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1
课文分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回到英国。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所以要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把握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5、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失去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请同学来描述一下文章中鲁滨孙的经历。
鲁滨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整体把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品读,去感悟鲁滨孙的精神。下面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去感悟。
4、交流成果,共享收获
(1)同桌交流感受
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把自己的成果与大伙分享是的快乐,下面谁先来谈谈,注意汇报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
(重点段落2-8自然段)(把握住所、食物、安全、孤独问题及解决 板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5、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老师讲故事: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冻死工人的故事。
对比质疑:同样是身处险境,为什么鲁滨孙能活下来?而工人却在一夜间丢了性命?
抛出中心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活了下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小结:
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阅读的结果,而是经历一次阅读的过程。通过课外故事的引入,在两则故事结果的悬殊对比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在孤岛上活了下来?”这个问题问域宽,答距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学生开始认真解读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鲁滨孙的认识是自己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的结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自己获得真理。课堂上真正呈现了学情,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作业处理、板书设计
作业:
如果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课外阅读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课内外结合,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就是使深入探究不断延续。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2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_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3
一、教材简介: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是一篇略读课文。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二、学情介绍:
班里全体学生都阅读过《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对作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比较快速地复述故事内容,能表达一定的阅读见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
会生存。
五、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课前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3、预习课文: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几件事。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词语“生存”,父母为大家创
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大家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看到这个词语,大家一定会想起我们上学期读过的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
出示课题,读课题,说说什么是“漂流”,作者是谁,复述一些情节。(课件出示插图) 5 谈话引入课文。
上学期推荐学生读过这本书,所以让他们复述一些情节。
二、预习汇报,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预习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课件出示描述荒岛环境的句子,
提问:假如你来到了这样的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板书:食物、住所、安全、同伴)。
2、 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鲁滨
孙怎样克服那些困难?指名回答,
3、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存二十几年,真是一个奇迹,再读课文,看哪些内容最打动你,你体会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这些内容旁做些批注。
4、指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词句。
5、小结:鲁滨孙正是靠了自己的勤劳、聪明、勇敢、善良,才得以生存下来。(板书四个词语) 13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三、进行采访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鲁滨孙回到英国,大街小巷都在传诵他的故事,各大媒体争相采访他。
1、 同桌扮演角色,从不同角度进行采访。
2、 找几个扮演鲁滨孙的学生上来,
下面的学生扮演记者提问。(问题可以是:野人来了,你怎么办?在荒岛上,一个人很孤单,你怎么办?等等。) 12 通过采访活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境,拓展思维。
1、鲁宾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使我们懂得要学会生存。
2、假如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如何面对?(课件出示)
3、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些情境,想想该怎么面对。
4、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作业:把自己如何面对困难的一次经历写下来。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住所 食物
生存
安全 同伴
(勤劳、聪明、勇敢、善良)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之一。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夏令营的较量》有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板书:英·笛福)
2、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年。
3、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4、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
5、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交流时随机板书: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播放连环画并解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6、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学法
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二)疑点
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穿、医病难题的?
(三)解决办法
重难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通过教师补充有关背景知识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鲁滨孙怎样战胜困难的。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鲁滨孙漂流记
2、解题:漂流什么意思?(随着水浮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记下疑难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质疑,梳理问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扩展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五)布置作业
找到《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奴隶英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剧本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斯巴达克的勇猛、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受到憎恨恶势力、同情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剧情的跌宕多姿,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品味斯巴达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疑点
什么是奴隶?为什么要让斯巴达克和狮子斗,和十个奴隶斗?
(三)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老师适时穿插介绍时代背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解题。
什么是奴隶呢?(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质疑。(问题相机解决)
(三)细读课文,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班议答:
(奴隶主的压迫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要我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三十几个同伴,叫他们打死了十几个,饿死了十几个。他们拿我们不当人,整天逼我们做苦工不算,还要叫我们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这是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之一;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引导下的觉醒也是起义的又一原因。)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总结扩展。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上一篇:《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
下一篇:《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