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关于过年语文随笔800字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知足与不满足,其实并不矛盾。知足,让人生闲适而乐观;不满足,让平庸蜕变为伟大。知足却不满足,你将到达成功的彼岸!以下是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第一篇】:门与路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中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

  小时候,我跨进幼儿园的门,紧接着走了四年的路;七岁那年,我迈出了幼儿园的门,跨进了小学的门,又走了六年的路;现在,我即将迈出小学的门,跨入中学的门。在跨进又迈出一扇扇门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一条学习之路上行走,勇往直前,永不止步。因为,这条路使我深深地感觉到:门中有门,路中有路。

  门,这也许是一段路的起点和终点,但绝不可能是人生所有路的起点和终点。如果前方有一扇属于你自己的门,它可以是父母替你创造的,但当你打开那扇门的那一刻,父母就再也不可能替你创造所有路上的精彩篇章。

  你千万不要认为打开那扇门是轻而易举的事,也许有时候,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现在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像是完成了任务,万事大吉了。接着就不再认真学习,拿着父母给的钱跑去混日子,天天逃课,剩余的时间或是谈恋爱,或是逛街,或是打游戏。我认为,大学的门,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段学习的起点。大学不是学生的娱乐场所,而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可以在课余时间做适当的娱乐活动,而不是抛开课程,完全沉浸在游乐之中。

  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中学生,但我还是应该深知,中学并不是我唯一的目标,只不过是我漫长的人生之路中的其中一扇门,我还有更长的学习之路要走。

  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第二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此后他更广读群书。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他饱读经书,深入生活,体味人生,慢慢地,他一生的经历使他的心学体系臻于完整,最终在自己心里也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在他弥留之际他的门生询问他心学之基,阳明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仙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阳明心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贯彻,指引着他功成名就。这是一种人生的总结升华,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汇总,这种奇迹会在冥冥中指引着你前进,却又是刻意感觉而感觉不到的。只有当你真正融入彼此内心,用心去阅读心,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彻悟,从而写下自己的心灵之书!

  从王阳明身上,我们看到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着。我们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的内在世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观照心灵,不断成长,这就是读好三本书的价值所在。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世界还怕容不下他吗?同样,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素质,整个民族,还怕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

  总之,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人生三本书,是贯穿人一生的要务,也是成就人终生事业的根本!

  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第三篇】:于欲望处留白

  在这个沸腾的时代,我们在水泥森林与霓虹之间奔走,在欲望的明灭间沉浮,在不得与想要间苦苦汲营,为自己的欲望在人间撞得头破血流,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日夜跋涉,梦中辗转,我们迫切的想将一切填满,越满越好,却忘了人生本需要留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的远大理想,可当他放下欲望,才发现归隐才是人生的大彻大悟。他毅然放弃功名利禄,抛下荣华富贵,于落日黄昏带月荷锄归。在闲暇之时,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抚琴歌啸。“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他在欲望中留白,在浮躁纷扰中独守一方乐园和净土。

  佛说人间有八苦,其中一苦便是求而不得。

  树从不烦恼这些。它从来都在欲望处留白。只顾长,越繁盛,越不修边幅越是好,越是要从每一片叶子里透露出壮大的生命力来。它不被任何人俘虏,欲望抓不住它,人眼不可审视它,于欲望处留白的它可真好。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伟大的文学家苏轼也曾在宦海沉浮,也曾为自己心中的欲望所羁绊。而当他临江而酾,将痛苦和失意洒入滚滚东流,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当他于欲望处留白,他再也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从仕途之门走出,安之若素,颂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欲望,让我们享受幻境中的想象与刺激,忘记真实世界里的感动与接触,陌生了自己与各种看不清的感觉。

  人生,需要在欲望中留空白,需要抛开某种虚空的愿望去找到一个真正能使灵魂栖息的地方。不再为自己某种狭隘的念头而与笑眯眯的世俗多费唇舌,只转过头,不言不语,调自己的酒,把生命调成真实而又充实的甜蜜。

  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第四篇】:读千年古诗,做清风少年

  司马光,大家可能都是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中认识他的吧。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费尽心血,编写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

  除了这一伟大的成就,鲜为人知的是,司马光还是一个难得的清官。他为人真诚慈善,处事光明正大,办事勇敢果断,深受朝廷的信任与百姓们的拥戴。因为这样,仁宗赏赐给他一笔百万财产,可司马光认为国家财政困难,、忧患重重,不肯接收这笔赏赐。再三推辞不了,他把一部分用来充当公费,一部分救济贫困的百姓,自己却分文不收。“俭则寡欲,侈则多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光对财富的态度。司马光执政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一年半,但他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与世长辞。噩耗传出,四方百姓赶来奔丧,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宰相,能得到民众这样广泛的悼念,是非常罕见的,可见他是一个深得人心的好官!

  历史上,这样的清官好官数不胜数: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一生严于律己,清廉简朴,对贪官污吏严厉打击,执法如山,深受百姓欢迎,被世人誉为“包青天”;唐朝狄仁杰做官,为了拯救无辜百姓,敢于违逆君主之意,因为他时时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的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一生清廉自律;被康熙成为“江南第一清官”的施世纶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

  古人廉洁自律,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却可以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的学生竟然出钱收买别人,让别人来帮助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很多学校开学后都会进行班干部与学生会干部的改选,有些“官”念很重的学生,“贿选”拉票,通过请客吃饭、赠送礼物的方式向同学“行贿”,让同学在选举中投自己一票。

  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但在报纸上也时有耳闻。一个初二学生在竞选班长的活动中,特意请几个要好的同学到餐馆吃饭,又向这些同学赠送礼物,同学们对他的意图心领神会,就想办法帮他拉票,最后使他如愿以偿当上了班长。事后,他竟然还得意洋洋地说:“其实我的竞争对手综合素质比我高得多,但他们不开窍,在竞选前没有做工作,疏通关系,又怎么能竞争得过我呢?”

  还有的同学小小年纪,却一心钻进了钱眼里,利用自己学习好的优势,不是想着帮助同学,却充当起了同学的“枪手”,利用假期,天天替同学做作业赚取“外快”,在家休息比上学还用功,而那些花钱买作业的同学则自在逍遥地消遣假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还有些同学捡到东西不是交给老师,而是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有的同学家境优越,把和同学比吃比穿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有的同学爸爸妈妈有一定的职位,每天总是有公车接来送去……

  这些不光彩的行为玷污了纯洁的校园,很多同学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便有了对权力、金钱的羡慕和追求。

  同学们,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读千年古诗,让我们接受古人清廉文化的洗礼,把廉洁两字牢记心中,洁身自好,做一个堂堂正正、品学兼优的好少年,让校园中每一朵向日葵都朝着太阳绽放!

  有关议论性随笔作文【第五篇】:知足与不满足

  知足还是不满足,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问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俗话说:“知足者常乐。”

  这句话说的不错。一个心中只想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对他人充满嫉妒与憎恨的人,又怎能得知快乐为何物?能够看到自己拥有的,并为自己所有的而知足,才会心中常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此话虽有些夸张,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若蛇真的吞了象,那结果又会如何?先不论象将会如何,蛇因一时贪念,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想来自然不会好受。若是这样,那又何必呢?

  若是能知足常乐岂不甚好?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陶渊明。他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便毅然弃官而去。虽没有其他官员的荣华富贵,但他仍可安居于田园之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品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境。他并非拥有全部,但却能知足并常乐。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知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时时刻刻地知足,从而变得不思进取。

  方仲永曾是何等的天纵之才,年仅五岁便能吟诗作赋,一时间广为人知,邻人纷纷请之做客。名有了,利有了,钟永的父亲满足了,方仲永也满足了。父亲未曾想过送儿子去学堂,儿子也未曾愿意再进一步深造。他们只是沉迷于诸多的赞美声中,无法自拔,在自己的才华“不能称前时之闻”后仍然不知悔改,最终“泯然众人矣”。一颗璀璨的明星就此暗淡,令人触目惊心。

  而爱迪生却从“低能儿”到“发明大王”,他的动力正是来源于不满足。若没有一颗不满足的心,他在发明第一件产品并收获名利后就停止,也就没有之后诸多发明的问世;若没有一颗不满足的心,他在研究灯丝第一次失败就放弃,也就没有之后灯泡的诞生;若没有一颗不满足的心,他在获得一定知识后就满足,也就没有之后的博学多才……

  由此可见,不满足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刚取得一点成绩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知足与不满足,其实并不矛盾。知足,让人生闲适而乐观;不满足,让平庸蜕变为伟大。知足却不满足,你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