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小暑节气天气特点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暑节气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小暑节气传说故事

▼▼目录▼▼
★小暑节气传说故事
★小暑民俗
★小暑是什么意思
★有关小暑的诗词

★小暑节气传说故事

小暑传说故事之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传说故事之百索子撂上屋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小暑传说故事之小白龙回家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小暑传说故事之伏日祭祀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返回目录

★小暑民俗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许多与节气相关的民俗都跟农事有关。同时,古人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降温设备,闷热难当的伏日是非常难熬的,所以也有一部分习俗会跟防暑降温相关。

首先说说农事方面的习俗。在大部分的农耕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六月份的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有农谚说:“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大致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这些田间管理活动,一方面劳动强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庄稼的过程中,也饱含着农民对秋季丰收的渴望。所以,祈祷丰收就成了小暑农事民俗中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很多的农耕区,过去都有小暑食新和祭祖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或者炒面等,乡里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一种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献给祖先,在祭祀祖先的同时,恳请祖先保佑风调雨顺。

而为了应对小暑之后日益炎热的天气,先民们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

一种是“市冰”。古代没有冰箱什么的,但大户人家或商家有些会有冰室,冬天的时候将冰块保留下来。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来,或者拿去市面上卖,或者自己家里人享用冷饮。有些商家还会把杨梅、桃子等时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现在类似“冰粥”的冷饮。

另一种办法就是尽量减少运动了。小暑前后有一些民间流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以“静”为主的,少运动少出汗,这是应对酷暑最朴素的办法。比如有些地方在这个季节流行的对弈、钓鱼等活动。找个阴凉的地方下棋或者钓鱼,既可以减少消耗,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有静心的作用。“心静自然凉”,体现了古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

<<<返回目录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小暑之时,雨热同季”,雨与小暑有着相依为命的关系,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称为“伏汛”。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在江南,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小暑节气气温高,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种结束,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因此说“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够喂老鼠”、“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亩打半升”。田间管理除浇水外,主要是锄耧培土,农谚说:“耧禾不拢堆,庄稼长不快”、“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拢堆如上粪”、“没有堆,刮风下雨两分开”。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应适时防治病虫,做到“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期间,一方面要加强防洪防涝,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灾,“小暑不受旱,一亩打几石”,小暑期间的庄稼急需要水,多浇才能满足高温下作物生长需要。

“萤火虫,提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晚上飞到家门口,宝宝回家它来送”,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萤》写道:“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着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宇集书囊。”树林间、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乐园,夜幕降临之后,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唐朝罗邺写下《萤二首》,其一云:“水殿清风玉户开,飞光千点去还来。无风无月长门夜,偏到阶前点绿苔。”其二云:“水殿清风玉户开,秋径莎庭入夜天。休向书窗来照字,近来红蜡满歌筵。”唐朝徐夤的《萤》诗别有韵味,诗曰:“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返回目录

★有关小暑的诗词

《小暑戒节南巡》南北朝·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终有庆于一人。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唐·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赠别王侍御赴上都》唐·韩翃

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

西向洛阳归鄠杜,回头结念莲花府。

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

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小暑六月节》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返回目录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