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是高考的基础,掌握高一化学知识点将对高考复习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氨和铵盐》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1
氨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激发 兴趣
PPT图片:
1、植物生长需要氮;
2、自然界中氮循环;
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 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 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 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 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 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 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 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
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2
氨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激发 兴趣
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 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 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 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 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 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 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 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
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
3、HCl、NH4Cl、Ca(OH)2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 :
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 [问题]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
一、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8]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离子 。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
3、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
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
3、NH3的实验室制法:
4NO+6H2O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
1 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2 能否使用NH4HCO
3、NH4NO3?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 [板书]
4、铵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板书]主要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附板书计划: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
3、2NH3+H2SO4=(NH4)2SO4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3、NH3的实验室制法:
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
2NH4Cl+Ca(OH)2 收集:排空气法。
4、氨盐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5、氨的用途
Na2SO4+2NH3↑+2H2O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构……………性质…………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
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6)
(图5)(图6)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 :
__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
[问题]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 一、 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8]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 、离子 。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cacl2+2n
[提问]:
1 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
[板书]4、铵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板书]主要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附板书计划:
一、 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
3、nh3的实验室制法: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4、氨盐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5、氨的用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探究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通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辅助手段: 投影。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今年1月29日、2月23日,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同时,“高材生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没有必然成为一名好公民”的疑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的思考。
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沉思]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复习投影] 描述下列的实验(见附图)现象,并说明稀h2so4的性质。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 zn+2h+ = zn2++h2↑
naoh+h2so4----- oh-+h+ = h2o
fe2o3+h2so4---- 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 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板书]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板书](一)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
[提问]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板书] (2)吸水性
[思考] 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学生观察] 现象:①蔗糖由白→黑;
②生成的黑色物质呈面包状;
③闻一闻有刺激性气味。
[教师启发]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
[板书] (3)脱水性
现象本质: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板书] 2、强氧化性
[实验4-9]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
②液:无→棕黑→蓝色
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板书](1)cu+2h2o4(浓)cu(so4)2+o2↑+2h2o
[引导分析]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教师要启发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思考] 回答在上述反应中:
(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
(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
(3)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
[练习] 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启发] 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板书]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
[讲述] 常温al,fe钝化。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分析]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板书](2)氧化某些非金属如c,s,p等(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二氧化硫)。
c+2h2so4(浓)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奥运五环》教学设计二
上一篇:《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下一篇:《安全最重要》队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