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科目,积累是提分的关键,而朗诵是提高积累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
二、背景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三、品读
情境营造:《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欣赏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老师范读,深入情境。
学生齐读,体会感情。
四、细读
1、通过刚才的诵读,大家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怎样体现的?
(1)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等。
(2)“作别”表明是离别时分。
诗歌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 轻轻的走”“ 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写出了此地此景让人不忍离去更不忍打扰这份宁静安详,心中充满了无限依恋,可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感伤。
2、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斜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的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它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阴潭水。在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里荡舟。
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赋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3、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寻梦。
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
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
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诗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涵了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到极致。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康桥与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 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情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地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课堂小结。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__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4
【学习目的】
1、感受_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_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_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_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_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_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_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_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_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_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_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_,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_,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_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_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_(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_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_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_选集》:_的主要著作集。
《_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_文集》编入《_选集》以外的_重要文稿。
《_诗词》:_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_。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_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_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_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外,你们还知道_那些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
除了《沁园春.长沙》外,_的诗歌还有很多,最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_。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_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_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_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_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平二足球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仁爱版九年级英语词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