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简称:印度)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是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1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一些成功的经验善于学习和借鉴。
为了比较的完整性,列举了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国家等基本相似点,从而导致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加上计算机故障,有些重点、难点(如气候、农业)分析得较为仓促些,原来设计的小组讨论竞答未得以充分施展。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更需要教师把握突出重点,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
反思二:印度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动二自主学习 ---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反思三:印度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反思四:印度教学反思
上完《印度》一节,有得有失,感触颇多&&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2
学习目标:
1、记住印度的位置、人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并理解人口过度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阅读图片,分析解释印度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
4、知道印度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的原因。
学习重点:
(1) 印度的位置、人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并理解人口过度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难点: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内容及要求 :
一、填空(小组自主习完成。)
1、印度东南临()湾,西南临()海。
2、主要的陆上邻国有()。 3隔海相望的国家:()
4、印度是南亚面积最()的国家。
5、印度人口已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6、印度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增长()。
7、人口对() ()()发展造成压力。
8、印度是文明古国,有著名的古建筑()。
9、地形特点: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10、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带和()带。
11、印度以()气候为主,全年(),分()。
12、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解决的措施是修()工程。
二、简答
1、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印度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三、综合题
1、读课本35页印度地形图7.34,完成下列要求: 山脉:()
河流:()() 高原:()
海域 :()()() 岛屿:()
山峰:()
纵观印度地理事物分布,该地区大致可分为()大地形区。
2、读“南亚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路径图”,将符合题意的各选项的字母和数码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见课本37图7.39图7.40) A 6月至9月
B 东北风
C 由海洋吹向陆地
D 形成东北季风
E 为雨季
F 10月至次年5月
G 西南风
H 由陆地吹向海洋
I 形成西南季风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3
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难点: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法、学法:
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亚——印度》这部分内容,关于南亚的一些地理环境特征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一节复习课,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要把高中学过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加进来。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这些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域的发展是对有利的条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条件加以治理,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南亚(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读图指导】老师:同学们打开地理地图册《南亚》这部分,找出南亚的地形,气候,主要河流,并对这些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师提问】南亚的地形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以高原、平原和山地为主。北部和西北部为喜马拉雅山,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教师提问】在各个地形区内部地势起伏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北部山地海拔高,地势落差大;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南部德干高原是古老的岩熔高原,平均海拔为600m,饱经侵蚀,高原内部地势平坦。
【教师提问】印度主要是什么地形?对它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印度主要包括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平地低地多,耕地面积广。 【教师提问】南亚的气候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高山高原气候,备备为热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典型。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 【重点分析】南亚季风的成因
0°
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
得出南亚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西部沿海和东部平原区降水多,乞拉朋齐为世界雨极,半岛西部降水少,西北部最少)
【教师提问】南亚有哪些主要河流?恒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如何?
【学生回答】南亚主要有三条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思考探究】南亚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地理位置:印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水汽来源充足,已形成大量降水
地形地势:北部山地,中部平原,从印度洋带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成明显的旱雨两季,6-9月容易出现洪灾,其他月份容易出现旱灾。
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降水少,造成旱灾;风力强,来得早,退得晚,降水多,形成洪灾
水文:南亚地区河流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差,径流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不足。
二、南亚(印度)的人文环境特征
【教师分析】南亚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过亿的国家有3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南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所以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的严重。白色人种为主。
主要的宗教分布为:佛教-斯里兰卡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三、印度
【读图思考】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印度人口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少年儿童及青壮年组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对印度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印度农业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回答】
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1.有利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正常年份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河流提供丰富的水源。 2.不利条件
水旱灾害频发,这与西南季风的强弱有关。
【教师分析】我们来具体看一些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麦。
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出口量为世界第三。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为平原地形,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小麦是印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占粮食 的3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及恒河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有:地面起伏平缓,虽然降水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 印度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和黄麻 糖料作物为甘蔗,油料作物为花生。
【教师提问】印度的工业系统比较完善,大家根据印度的资源状况,推测印度传统工业有哪些?有哪些主要的重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印度的传统工业为棉纺织和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分布在靠近黄麻产地的加尔各答,棉纺织工业分布在靠近棉花主要产区的沿海城市孟买,这两个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印度的煤、铁、锰资源非常丰富,之前主要为采掘工业,独立之后重工业如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教师提问】比尔盖茨认为,21世纪印度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印度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班加罗尔有“南亚硅谷”之称,你认为班加罗尔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何区位优势?
【学生回答】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密集,技术先进(或人才充足);现代化交通(交通便利);地处德干高原,环境优美;企业管理水平高。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4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建立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内容,进行沉浸型双语教学。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英语环境中,达到自然而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认识印度的位置,明确地理方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
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并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 . 印度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英语语言环境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自制地理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英语沉浸法 2.探究式 3.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影片《西游记》剪辑片放映, 引出主题“印度”
[教师提问] have you ever seen this tv plays? what is it about? can you tell me the story of “trip to the west”?
[学生活动] 学生用英语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教师承转] in the story, where does ‘west’ really mean?
(西游记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教师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应用英语的动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积极性,并在心理上消除学生语言障碍,克服学生不敢用英语表达,怕说错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再次,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的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英文水平的平台。)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 we have heard of india, and we know it’s one of four ancient nations of civilizatio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dia ?
[图片展示] pictures of indian girls and women (including the charming pictures of the miss world title-holders from india in 1966, 1994, 1997, 1999 and __.)
[教师介绍] indian girls are very beautiful. they are so beautiful that they have won the miss world titles more than once. not only are indian girls beautiful but also they are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let’s enjoy an indian song and dancing.
[影片放映] 印度歌舞欣赏 (在优美欢快的印度音乐观看印度舞蹈,让学生感受印度风情文化,接受美的熏陶)
[图片展示] a few more pictures of indian little boys.
[学生活动] students talk about what they saw from the picture. some students say they are black and they say it’s because it is hot in india, some students say they are poor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india and so on. (学生发言中,教师在旁边及时鼓励和引导,改正学生表达的错误,帮助学生表达,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更加愿意说英语,用英语。)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5“印度人口增长”,计算: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小组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2、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展开讨论,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找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图,讨论其气候特征。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2)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
1、教师画一幅印度空白轮廓图。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
课后习题
1、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1-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粮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
3、关于印度正确的是( )
A、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棉花、茶叶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最大的“硅谷”
4、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5、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6、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人口众多
《印度》反思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动二自主学习 ---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背影》初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一篇:《彩色的梦》识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