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广大高职院校的干部教师要主动对标做好一个现代“职教人”,为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才智、作出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做新时代的职教人x,希望你喜欢。
,
做新时代的职教追梦人一
盛世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2019年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凌校长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勉励全体教职员工在2019年勇敢追梦,为创建国家名校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祖国70华诞献礼。
2月28日,学校又召开精品校建设表彰会,激励全体教师们在追梦路上继续奋进,勇往直前。
通过两次会议,迁安职教吹响了新时代追梦的嘹亮号角。
更可喜的是,教师们发现,2019年迁安职教追梦、圆梦底气更足。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更明确,职教人追梦、圆梦更加理直气壮。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标志着职业教育伴随国家发展步入新阶段。
从党的十九大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必将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与行动。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广泛需求让广大职教人感到责任重大,目标远大,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可以说,职业教育开始扬眉吐气,职教人追梦、圆梦更加理直气壮。
二、学校辉煌发展,增强迁安职教追梦、圆梦信心。
36年的辉煌发展,一再证明,迁安职教是一个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善于圆梦的集体;多年来迁安职教积聚筑梦、追梦、圆梦的正能量,凝聚智慧和力量,彰显了坚强的战斗力,形成了追梦圆梦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经过示范校、精品校建设,学校实现跨越发展,办学理念、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很多方面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综合办学实力大大提升,办学吸引了大大增强。凌校长指出,我校现在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最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有十足能力、有足够实力去实现梦想。
不仅如此,学校涌现大量优秀教师,他们或在国赛上获奖,或带领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实现突破,或帮助学生人生出彩,或在岗位上弘扬“朴勤直毅”精神;他们拼搏、创新、超越,绽放自己精彩,享受作为迁安职教一员的尊严和幸福。他们是追梦的成功者,也是追梦者的榜样。
这些都极大增强了教师们追梦、圆梦的信心,坚定了追梦、圆梦的意志。
梦想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信心是一把愈烧愈旺的火。
2019年,迁安职教一定与梦想同在、与时代同行,一年接着一年跑下去,每一年都跑出一个好成绩;教师们会鼓足信心坚定信念,奋勇争先,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奔跑追梦,开创新局面,做出新业绩。
三、科学的顶层设计,助力职教人追梦圆梦。
追梦是迁安职教36年不变的接力,更是新时代的底色。
2019年,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确立了走在全省最前列、争创全国名校的新一轮发展目标,深化推进“111126”发展战略,开展六个专项行动,做实做强做亮职业教育发展的“迁安样本”。
新时代召唤催人奋进,宏伟目标指引前进方向。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锻炼平台和追梦舞台,描绘了追梦的路线,标注了追梦圆梦的坐标,助力广大师生勤于圆梦。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越是艰险越要向前。越是艰难,梦想实现的机会越多,梦想越是熠熠生辉,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我校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还需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教师们只要积极融入学校发展,一定会在学校追梦的广阔舞台上精彩圆梦。
做新时代职教改革发展的引领者二
行者方致远,追梦路正长。2019年,让我们做新时代的职教追梦人,迎着职教发展的春风,乘学校发展的东方,高扬自己追梦的风帆,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北省县级职教发展的排头兵,全国职业教育的示范窗口学校,共同谱写一曲职教发展的雄浑乐章。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性设计,职教战线应充分认识其政策内涵和要求,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
担当使命,为发展定位
“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龙头项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将引领中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双高计划”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定位,自觉肩负起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做发展的引领者。
一是率先发展。率先是领先的意思,又可理解为首先、抢先。率先发展,就是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苦练内功,深化内涵,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在“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上下狠功夫、真功夫、实功夫,真正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攻坚克难,下决心啃下硬骨头,成为改革创新的典范,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二是引领发展。“双高计划”学校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头作用,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范例,强化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职业教育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帮扶,在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升级,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三是支撑发展。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双高计划”学校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着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工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方面有所作为,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为改革引路
“双高计划”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激发中国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双高计划”学校要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变革,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做改革的先行者。
一是办学模式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成熟和发展的标志。“双高计划”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十项改革发展任务均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这要求“双高计划”学校深化办学模式和专业建设模式改革,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双高计划”学校既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又要推动当地政府和学校举办者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供给,真正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高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计划”学校要在促进校企双元育人上下真功夫,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总要求,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三是管理机制改革。要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着力解决师生创新动力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专业建设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难题。要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创新专业群建设和管理机制,探索以专业群建二级院系,实现专业群实体化运作;要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固定编制加周转编制的教师管理制度,吸引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来校任教,健全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健全竞争型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机制,既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优化环境,为学校赋能
“双高计划”政策设计体现目标导向、改革导向、发展导向,项目设计突出公开、公平、公正,为学校集中力量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赋予了“双高计划”学校改革发展新动能。
一是为学校松绑。“双高计划”遴选条件和程序公开,标志性成果实行公正认定,各项数据基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和已有公开数据的提取分析,让“数据多跑路,学校少跑腿”,有利于引导申报学校排除人为因素干扰,集中精力谋定发展大局,设计改革项目,编制实施方案;有利于申报学校放下包袱、真抓实干,大幅提高办学水平、专业(群)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为学校鼓劲。“双高计划”聚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校既扎根中国又放眼世界,既立足实际又面向未来,鼓励学校跳起来摘桃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特别是在重大改革问题上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产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成果。 三是为改革赋能。“双高计划”明确要求,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改革发展环境等,明确了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实施“双高计划”的职责,动员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双高计划”学校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改革新时代创新的拓荒者三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高职创新发展的热土上,做改革创新的拓荒者,理应成为新时代“职教人”的精神特质。
要创造新精神,不断创造和丰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和新方法。尤其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把立德树人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充分结合起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精神、新结构和新内涵;在适应愈加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方面,要树立“扬个性、促成长”的人才培养新思想、新思维,创造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特点学习群体、不同特点专业来推动分层分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不断丰富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范式。
要开拓新领域,立足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勇于站在新经济、新业态的潮头,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适时开辟新的专业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专业设置的结构化改革,激发人才培养新的活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培养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广泛开展跨专业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在立足国(境)外就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上迈开坚实的步伐。
要探索新载体,当前省级统筹的优质校建设计划和未来可期的国家高水平院校建设计划,为推动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院校实践者要依托于此,本着需求和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与政策优势,规划和设计推动本土化实践创新的适切载体,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比如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载体,重点从健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与模式,从系统探索“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与途径,从面向新兴技术领域的学研互动培养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
做资源协同的耕耘者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说到底是通过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和资源应用,提升各类资源累积程度和资源品质的过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要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主线,耕耘好各类资源。
要加强协同,善于主动与外界打交道,熟悉不同行业的运行规律,注重常态化的行业企业实践,进而成为一名与行业企业沟通顺畅的专业人士甚至行业专家;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协同作用;探索资源协同的机制建设,如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功能与机制,“兼职兼薪”“双岗双薪”等灵活的校企人才互聘互用、互融互通管理机制,从而兼顾各方利益,协同各方力量,真正把可以利用的资源引进教育教学。
要加强整合,针对区域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不同产业领域的资源使用特点,或作为主体牵头,或高度参与,搭建起有实体组织依托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如与行业龙头企业或区域优势企业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职教集团等资源实质性重组、高度共享的高端平台;参与建设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公共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与职工培训、师资培养与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等需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组建能够将不同优势资源进行集聚整合的联盟组织,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有机衔接,实现资源整合与集聚的效应。
要加强应用,运用好“有形”的资源,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案例引入课程、导入课堂,开展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与教学;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活动等内容层面的实施,把各类资源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训、师资、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实现资源应用效应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