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选修语文《丹柯》教案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半张纸》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语文《半张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词语;了解有关作家、作品。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三、情感目标

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不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由《墙上的斑点》导入。

作者简介

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二、阅读话题内容

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小说来分析结构的内容。

三、分析小说

1、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 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 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1、试用 100——300 字描述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的结构。

引导: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结构的要点,其次要看它的结构是否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还是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半张纸》原文阅读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半张纸》教学反思

今天是最累的一天,也是最具挑战的一天,因为今天一天我自己上了一节课,还听了三节课。到基地培训的学员每个人都要上一堂课,我分在高二组里,从《半张纸》、《山羊兹拉特》、《沙之书》中选择一篇,原本我是打算选《山羊兹拉特》的,结果一下子有三个人选了这篇文章,然后我就选择了《半张纸》,我是第二个上这篇小说的。

在林海蕴老师上完第一遍之后,接受了专家们的全面批判以后,让我在研讨后的基础上再来上这篇小说,说实在的,我的内心是很忐忑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备课。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设置了两个目标:挖掘主旨、分析结构。但同时,对于小说的情节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这梳理情节环节里,我让学生自读的时候设置三个问题:找出纸条上记录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画出话题中的两句话:“一个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器”“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在上完课后,专家指导说这里花费的时间太长,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找出纸条上记录的内容。专家说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读书了,都能找出来,这个问题纯粹是浪费时间,应该去掉,而后面的一个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设置上欠妥当,导致在课堂上学生在这里纠结了很久,学生的概括就围绕在纸条上的两年经历,而我原本设置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概括出男主人公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一个经历,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圆形结构的点上,对于这个圆形结构学生也是没有反应过来,可能是我的黑板上直线书写的板书给了学生一个误导,后来又用圆形板书画出来,但是学生的反应还是不够热烈,这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设置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由于问题的设置不恰当,所以导致在这一个环节花费时间过多,却没有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挖掘小说的主旨,这个环节原本是我设置的课堂的高潮部分。所以在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再读小说,思考三个问题:故事的自然时间和生活时间分别是多久,半张纸里记录了男主人公的哪些经历,从半张纸里你感悟到了什么。重点应该是放在第三个问题上,这里设计的意图是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来解读文本的,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同学找出了文句进行解读,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热烈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后来专家给了我答案,原来是我的问题没有设置好,指向性不强。我们老师在备课设置问题时,不能想当然,不能总是被“我觉得学生”这样的思想所困,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和预设完全不同的场面,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课堂很容易脱离老师的掌控。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结构,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结构”这个问题很不好讲清楚的,所以只能单纯的分析本小说的在结构方面体现的特点,我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抓住了几个点:(1)“半张纸”是全文的线索;(2)“半张纸”是一个容器,以小容大;(3)截取生活的横断面;(4)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前面两个点学生可以自己说出来,后面两个点在《话题:结构》中都有涉及到,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一点拨就能达到效果。后来专家点评说这里的“结构“问题没有讲清楚,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也是一个让我困惑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