid,title,ftitle,newstime,titlepic,smalltext,diggtop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551') and ispic=1 order by newstext DESC limi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