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中考复习指的我们课后所有的工作,包括做作业、看书本、做课外练习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世界历史,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世界历史
一、马歇尔的升迁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十五年少尉的马歇尔先后晋升为正式上尉、临时中校与临时上校,并跟随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潘兴任命为自己的副官。
一时间,马歇尔似乎前程灿烂。但麦克阿瑟的出现,成了马歇尔升迁的障碍。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马歇尔的老首长阿瑟·麦克阿瑟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在利文沃思堡步骑兵学校的同学。但这两层关系并没有使他俩亲近起来,有显赫家庭背景的麦克阿瑟骄傲自负,根本瞧不起官卑职低的马歇尔。虽然在军校时麦克阿瑟的成绩不如马歇尔,但晋升却快得多。马歇尔还是正式上尉和临时上校时,麦克阿瑟已经是正式上校和临时准将。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随军胜利返美。回国后,马歇尔临时上校的军衔被取消了,改领少校军衔。对于在军队中已干了十八年的马歇尔来说,少校军衔太低了,特别是对比麦克阿瑟,就更令人沮丧了。他和麦克阿瑟几乎同岁,又是同时参军,在同一场战争中干得同样出色,但马歇尔只是少校,而麦克阿瑟已经升为令人向往的正式准将,跻身于高级军官之列了。后来,马歇尔在中校的位置上一呆又是十几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仍然是一名中校,而麦克阿瑟在1930年就担任了堂堂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陆军的最高长官。
然而马歇尔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舍不得离开陆军,不愿意放弃对闪耀的将星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由于自己的对头占据了有权势的职位而变得有点渺茫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不管还要遭到什么样的不公正对待,他都要继续干下去。
麦克阿瑟在美国陆军参谋长任上一直干到1935年。其间马歇尔的晋升一再遇到他的阻挠和刁难。马歇尔知道,只要麦克阿瑟还当陆军参谋长,自己就终生与将军军衔无缘。但他仍不灰心。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耐心等待一两年,华盛顿的形势会好起来的。”果然,麦克阿瑟被派往菲律宾,不可能再挡马歇尔的道了。1936年8月24日,马歇尔终于戴上渴望已久的准将军衔。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他还需要九年的时间去获得领章上的第二颗星。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后来的晋升会如此迅速。
1938年,马歇尔被提升为陆军副参谋长。两个月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和永久少将军衔。而麦克阿瑟倒成了他手下的一个战区司令。
马歇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修成正果。
如果马歇尔在与麦克阿瑟比荣誉和地位的时候就妄自菲薄,放弃追求,他会有日后的辉煌吗?长跑是耐力和素质的比赛,有足够的耐力和良好的素质,便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佛兰德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协约国军队于1914年和1918年在比、法边境佛兰德地区进行的两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战线从利斯河延伸到伊泽尔河。德军计划攻占法国加来海峡港口城市,摧毁英军补给基地,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协约国军队决心坚守伊普尔、迪克斯迈德、尼乌波特一线,相机收复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10月20日,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3个军对伊普尔实施主要突击(见伊普尔战役),对伊泽尔河实施辅助突击。22日,德军强渡伊泽尔河,并在西岸设防。28日,比军打开尼乌波特海水闸门,水淹德军。30日,德军被迫撤退。伊普尔地区的作战行动到11月20日结束。此役,双方均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西线从此进入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战役1918年4月皮卡迪战役结束后,德军决心攻占交通枢纽阿兹布鲁克以及卡塞尔、凯梅尔高地,歼灭英军主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4月9日,德第6集团军在炮兵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从拉巴塞和阿尔芒蒂耶尔之间突破英第1集团军防线。次日,德第4集团军在阿尔芒蒂耶尔和梅西讷之间对英第2集团军实施突击,两天推进12公里,攻占梅西讷高地和帕尚达埃尔村。英军弃守阿尔芒蒂耶尔。英国政府和盟军指挥部对此惊恐不安,急调战略预备队增援。12日,英法援军投入战斗。14~15日,德军被迫暂停进攻。17日,德军发起新的突击,经数日苦战于25日占领凯梅尔高地,但对卡塞尔高地的进攻毫无进展。29日,战役结束。此役,德军投入42个师,损失8.6万人;协约国军队投入35个师,损失11.6万人。德军虽在战术上取得成功,但未能达到预期战役目的。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时间、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结束时间、标志:1794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结束
4.文献:《人权宣言》
(1)制定时间、机构:1789年,制宪议会
(2)内容: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意义:体现了要求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5.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英国是查理一世,1649年)
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积极: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称之为大革命的依据);②传播了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
(2)消极:但这场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然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与目标。
7.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8.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
(补充:(1)英美法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
(2)英法革命的敌人是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英国殖民统治。
(3)革命后三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而美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4)革命中(后)三国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核心内容。但《权利法案》突出的是限制王权,《独立宣言》突出的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人权宣言》在更强调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突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四、乌耳姆战役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终于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之后,便继续实行他庞大的战争计划。
他首先准备的是进攻英国,因为英国曾因法国与之争夺殖民地而公开与法国宣战。拿破仑在登基之前就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结了12万军队,并声称:他即将成为英国议会、英格兰银行和伦敦的主人。这种强大的攻势促使形势急剧变化,第三次反法联盟在英国的积极努力下迅速结或。库图佐夫率10万俄军、麦克率25万奥军,另外10万俄瑞联军以及强大的英国舰队分别在法国四周虎视眈眈,法国处境极为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迅速改变策略,暂时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同时,他认真分析了眼前局势,他认为俄军向西挺进,其目的是与麦克会合,一旦会合成功,将形成一股强大力量,使法军难以应战,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俄、奥军队会合。
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使他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拿破仑清楚地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原则。所以他首先收买普鲁士、使普鲁士保持中立,然后使原先准备参加反法联军的小国巴伐利亚等与自己结盟,这样,就使自己减少了不少对手。
一切就绪以后,拿破仑在1805年8月26日下令部队向东挺进,要争取时间去破坏俄奥会师,结果法国17万大军只用了20余日便赶到了目的地--莱茵河畔。
拿破仑一方面派大军飞速东进,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出现在巴黎,报纸不断发布他的消息,这又是他的计谋,目的是让敌人相信他没有率军远征。另外,他还把大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佯装进攻英国。这样,果然使敌上了当。法军迅速飞向莱茵河,奥军却毫无察觉,相反,麦克却把战线进一步拉长,这对拿破仑各个击破的原则很有利。
麦克自认为拿破仑短时间不会赶往莱茵河,所以他让部队抢先占领黑林山的各个要道,并进驻乌耳姆,准备迎击法军先头部队。当拿破仑知道麦克这种布置后,便决定从乌耳姆以东突破奥军防线,然后强渡多瑙河,插入奥军背后,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奥军与俄军会合。
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多瑙河,部队向对岸突进。而此时刻麦克都毫无防备。当消息传来时,麦克一点也不相信,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法军至少还须20天的路才能到达这里!"这时,同行的斐迪南大公感到事情不妙,便劝麦克迅速撤军,回到安全地方,以免被法军吃掉。而麦克都不以为然,他相信法军大部分仍远离自己,而俄军很快便会到达。结果,这一判断最终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法军大部队在总帅拿破仑的指挥下,渐渐包围了乌耳姆,使奥军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飞。
这时,俄国军队也赶到了莱茵河边。拿破仑派大将缪拉率军拿掉乌耳姆,但缪拉有勇无谋,在作战过程当中,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差点使法军功亏一篑!原来,他在实施对乌耳姆的进攻时,命令部队在多瑶河北岸进攻乌耳姆的第六军,然后进至南岸,这样在防守上面就出现了漏洞,奥军一旦从北面突围,就会溜之大吉了。
果然,狡猾的麦克发现了这点,他立即组织部队由北面突围出击,但一个突然的事件使他犹豫起来。在他正在商议突围方案时,舒尔曼斯特进来了。麦克和他的大将都不认识他,因此,舒尔曼斯特先作了自我介绍。
"将军,我叫蒙代尔,我有好消息要报告您。"
"什么好消息?"
"英国人在布伦港登陆了,已迅速向巴黎进军。法国元老院有人号召人民推翻拿破仑,我想,这消息对您非常有用,您不想坐失良机吧?"舒尔曼斯特意在让麦克放弃突围,一举击溃法军,夺得胜利。
麦克果然心动了,问道:"真的吗?"
"千真万确!"
"那么,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消息?"麦克想从舒尔曼斯特的口中了解点什么。
"您不相信我是吧?告诉您吧,我虽是法国人,但我恨那个恶魔,因为他让我们古老而高贵的姓氏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我要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报复他,我希望上天能够帮助人们去打败他,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直至生命!"
听了舒尔曼斯特的话,麦克犹豫不决,他不想放弃这个打败拿破仑的绝好时机。正当麦克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张法国报纸使他定下了打败拿破仑的决心。报纸上有法国巴黎爆发反对拿破仑的革命消息。麦克一看大喜,认为拿破仑已经众叛亲离,盖世之功唾手可得。
可惜麦克打错了如意算盘,原来舒尔曼斯特是拿破仑派来的间谍,拿破仑发现了缪拉的失误,便派舒尔曼斯特去诱骗麦克上当。至于那份法国报纸,是拿破仑估计到麦克不会轻易上钩而想的又一骗局。
法军慢慢收紧了包围圈,17万大军兵临城下,这时麦克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伴随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法军开始了总攻,拿破仑下令所有火力一齐射向乌耳姆,刹那间,万炮齐发,乌耳姆笼罩在火海之中,最后奥军阵营里升起一面白旗,麦克投降了。受降仪式上,麦克率领他的16员大将,在白旗的引导之下,缓缓到拿破仑面前,相继放下了武器,之后3万多官兵依次列队投降。拿破仑及其士兵骄傲地欢呼:"法兰西万岁!"乌耳姆一战,是拿破仑精心运用快速作战战略取得的成功一战,"兵贵神速",古今战争皆如此。这次战役,再次显示了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五、美国“大清洗”运动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 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祸起《美亚》案
1945年3月,美国众议院以207票赞成、186票反对,将其臭名昭著的“非美委员会”改为常设机构。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众院非美委员会借机指责工会“已被共产党渗透”,极力煽动公众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
1945年3月1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借口当年1月26日出版的《美亚》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与他们掌握的一份秘密材料在内容上相似,伙同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一起闯进了《美亚》杂志编辑部,并声称“从办公室搜出1700多份机密级和其他密级的政府文件”。6月6日,联邦调查局再次查抄《美亚》杂志编辑部,声称“搜查出1069页政府文件,其中有504页是保密性质的”。同日,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期工作的国务院官员谢伟思等6人。
事后查明,《美亚》杂志所使用的文件是谢伟思私人保存的发自延安的报告的副本,并非什么“绝密文件”。这些报告中的观点,大部分是谢伟思等人在延安的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谈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真知灼见。如在1945年2月中旬,谢伟思在为即将回国的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所写的备忘录中,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奉行类似盟国对南斯拉夫的铁托游击队所奉行的政策—即像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样,根据一切党派在对德作战中的表现,而不是以它们的意识形态来判断提供援助与否;希望美国政府在制定其中国政策时从自身角度考虑,不要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等。谢伟思被捕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
尽管联邦大陪审团在8月份宣布因证据不能成立,谢伟思无罪开释,但在《美亚》案的影响下,杜鲁门政府还是从1947年12月17日起开始对联邦政府、武装部队和国防订货承包商实行所谓“忠诚调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据统计,在“忠诚调查”期间,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在“忠诚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恰在此时,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的一篇演说,将这一运动推向顶点。
“麦卡锡主义”出笼
1908年11月14日,约瑟夫·麦卡锡生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1939年,麦卡锡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从此,麦卡锡开始了充满欺骗与谎言的政治生涯。有人这样评价麦卡锡:“无比的大胆和某些方面的巧妙撒谎,使他的手法与一般的颠倒黑白有天壤之别。”
1946年,从军队中退役的麦卡锡参加参议员的竞选。从未上过战场的麦卡锡向公众宣称自己曾经数次“光荣负伤”,从腿上取出“10磅弹片”,凭借如簧之舌,于这年的11月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在参议院任职的前四年中,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人们常说,“在麦卡锡参议员的公文包里经常装着一瓶威士忌酒”,他的“一大堆不同性质的事实和经不起验证的数字,把参议院和整个美国搞糊涂了”。尤其是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此时,他太需要有一根救命稻草来帮他保住在国会的位子了。
1950年2月9日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打向国务院”。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他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市,在俄亥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此前如履薄冰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
惠林演说之后,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市,重复他在惠林的演讲。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麦卡锡手中还挥舞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所谓的“间谍名单”。但是,按照他这时的说法,名单上的人数为57人。
2月11日,得意忘形的麦卡锡特地打电话给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要求他们对他的演讲公开表态。收到电报后的杜鲁门恼羞成怒,愤而提笔回信道:“我确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极其遗憾,他们的代表竟是像你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在写完信后,杜鲁门并未将其发出,而是将其列入“归档”,他另外责成国务卿帮办普里福依打电话给麦卡锡,希望他“把名单公布出来”。
喜形于色的麦卡锡没有理睬杜鲁门的询问,又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借口杜鲁门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20年”,并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
1951年6月14日,麦卡锡借口杜鲁门撤换朝鲜战争中的美方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国务院发表了平生最长的一次演说,直接指责杜鲁门政府对外政策重要制定者,曾经担任驻华特使、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被杜鲁门称作“现今最伟大的人物”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在这篇6万多字的演说中,他将“叛徒”甚至“谋杀者”的罪名安在马歇尔头上,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力反对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苏联先于西方盟国到达东欧;在雅尔塔会议上蒙蔽罗斯福,使苏联在领土等方面获利;在担任杜鲁门总统派驻中国的特使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期间暗中支持共产党,“出卖国民党”;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制定了对蒋介石集团不利的政策,“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等。后来,麦卡锡还让他的助手编印了《美国从胜利后退:乔治·马歇尔的故事》一书出版,并广为散发。同时受到麦卡锡无端指责的还有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柯乐布以及时任国务卿的艾奇逊等人。1951年冬天,在麦卡锡的无端指责和谩骂中,马歇尔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农场养老。
从1953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是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年轻助手的协助下,开始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在这次清查中,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史莱辛格和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据估计,被剔除的书籍总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被贴上“可疑”标签的书籍包括关于雕塑、精神病、酒类、托幼和建筑的专著以及侦探小说,甚至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连一本介绍苏联芭蕾舞的书也因为提到了“苏联”而被麦卡锡主义分子付之一炬。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同时,美国的左翼力量也受到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卡锡的活动越来越激起公众的反对。在欧洲,人们更是将麦卡锡直接比作希特勒。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美国)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法西斯主义。”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豪威尔的权力大,还是麦卡锡的权力大?在美国国内,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共和党已经是“一半属于麦卡锡,一半属于艾森豪威尔”了。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在《美国信使》撰文,指责美国耶稣教会牧师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教会立即将电话打到白宫,抗议马修斯的诽谤。艾森豪威尔立即回信,并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并迫使麦卡锡解除马修斯的职务。这一行动被视为麦卡锡在1953年的“惟一引人注目的挫折”,同时,这也是艾森豪威尔准备向麦卡锡“摊牌”的标志。
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麦卡锡遭遇了他的“滑铁卢”。当陆军部公布了麦卡锡的种.种越权和违法行为,揭开了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时,麦卡锡则施展东拉西扯和哗众取宠的惯用伎俩,并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滥用参议院的议事程序,刻意干扰听证调查。当麦卡锡竭尽胡搅蛮缠之能事,肆意攻击在场的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一向和蔼的韦尔奇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拍案而起,质问麦卡锡道:“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
1954年12月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1957年5月2日,麦卡锡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一命呜呼。
“麦卡锡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的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寒冰的封冻之下。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反 共”成了美国的惟一选择。麦卡锡在中国问题上的发难,导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谁也不敢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接触。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也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偕同夫人离开祖国,远走瑞士。1972年2月19日,斯诺客死日内瓦。斯诺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信件时发现他留下遗言: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因为他热爱中国;把骨灰的另一半送回美国,安葬在故乡的哈得孙河畔。
世界历史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
上一篇: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