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抗洪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抗洪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 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⑥以守,卒全其城。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筑墙用的夹板。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河决曹村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
③轼诣武卫营 ④尾属(zhǔ)于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3)根据文中内容,试举一例来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①黄河.②派、派遣(或“命令”).③到、往、去.④连接.
(2)示例:①富人逃出城去,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②带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
(3)示例: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临危不惧;决不让洪水毁城--关爱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足智多谋、善于指挥.
现代文阅读理解概括题答题方法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 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 么样”)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通读全文
首先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章中写了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其次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最后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二、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最后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