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认真学习是通向辉煌人生的道路。艰苦奋斗是开拓美好未来的基础。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蓝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

问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让同姓子弟封邦建国,做为周王室的屏障;②扩大周朝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还有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等);③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还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

评价:①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弊:诸侯国有很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问题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稳定。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并依同样方式逐层分封。②宗法等级制。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评价:①利: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弊: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划分贵贱尊卑,导致人生而不平等和重男轻女思想。

问题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神权与王权结合。表现:用鼎和人牲祭祀祖先和神灵;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表现:宗法制。

3.执政集体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分封制。

问题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建立和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1.秦始皇:(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汉武帝:(1)频繁更换丞相,多名丞相被免职或处死。(2)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亲信组成“内朝”(也称“中朝”),参与国家主要决策,排挤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

3.唐太宗:完善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政令的审批;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宋太祖: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问题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夏商周——世官制(重出身)

2.汉代——察举制(重德行)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4.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重才学)

问题6:元代和元代以前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朝: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

(3)西汉: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西汉末年,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4)元朝: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这十大行政区划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藏、川、青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问题7:明太祖、明成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内阁与宰相有何区别?

1.措施:(1)明太祖: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明成祖: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建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区别:(1)宰相是百官之首,统率六部百司;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2)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无决策权,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是否信任。(3)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问题8:军机处从何而来?其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1.由来:清朝雍正时,为督办西北军务,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权限由单纯处理军务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外界干扰少、决策封闭性)。

3.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问题9: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每次战争的背景和结果是什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工业革命后,英国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结果: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口诀记忆:割占香港岛,赔款也不少。广厦福宁上,关税需商量。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背景: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在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2)结果:1895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口诀记忆:辽台澎湖2亿两,沙重苏杭设工厂。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起反帝爱国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口诀记忆:赔款使馆禁反帝,拆除炮台驻要地。

(3)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10:十九世纪列强侵华犯下哪些罪行?

1.罪行:(1)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手段控制中国经济命脉。(3)军事上,发动战争,剥夺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权。(4)文化上,洗劫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问题11:中日甲午战争包括哪些重大战役?其最终结局如何?给台湾带来哪些影响?

1.重大战役:(1)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殉国,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2)1895年威海卫战役。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遭日军两路围攻而全军覆没。

2.结局: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清政府割让台湾,引发1895年徐骧、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2)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重回祖国怀抱。

问题12: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列举其失败原因。

1.兴起: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阶级局限性。(2)主观原因: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迷信色彩浓厚。(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问题13:日本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主要罪行有哪些?

1.原因:(1)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立“征服满蒙“的方针。(2)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为转嫁危机,积极对外侵略。(3)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罪行:(1)军事上:制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中国人民30万众;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实行细菌战、化学战。(2)政治上: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3)经济上:掠夺和破坏矿山、企业等。(4)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问题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和作用是什么?

1.过程:(1)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4)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作用: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问题15: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制造了哪些事变?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抵抗的?

1.局部侵华(抗战)阶段(1931~1937)

(1)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

(2)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仍有部分爱国官兵坚决抗日。如十九路军保卫上海;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冯玉祥联合共产党人吉鸿昌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等。

(3)共产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积极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面侵华(抗战)阶段(1937~1945)

(1)日本: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同年制造“八一三”事变。

(2)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先后发动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_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其中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10月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3)共产党: 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敌后军民抗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问题16: 太平天国经历了哪些斗争?

爆发:金田起义(1851.1)

初建政权:永安建制(1851.9)

正式建权:定都天京(1853.3)

全盛:北伐、东征、西征

转折:天京变乱(1856.8)

失败:天京陷落(1864.6)

问题17: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1.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结论: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问题18:《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何异同?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1853年初,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后者颁布于1859年,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后者是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3)经济主张不同: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4)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群众基础。

(5)作用不同:前者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太平天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2.相同点:

(1)都是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2)都未能真正实施。

(3)都是为了巩固农民阶级政权。

问题19:简述辛亥革命的经过与历史意义。

1.经过:

准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等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是核心),平均地权。”口号,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失败: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3.意义:p53

问题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与局限?

1.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局限: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原则;没有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问题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依据和影响是什么?

1.国民革命时期(1924.1~1927.7.15)

(1)政策:同国民党合作。

(2)依据: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开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土地革命时期(1927.8.1~1936.12.12)

(1)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国民党反动统治。

(2)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

(3)影响: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9.2)

(1)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2)依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3)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50.6.30)

(1)政策: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依据:美、蒋勾结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3)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建立了新中国。

问题22.中共如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1)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只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没有提出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工人阶级还是单枪匹马地进行斗争。

(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但放弃了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1927年,中共通过南昌起义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通过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受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决定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大城市。

(5)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但党的方针路线和重大决策的确定都受共产国际和王明的 “左”倾错误思想的直接指导和影响。

(6)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7)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在1936年竭力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问题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共同纲领》有何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都为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

(2)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3)都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区别:

(1)制定背景不同。前者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初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2)制定机构不同。前者是由临时的国家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3)性质不同:前者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代宪法,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4)历史作用不同。前者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问题:2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新发展:1956年,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问题25: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必要性?做出了哪些伟大决策?

1.必要性:“”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决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题26: 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在实践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1)初步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从此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3成就: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两岸民间交流加强:1987年台湾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被打破;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问题27:“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台湾回归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

2.有利因素:(1)中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3)近年来两岸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4)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运用,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理论依据。(5)一个中国原则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3.不利因素:岛内分子的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问题28: 建国初期我国提出了哪些外交方针?各自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1.“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无援。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含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29: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动?有何积极作用?

1.访问苏联。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周恩来抵达莫斯科。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积极作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积极作用:当会议陷于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了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3.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积极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问题30: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1.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问题31:中美关系为什么走向正常化?简述其过程和影响。

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共同需求。(2)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 战争的泥潭。(3)中国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正式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是中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问题32: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简述其过程和影响。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推动。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33: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哪些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1.调整:不结盟。

2.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问题34: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有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动?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1)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中国加入APEC(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