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测量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因为现在城市的孩子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所以讲起来易陷于抽象和枯燥。可以让学生找到法布尔《昆虫记》的原文,相比较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二、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三、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

(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_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_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3、 体会生命的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短暂,我们也要尊重和爱惜生命。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找关键词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学生充分预习,教师PPT课件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导入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同学们,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思的《蝉》,他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说出你猜的依据。(蝉)

我们接着再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

3、 体会蝉生命意义,。

请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1、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字音、字形。(零落、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知知不休)(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展示PPT课件,让学生齐读。)

2、 听读课文。(在注意字音字形的基础上。)

(文章中的蝉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可以从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己提炼总结。)——( )的蝉

(学生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4-5人)

预设答案: (烦人、知知不休、小小、叫声响亮、聒噪、生命力顽强、执着)的蝉

(四)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采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

1、 抓关键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宽恕”一词是什么意思?——宽容饶恕。作者宽恕了谁?——蝉。作者对蝉一直都是以宽恕的态度来对待的吗?不是,那么,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蝉的态度的词。用笔勾画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为何对蝉是这样一种态度。)

预设答案:烦字体现了作者对蝉的态度。原因:因为蝉——知知不休,它的声音听了让人觉得烦。知知不休:形容蝉的鸣叫声无休无止,很是恼人。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到了一只病蝉,这只病蝉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何要写病蝉?作者对病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蝉:翅收敛了;微微颤动;没有声响;那么小

原因:写病蝉的微小、病弱,是为了刻意表现蝉的微不足道。

轻视、厌烦。

3、作者那么讨厌、那么轻视蝉,是什么促使作者改变了对蝉的态度呢?

朋友的话。

文中的哪些话体现出作者对蝉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分享一下。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十七年说明了什么?等待的时间长。十七年就为等一个夏天说明了蝉的什么精神。顽强和执着的精神。而“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体现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怜爱和崇敬。

4、听了朋友的话,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蝉等待十七年只为一个夏天是因为“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同学们,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那”指示代词(远指)“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应该积极面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好好地生活。

5、文章仅仅是在写蝉吗?蝉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都能好好的活,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作者是通过写蝉对生命的执着来写人。揭示主题:告诉我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地投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五)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烦,后来是宽恕了蝉。从作者态度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他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蝉的?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小结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懂得了。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应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活。

(七) 作业布置

1、完成《状元导练》相关练习。

2、积累三句有关“生命”的句子。

《蝉》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 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2、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2、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本文的修辞手法。

字词正音: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q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作者简介:

让·亨·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多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par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本文属科学小品,是介绍动物生态的说明文。par 结构示意图:

1、幼虫的洞口

蝉的地穴 2、幼虫的穴道 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3、幼虫出穴后

蝉 1、蝉的产卵 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2、蝉卵的敌人 月阳光中的歌唱

蝉的卵 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蝉卵的孵化

4、幼虫的活动

注: 加线部分为观察细致的部分。

写作特点:

一、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1、表现手法:

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象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种。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最后一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绉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不可能看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par 2、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 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

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二、语言准确明晰。

1、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

第七段“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

“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第八、十、十一自然段“把握”“钩住”“挂”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了“蝉的脱壳的过程”。

“把握”: 紧紧抓住。“钩住”: 像钩子一样挂住。“挂”: 吊在上面。

第二部分

第十二段“寻觅”“寻找”“找到”分别写出了天冷找地方藏身的情况。

这三个词语都有“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口语色彩更浓。

2、语言准确、平实。

第二段中说: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曝晒” 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阳光曝晒”不能写为“阳光充足”,“曝晒”限制在炎热的夏天。

拿蝉的脱壳过程和孵化过程来说,文章都写得很清楚,“开始”“不久”“最后”“以后”这些时间词语,正写出其过程的进展。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