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是高考的基础,掌握高一化学知识点将对高考复习起到重要作用,为方便同学们复习高一化学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
2、掌握原电池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电极反应与半反应的关系。
3、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关注环境。
情感目标:热爱科学,激起学生将科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强 烈愿望,启迪创造性思维,提高科学素质。
技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三、电教设计: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运用电脑软件动画,让学生感知酸度对可逆的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形象、生动。利用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增强 学生观察实 物演示的效果。激发学生动手做家庭小实验的欲望。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讨论。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育软件、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板书:
一、定义: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讨论:练习1[见附二:随堂练习,下同] ①下列装置哪些能够成原电池?不能构成的原因是什么?
②若在(7)装置的两烧杯中插入一装有饱和KCl琼脂胶冻的U型管(即盐桥,起导电、平衡电 荷作 用),这 样能否构成原电池?
③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④⑵中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类型?分析电极反应、总反应(电子得失)及相互 关系。负极失去的电子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到正极?这说明正负极间存在电势差,哪极电势更低?电势越低,负极还原剂失电子能力越强,正极电势越高,正极氧化剂得电子能力越强。溶液中借助什么微粒导电?SO42-、H+ 如何定向移动?
⑤讨论⑶⑷⑸电极反应,学生板演⑷⑸电极反应、总反应。复习电化腐蚀类型、形成条件,及铁锈的形成。
⑥上述原电池总反应属何种类型?根据总反应能否找出其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
板书:
二、形成条件
1、两极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过渡:酸度、浓度等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定影响。例如:AsO43- +2I- +2H+ 3-AsO3 +I2 +H2 O,若反应正向进行,请分别写出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
指出:理论上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若创造条件让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分别 在两极上发生,则应可将其设计成原电池。
电脑动画:酸度对上述氧化还原的影响。 分析:练习8 ①B中滴加浓HCl,平衡移向?写出正、负极反应。
②改向B中滴加浓NaOH,平衡移向?写出正、负极反应。
指出:这里两极材料都是石墨棒,它提供了物质得失电子的场所,即原电池的两个
电极其材料未必用不同金属或金属和惰性电极。
过渡:上述电池是他人设计的,若请你们设计,则应如何思考呢? 板书:
三、应用:
1、原电池设计 例如:根据反应Fe+2FeCl 3 3FeCl2 设计一简单原电池
讨论: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是什么?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如何选择?能否用 Zn或Cu作负极?
过渡:设计的原电池未必实用,实用的原电池称为化学电源。 板书:
2、化学电源
讲述:化学电源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电视转播站、飞机、轮船,小至收音机、照 相机、助听器、电子手表、心脏起博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较普遍使 用的,携带方便的有干电池、纽扣电池等。
出示:解 剖的干电池(利用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介绍结构) 分析:练习4 提问:这种电池有何缺点?(一次性使用,资源利用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 板书:一次电池
提问:如何改进?(可充电电池)
指出: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可多次充电、放电,又称二次电池。 板书:二次电池
分析:练习3,①充电、放电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关系。②放电时正、负极反应及类 型;充电时阴、阳极反应及类型;电极名称间的对应关系。③相同时间内串 联电路中通过的电量关系。
提问:有何缺点?(有污染,能量利用率不高)
指出:科学家设计成功了氢氧燃料电池,其能量转化率可达90%,应用在航天技术上 分析:练习
5、2(学生板演)
指出:电极反应的书写与介质有关。
过渡:氢氧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电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氧化剂、还原剂连续 充入,产物不断输出,又叫连续电池。
板书:连续电池
小结:化学电源种类
过渡:原电池反应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原电池反应使金属受到的腐 蚀是相当严重的,据估计,每年因腐蚀而直接损耗的金属材料约占金属年产量 的10%,钢铁的腐蚀更甚。
提问:如何防止金属被腐蚀?这要看腐蚀类型。若是因化学腐蚀引起的,则应如何 防护?若是因电化腐蚀引起的,则应从原电池形成条件角度去思考金属防护方 法。
板书:
3、金属的防护
过渡:有些金属被腐蚀后,也可运用原电池原理进行处理。
分析:练习7,①银器锈蚀属哪类腐蚀?②可能还发生什么反应?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复习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及应 用。
作业:
1、原电池与物理中电场、电势差、生物中生物电的关系,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废弃干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解决对策。
附一:[板书设计]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极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三.应用
1、原电池设计
2、化学电源
3、金属防护
练习
1、判断下列装置哪些是原电池,是原电池的写出其电极反应式。
2、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是使用熔融碳酸锂、碳酸钾作电解质的一种新型电池,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650℃ 。负极由镍铬铝合金烧结而成,正极材料为多孔镍,电池反应为: H2+CO+O2=CO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3+A.负极反应Al—3e=Al B.燃料气体是氧气 C.正极反应为2CO2+O2+4e=2CO32— D.该电池也可用烃类作燃料
3、铅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它的充电与放电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PbO2+Pb+2H2SO42PbSO4↓+2H2O (1)写出放电时铅蓄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若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则电池中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至少是多少?
4、锰—锌干电池是用锌制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的周围填充ZnCl
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作去极剂(吸收正+极反应中NH4放电产生的H2)。
(1)写出“干电池”电池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 (2)写出锰—锌干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5、有人将铂丝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并在两极分别通入氢气和氧气,从而设计出一种燃料电池。该电池工作(放电)时的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写出电极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若该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改用稀硫酸,则电极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又如何?
6、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这种灯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氧化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数分钟,就发生耀眼的闪光,其能量比普通干电池高20~50倍。运用所学的电化学知识推测这种新型电池两极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
7、银器使用日久会逐渐变黑(Ag2S)而失去美丽外观。抛光方法可使之恢复光泽,但黑锈中的银也随之损失掉。下面是一种运用电化学原理除黑锈的方法:配制含小苏打和食
盐的稀溶液于铝制容器内,将变黑银器浸入其中,并使银器与铝容器接触,放置一段时间后,黑锈消失而银损失极少。
(1)写出该电化学方法的电极反应式。
(2)该除锈过程有可能产生极少量的硫化氢,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8、已知反应:AsO43—+2I—+2H+ == 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烧杯中装有I2和KI溶液,B烧杯中装有Na3AsO4和Na3AsO3溶液,C
1、C2为惰性电极。现进行如下操作:
①向B中逐滴加入浓盐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②若改向B中逐滴加入40%的NaOH溶液,发现电流计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中电流计的偏转为什么相反?试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之。 (2)操作①形成的原电池负极反应发生在 (填C1或C2)上。
(3)操作②进行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极反应是 。
8、关于铁生锈的机理有人提出如下步骤: (1)Fe(s) Fe2++2e(e表示电子) (2)e+H+ H (3)4H+O2 2H2O 2++ (4)4Fe+O2 +(4+2x)H2O 2(Fe2O3·xH2O)(s)+8H请用上述机理解释:一个铆在钢板上的铆钉,锈蚀较严重的部位不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铆钉面,而是铆钉头与钢板的接触部位。
2、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30W·h·kg—1,而理论上可达2520W·h·kg—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电池能量密度大的重要原因是金属锂的密度小 B.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应使用含锂离子的水溶液 C.锂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Li++e=Li D.Li-I2电池常用作心脏起搏器其总反应式为2Li+I2=2LiI
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
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稀硫酸
铜片插入稀硫酸呢?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a.现象又怎样? b.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c.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3、探究1和探究3发生的反应一样,为什么探究3会产生电流? 1.原电池概念: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实质: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理: (1)当铜片与锌片不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锌直接把电子给了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把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
(2)当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锌比铜活泼,锌容易_____电子被_________成Zn2+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锌片上的电子通过________流向_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上______电子,被______成______.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
1、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Sn、Pb、Ag、Pt、Au等)
2、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3、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 锌、碳/硝酸银 ;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 锌、铜/水; 锌、铁/乙醇; 镁、铝/氢氧化钠; 硅、碳/氢氧化钠
4、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1).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______,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 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_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______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______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正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电流方向:____→_____ , 电子流向:______→________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 : 阳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复杂的电极反应:总反应-简单的电极反应) 四.原电池的应用
1.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 2.利用原电池反应现象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3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 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电路;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
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察要点: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 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写出电极反应: 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Fe:Fe-2e=Fe2+
氧化反应 C: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 Fe+Cu2+=Fe2++Cu 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 【设疑】设计三个实验 【投影显示】
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
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 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回答: 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分析整理作出判断。 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 【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
【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板书】电源 负极-阴极 电解池
正极-阳极
阳极产物—氯气(Cl2) 阴极产物—铜(Cu) 设计意图
【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 通电后:阳极:2Cl--2e=Cl2↑
讨论分析,回答: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二
上一篇: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
下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