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颗星是一个很好的数学素材。是不是可以把它用透。就不用出现下一个环节。这样是不是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也许有些不妥,请多指教。
高校开学典礼主持稿
上一篇:说屏评课稿
下一篇: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