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那么微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带你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方法一

  一、微课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性

  微课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功底。所以,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笔者就安排了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设计好导语,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随之播放有关宇宙、地球的短视频,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积极开动大脑,主动思考,探寻短视频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播放完视频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们逐步靠近文章的主旨大意,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是目前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守卫我们的家园。

  此外,由于微课教学既指记录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精彩的教与学的相关活动视频,又指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某个知识点或实现某个教学环节而播放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

  所以,它不仅仅是在线视频教学,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反复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更易于突破疑难点,牢记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

  微课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多是以5~8分钟的短视频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前,笔者就上网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搜索大量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借鉴网络平台中出色的微课教学视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了《地球妈妈》这首歌,然后将搜集的影像资料放映出来,将地球的形象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冲破时空的局限,变想象为形象,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地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浩瀚的宇宙不再虚无缥缈,生态破坏不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它们都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在转动着的蓝白相交的球体,可以看到星辰璀璨的星际,可以看到生态失衡后河水泛滥、大地龟裂的情景。

  视频将文章主题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深地刻进学生们的脑海中。

  三、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思维的发散性

  微课教学是属于点拨式的教学,它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在播放视频的前后,笔者紧扣一个教学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例如,“地球的外表是怎样的?”“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描写地球?”“地球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后得到的是怎样的回报?”学生们结合观影后的感受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回答。

  笔者再从学生答案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进行阐述,巩固文章的知识点。这样的点拨式教学抛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微课教学也很讲究培养教师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学习新鲜事物。

  在与他人交流、借鉴出色微课视频的同时,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视频和点拨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四、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互动性,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情感得到相互的交融,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由于微课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更使得这种互动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动范围包括了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

  1.师与师。微课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指的就是记录了教学的实际情景。当下微课教学的盛行,在各大教学网络平台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微课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些出色成果。

  2.师与生。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启发。传统教学中的“正确答案”“答案”消失了,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就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3.生与生。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点拨式的教学促进了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补充自己知识点的缺失。此外,微课教学视频的流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交换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方法二

  1.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前准备阶段,如果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不但可以使学生迅速静下心来,而且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时,我用歌曲《东方之珠》导入,并且配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盛大的交接仪式片段。

  那悠扬深情的旋律,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的香港,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以及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激动人心,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神。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之门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开启了。

  2.利用微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亦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有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

  例如,在教学《飞吧,你飞吧!》一文中,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空笔”,体会革命者对解放、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由于学生不了解文章主人公“小萝卜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险恶的生存环境,无法理解题目中“你”的深刻。

  这时可以利用微课中的视频,在学生眼前呈现出电影中小萝卜头所处监狱的画面,以及他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去体会深陷铁窗中失去自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体会句子“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的深层含义,通过分析关键词“若有所思”,体会小萝卜头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终,“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吧!’”理解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这样,本课重点得以及时的掌握,难点得以突破。

  3.巧用微课,授人以渔传授方法

  若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首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解诗题、说背景、诵读、分析句意、理解感情等板块分别录制微课,在微课中为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例如,在理解句意这个环节,我教会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帮助自己想象画面。

  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我让孩子们拿出画笔,画出作者忆山东兄弟的画面,学生画出了凝眉远眺的主人公,眼前出现了山东的兄弟,还有自己的家园,以及与兄弟登临的高山和上面生长的茱萸,抓住了诗句中基本的意向,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句意就不言自明了。

  这样避免了教师翻译诗句的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在微课教学中总结方法,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方法三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工具,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教学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一活动过程更能发挥出独有的效果。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出“教”的引导价值,设疑质问,适时引导与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下,再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掌声》这一课文时,可以先通过微课把本篇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当小学生们动口、动脑解决这些问题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适时加入,学生们的多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出来,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二、利用微课突破难点,查漏补缺

  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把新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制作成微课视频、音频发给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资源。如在讲解"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一知识点时,先学习知识,按照正常的模式学习,然后进行小型测试,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转换上面出现障碍,针对学生的这些漏洞"对症下药"详细讲解,同时做好记录和反思。

  通过让学生复习记录,再进行一次小型的针对化测试,获得学生的反馈。学生在一个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知识点强化,因此,记忆深刻,效果不言而喻,并且整套内容花费的时间是传统教学时间的一半,学习效率提升显著。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把“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制作成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由于视频的直观和形象,生动显示出比喻句文体的特点,把比喻句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语词)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的三个主要结构清晰地反映出来,使学生们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同时通过不同的音频阅读,感受到了比喻句对增强文章语句感染力的作用,学生们明白这些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阅读效果更好。

  三、通过微课,让学生领悟意境

  微课集视频、图像、声音与文字等多种媒介为一体,动静结合,相互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构建一个更加生动且有深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更有动力去体味文章的,领会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探究《一夜的工作》一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不多,很难领会周总理形象的高大,教学时,仅仅依靠教师的逐句分析也是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把周总理的相关照片、生活事迹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去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状态,加深对周总理整体形象的印象。

  再回到文章的学习当中,孩子们也会带着对周总理形象的理解去品读课文,学生也就很容易领会周总理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片段,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文章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们领悟。

  四、利用微课拓展延伸,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这正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将语文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寻找秋天的足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文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秋天的气息与脚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秋天。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宽广的现实生活去寻找秋天,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阅读水平、观察能力等全面提高。同时让学生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词等,将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师生一起展开认真的分析、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与认知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材,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作品等的分析,既可以从中领略到秋的喜悦与美丽,又可以在分析与比较中掌握不同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