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二语文《祝福》教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二语文《祝福》教案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可以说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在封建礼教下的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
禁锢祥林嫂的另一条枷锁就是神权思想。根据封建的宗教观念,一个再嫁女人死后阎王爷也要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这对林嫂来说,比她在现实生活所受的丧夫失子的痛苦还要使她感到悲哀和恐惧,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为了摆脱这个来自阴间的惩罚,她忍着别人的讥讽和嘲笑,整日紧团着嘴,诚实的劳动着,最后,把一年积聚起来的工钱用到捐门槛上,为的是找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当她从镇的西头回来的时候,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好像她已经拿到了赦免证一样。诚实的善良的祥林嫂哪能明白,这种封建迷信的精神愚弄,也渗透着血腥的内容,它永远保持着对卑贱者的精神威压。等到祭祖时她再次遭到拒绝。“你放着,祥林嫂!”四嫂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捐门槛所带来的希望随着四婶的斥责顿时化为泡影。她的精神大厦完全坍塌,最后在一片“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
从祥林嫂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过分的要求,除了要求过着奴隶式的生活;我们看不到她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她的这些麻木就是封建文化禁锢的结果。
封建迷信思想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
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说女人。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1)这故事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
(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的毁灭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被扫地处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现实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解读,关于学情和小说读法,在这节课后有一些新的认识,这里做一些片断式的记录。
鲁迅先生在作品一开始就让祥林嫂死去,这样就使作品全篇带有逼问祥林嫂死因的意义,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同学们探讨这篇作品的线索。第一节课有四、五个学生谈了谈应对祥林嫂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甚至“我”。但同学们缺乏后续性的表达、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全班范围内的个人表达则冷场,这不知为何?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发言,总保持沉默。在第二课时中,则普遍沉默,学生的不喜表达这种状况,值得教师深思。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同学们动不动就用封建礼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的解读脱离小说文本,缺乏阅读体验,空泛、抽象、无意议。我告诉同学们,小说解读应以文本为据,从人物开始。
《祝福》分三课时,在前两课时中,教师与同学们一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或认为这个或认为那个人物有责任,但在讨论中,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的其他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让我们回到文体,这样的认识让人不踏实,缺乏说服力。
在第三课时,再一次细读文体,最后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祥林嫂在小说中不是一个卑弱的人,她热爱生活,勇于反抗,极度勤劳、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实她最有理由过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种特别强大而又不易为人觉察的力量摧毁了她。这种力量漠视人的尊严,轻视人的生存价值,它的重重、种种风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觉当中成为杀人的凶器。
进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说封建礼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不完全,此外还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说似乎暗示了儒、释、道文化的杂合是造成伤害无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范课教师着力探讨的祥林嫂是自杀还是饥寒而死,教学价值有限,意义不大。
3、应该细读文体,纠正同学们在过去小说解读中存在的好人、坏人,善恶伦理判断的线性解读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鲁镇可看作一个袖珍中国。
留一个作业的理由:
作业为“请同学们为祥林嫂设想一种活路”,目的在于以这个话题引发一些辩论,让同学们再次深化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伤害生命的信仰风俗的认知,思考一下变革、转换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必修一语文《氓》教案
上一篇:必修二语文《祝福》教案
下一篇:《故都的秋》必修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