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那怎样提高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呢?以下是起点宝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就事业都至关重要。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讲,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总是同他的学识成正比的。学识从何而来,主要从书本上获得。虽然一切知识与经验都来自于实践,但我们不可能凡事都亲自去实践。人生短暂,如果事必躬亲,获得的知识肯定很有限。事实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大量来自于前人的实践和经验,来自于书本。因此,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法国学者安德岁·莫罗瓦说:“当今的文明是我们前人世世代代知识和经验的结晶。要想享有它,就要阅读。无论是讲授或直观教学,都达不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图像,能清楚地解说一篇文章,却不适宜培养思维能力。电影和教课一样,放映完毕,也就销声匿迹了;过后想再查看它,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书籍,却是我们最好的终生伴侣。”
(二)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创造力。阅读可以增强人的智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二是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可以改善人的思维品质,促使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大量的阅读,人们可获得大量的知识,打好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三)阅读能够丰富人的思想,提升思想境界
阅读能够丰富人的思想,美化人的精神世界。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
1.阅读可以增加人的文化积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阅读是人们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途经,通过阅读,人们在脑海里逐渐积累有意义的东西,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2.书中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对阅读者的人格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们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中桑提亚哥的拼搏精神无疑会给我们以激励和鼓舞。
3.阅读可以涵养人的精神。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信念的坚守,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阅读可以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我们的精神家园。如读冯玉祥将军给张学良的赠语——“要小心,要谨慎,学吃亏,学让人,遇事能忍,生活俭勤;不自夸,不骗人,诚诚实实、厚厚纯纯乃是根本”。这样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文本对阅读者做人、做事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4.阅读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力量。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遭遇坎坷时,阅读就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它使我们从书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迈开坚实的脚步踏平坎坷;在失意、彷徨、忧虑的时候,阅读能在我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灯,祛除我们内心深处的阴暗,使我们的内心世界一片灿烂;当我们处于生活的十字路口、心中一片茫然的时候,阅读犹如一记精神的路标,能够使我们的心中豁然开朗。
(四)阅读是调节身心的重要方法
阅读是一种最佳的休闲和娱乐方式,它可以使人陶醉在想象与联想之中,沉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精神的鼓舞;它能带给人喜悦与满足,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在满足、感动、愉悦中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始终保持生活的热情。课后、工余,泡一杯茶,读几页书,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笔底乾坤任你驰骋,这样的休闲既轻松愉快,还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二、阅读的几种类型
任何人读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为积累知识,或为丰富思想,或为开阔视野,或为愉悦身心……依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积累性阅读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依赖坚实的知识基础。拿语文能力的形成来讲,没有字、词、句的大量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难以形成。积累性阅读就是为夯实知识基础而进行的阅读。一般来讲,积累性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特定目标的自由阅读。其特点是事先没有确定的阅读范围,只要是有益的、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读;阅读的时间也没有限定,茶余饭后,课间休息,旅途等车……所有零碎时间都可以利用;没有明确的阅读要求,读多读少,读深读浅,都以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种积累性的阅读,只要长期坚持,也能有较大的收获,但积累缓慢,不利于能力的迅速培养与提高。另一种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对文本有所选择的阅读。其最大特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比如说为了培养阅读能力,就选择那些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本来读,以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这种积累性阅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收效较大,有利于能力的迅速形成和提高。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借助于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和消化,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阅读。其特点是以增长才干、改善思维品质和丰富思想为主要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的深透理解之上的,所以理解性阅读是同学们学习各门功课都必须用到的。理解性阅读的要点是在正确理解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反复阅读文本,对其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彻底地消化,有选择地吸收,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或者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都属于求知性阅读。求知性阅读的根本特征是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对文本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而且渴望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和思想启迪,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阅读由于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阅读主体在对阅读文本的接受过程中,注意提炼、吸收和消化文本传达出的新信息,进而将之与自身已有的思想进行融合。阅读过程中知识接受和能力形成同时进行。
(三)鉴赏性阅读
鉴赏性阅读主要是就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言的。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语言感受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是对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感受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与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才能被读者感知和认识。因此,鉴赏性阅读能够丰富想象力、增强联想能力。三是净化人的灵魂。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体验,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
鉴赏性阅读也是一种消遣性的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人们为了调节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消遣性阅读对于阅读主体的知识素养、审美能力没有过高要求,阅读主体也不必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切入和透彻理解,更不必刻意追求从阅读文本中获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或更多的新知;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的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消遣性阅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又能促进求知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可以从消遣性阅读入手——首先是书目的选择。在肯定是优秀作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一些有情趣的、优美的、有吸引力的作品;其次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使阅读主体从文本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阅读的方式
要提高阅读效果,必须根据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眼、耳、口、脑多器官并用的阅读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出声。其原理是文字信息通过眼睛传输到大脑,大脑中枢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后指令嘴巴发声,声音信息再通过耳朵传回到大脑,由大脑进行再分析。在这一过程当中,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对表达同一内容的语言信息进行反复地感知,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语言感受力。
默读是眼、脑两种器官协同作用的阅读方式,其特征是不出声。语言信息通过眼睛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其进行一次性的分析和处理。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便于对文本内容进行琢磨、咀嚼,利于对文本进行透彻的分析。
2.精读和泛读
精读是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通过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透彻的理解,来全面消化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是“细嚼慢咽”,必要时对同一文本进行多遍地读、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字词借助于工具书进行正确的理解,有疑惑处查阅资料搞清楚;可以采用朗读、背诵和摘抄等多种方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精读是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最有效的一种阅读方式。
泛读是一种浏览式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不强求弄清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只求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即可。泛读是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和增长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其要点是阅读时要有侧重、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关于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对于同学们来讲,要把精力放在精读上,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我们的语文能力才能培养起来。说明白一点就是,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方式,泛读是应用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获取知识的一种阅读方式。
3.速读
速读是快速阅读的简称,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有目的地、有效地阅读文字材料,并获得所需信息的方式。速读强调快速,其主要原理是采用科学的视读法,减少眼停的次数、时间和回视,扩大视读广度,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资料查阅和信息浏览。
速读是近年来人们十分热衷的一个话题,有人将其作用强调到了夸张的程度,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作为一种阅读方式,速读的有效使用面很窄,仅适用于资料查阅、信息浏览和消遣性阅读。
四、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要想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批注笔记法
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见解、质疑和心得体会等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其形式有三种:一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话的旁边;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话或整篇文章之后。
批注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释。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懂的概念,立刻查字典、翻资料将其弄清楚,并且注释在旁边。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同时也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二是批语。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想、见解、疑问等写在书的空白处。三是警语。对于文本中十分重要或再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标注上“注意”、“重要”等字样,为今后阅读提供帮助。
批注笔记法具有这么几个作用:一是可以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够提高阅读效果;二是能够使人从书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能够提高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符号标记法
用各种符号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做标记,以便于应用时查阅和再阅读时注意的一种阅读方法。其要点是:1.在重要的句子下划横线。2.在重要的段落旁划竖线。3.将关键性的词或短语圈出来。4.在有疑惑处划问号。5.在有感悟的地方划感叹号。马克思读书就喜欢采用这一方法。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他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作满记号。他不在书里写批注,但当他发现作者有错误的时侯,他就常常忍不住要打上一个问号或一个惊叹号。画横线的方法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东西。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便于应用时查找,有利于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便于利用很少的时间对重点内容的再阅读。
(三)强记阅读法
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其要点是:1.读完文章后,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2.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时,每次间隔的时间应尽可能地长一些。3.记忆应尽可能准确。如果内容不太多,要尽力一次记住;如果内容较多,可以采取分段记忆法。鲁迅先生在《给曹白》中写道:“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这是小儿学语一样的方法。”
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能够迅速地增加知识积累,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咬碎骨头法
咬碎骨头法就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反复地琢磨、咀嚼,直到烂熟于心。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好处,就一遍又一遍地读。他说:“这篇论文一共二十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印。这样的反复学习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象吃书一样。’”
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消化和吸收,缩短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五)探究阅读法
书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过文字的解读就能获得的,而必须通过深入而细致地钻研与思考。探究式阅读的特点就是将思维的触觉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对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数学家华罗庚在《学·思·锲而不舍》中说道:“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我在青年时,看书就犯过急躁的毛病,手拿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最初看来似乎有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了。好在我当时仅有很少的几本书,我接受了教训,又将原书不断深入地学习,才真正有所进益。”
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使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阅读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需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对书籍的判断与识别能力。阅读好书,不仅能使人长智慧、长才干、长精神、长思想,使人品尝到人生的乐趣,感受到求知的快乐,而且能够使人走向辉煌。
五、阅读能力构成要素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构成,其中阅读能力是其他三种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知识的大量积累,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提高语文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入手。阅读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语言感受能力
阅读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简称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强,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直觉思维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就强,即阅读能力强。因此,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思想分析、辨别与兼容能力
阅读不仅是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思想的的兼容与吸收,这就需要读者具备对文本思想的分析、辨别和吸收能力。就对文本思想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来讲,读者的思想既是一把尺子,也是一面镜子;就对文本思想的吸收能力来讲,读者的思想犹如溶剂,文本思想好比溶质。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博大如海,他就有消化和包容一切思想的能力,这样的人拿到什么样的文章读不懂呢?从本质上讲,思想是阅读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的高下实际上是由思想修养所决定的,思想浅薄的人语言必然是苍白的。不注重丰富和提升思想,谈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必须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根本途径。
(三)文本情境的再现能力
阅读过程一般都伴随着思维具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性文体的阅读过程中,大脑中始终浮现着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等十分清晰的形象。其他文体的阅读过程同样伴随着思维具象,只是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相比,大脑中的思维具象有些模糊而已。从本质上讲,大脑中思维具象的产生是读者对文本内容感知的结果,是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文本思想的一个前提,因此,再现文本情境的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文本情境的再现,需要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思维具象要靠想象和联想,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唯一途径;作品中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想象能力强,再现文章所写生活情境的能力就强;想象力丰富,就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见人所未见”:具备了良好的想象能力,理解和消化文章的能力就强,就能够从文章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联想能力强的人,善于将文章所写与现实联系起来,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鲜活的生活,这样,既容易从文章中获得启示和感悟,达到对文章深透的理解,又能够从文章中获得比较大的思想收益。
想象和联想能力既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又是构成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快速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不仅如此,加强想象与联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四)丰富的语言积累
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地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进行直接感受最好的方法,读得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读者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