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师如何走进科学新世纪第一个新学年的开学,一本崭新的小学《科学》教材来到我们的手中,它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也吸引着我们的学生,这就是《科学》--新世纪第一套科学启蒙教材。新《科学》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自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许多老师在解读这本《科学》教材的时候,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困惑。因为这套教材不仅要更新我们的科学教育理念,使我们重新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对我们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科学》的理解,提高自然教师实施新《科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我们尽快走进新《科学》。我们的自然教师如何走进新《科学》呢?
一、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老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要让他们盲目地摸索,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新《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呢?因为在将来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仅来自于封闭的课本。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由《科学》教材直接提供、呈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吸收来自科学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被教科书统治着,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所有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也都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咸“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新(科学》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应该如何扮演呢?按照新(科学》课程的要求,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者,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探究做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教师应当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者,教师应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这种学习化的课堂里,教师既是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幕戏的导演,又是演戏中的一个角色。他一边指导学生怎样排演,一边跟着学生一起演。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是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教师的这种角色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师需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此次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扩大了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跳出了原先大纲在课程资源上设定的框框。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选择内容,《科学》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为例,《金色的秋天》《关心天气》《冷和热》《常见材料》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观察、实验、提问、搜集、表达、交流等多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做、看、谈、玩、辩、说、演中感受科学魅力。比如,《谁最关心天气》一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认识天气的主要现象,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和日丽、阴云密布、急风暴雨、碧空如洗时的不同感受。同是了解天气,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大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将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这种教材的引领下,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课程资源观,重视对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将其引入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来
构建“三级联创”运行机制,实现创建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
上一篇:**县小康进程分析
下一篇:公司办公用品领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