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唯美而意蕴悠长的,千百年浸润熏陶着炎黄子孙。那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第一, 关联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任何东西,激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激发古诗学习的兴趣呢?我想,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在生活中用得上,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此时兴趣自然会产生。
所以在教学中,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合理地使用视频、照片图片等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口语交际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
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通俗易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位教师这样教: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连严谨的学者程颢都觉得盛情难却了,你知道他在春天干什么了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说说看。
生各自读,然后汇报,引出郊游。
师:再请大家仔细读读,联系上下文或查查工具书,你们能把意思读懂吗?
生边读边查边思考。
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1.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2.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
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
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生: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生: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师:真美,把诗句再读一读,读出自己对春天美景的感受。
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
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会做了些什么?
生: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师: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说我返老还童了。
生: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要呢。
……
执教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计了巧妙的提问和导语,让学生通过交流自然而然地理解诗句意思。这样,古诗与孩子的关联度就更高了。整个教学过程松驰自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很开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不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课堂充满张力和活力。
第二,诵读吟唱,略授诗法。
朱自清先生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可惜即便是在朱先生生活的年代,吟诵也已经被视为落伍的事物。朱先生说“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
其实,吟诵本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写诗,大都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动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所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是符合古诗特点的。一地有一地的民间小调,于是便生发出不一样的吟诵调。同一种调门不同的人来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吟,都会产生细微的不同。由此可给人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过去,吟诵的传授基本上靠师生间,家族长辈小辈间口耳相传,所以当取代私塾的新式学堂中取消了吟诵,吟诵在短短几十年间便迅速濒临失传。不过近些年,在徐健顺先生等一批热爱吟诵的有识之士的发掘、整理、宣传、培训下,用吟诵体会诗情诗意,感受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量关于吟诵的文献,书籍,视频音频资料纷纷面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很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此处对吟诵的意义作用方法等不再赘述。
想说的是,在普通话吟诵和方言吟诵之间,我更喜欢方言吟诵。因为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入声字,所以方言吟诵能在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将古诗文的音律美充分彰显出来。吟诵本不是表演,它是很私人化的,应该充满了民间的乡野气息,不必字正腔圆,不必套用西皮二黄这样的戏曲曲调中规中矩地演唱,更不能弄成小组唱甚至大合唱,那样,吟诵就失去了其本质特点。因此,如果教学古诗文时要使用吟诵,最好用方言吟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学生重在多多倾听教师的吟诵,并努力体悟。如果有学生愿意学,也宜在课后个别传授。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孩子大声共吟一首诗,无异于合唱,个性化的诗歌理解便无从谈起。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无大碍,只要指导学生依照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地读,也可以的。读,在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指导一定要有层次。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滞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读的环节变得有趣味,不单调。
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以浅显的写景状物诗居多。有的是情景交融,比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细腻柔和,同时又通过“香”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动静交错,比如王维《鸟鸣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深人静,桂花飘落,是静中见动。惊鸟鸣叫,显出山谷之静,是动中见静。有的是色彩绚丽,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话中有四种颜色,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伸展开去,写出了诗人开阔的心境。有的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画面或是由远到近,或是由高到低,或是形成透视关系,或是暗含不同视角。诸如此类的诗歌(包括其他类别的诗歌)作法,不胜枚举。
教师在备课时先读懂这些古诗作法,确定好教学点,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用意,从而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之法。如此,让教法变成学法,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一首诗,以后在课外就能读懂相似的一类诗。
一位老师教陆游的《游山西村》,我将其教学案例摘录如下:
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生:村民给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饭食。
师:这首诗表现什么?
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和朴实。
师:客人是谁?
生:是诗人。
师:还可能有谁?
生: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师:这首诗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要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上句是抑,说酒不太好喝;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生:是写行路人的感觉,在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
生: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师: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这个村子美不美?
生:很美。
师: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实际上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做铺垫,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第五、六句写村中的习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学生交流。
师:第七、八句是抒情,请说说大意。
学生交流。
师:这首诗的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学生讨论。
师: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太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作者在这首诗中还用了首位呼应的方法: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便有了重游之念。
上面的案例虽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执教者在关注古诗作法上已经有了意识,并做出有益的尝试。教小学生了解诗歌作法,一定要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千万不能用灌输概念的方式。当一种作法在某首古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时,才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诗法的材料。不合要求的,只要诵读背诵,了解大意即可。
此外,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也可以随机教给学生。比如:“松”代表坚贞不屈,“柳”代表惜别送别,“梧桐”代表凄凉悲伤,“霜”代表人生坎坷等等。这能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第三, 善用资源,情感想象。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古人离自己并不远。此话怎讲?所谓不远,首先是诗中描写的景物现在也能见到。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景致在孩子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得尽兴,喝醉了。不管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第二天早上,家里的仆人卷起窗帘。阳光射进屋内,女词人醒了,就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谁知仆人想都不想,回答道,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很好。女词人不禁笑道,你真没常识。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虽然用了串讲的方式,但是学生都被吸引住了,一来好像觉得在听故事。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的情景都是学生常能见到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有着亲切感。
其次,古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与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却与今人一样。教学中,提供必要的资源,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重点字词,通过讲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避免将古诗课上成字词翻译课),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就可以为学生理解诗人的情绪提供便利,以此在学生与古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走近古人。
一位老师在教《示儿》时,在资源利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学生交流。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师: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出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儿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让我们再次诵读《示儿》吧。
(学生配乐朗读。)
师: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学生自由读。
师:今天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示网站)
执教者用“愿望是否实现——朝廷为什么灭亡——国家如何强盛”为线索串联教学过程,可谓匠心独具。执教者在使用拓展资源时有三个优点,第一,所引材料与《示儿》的主题相关联,使整堂课完整统一。
第二,所引材料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作过多解释,使学生能在教学线索的指引下,顺畅地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线索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对严密的逻辑性的初步感知。
阅读诗歌离不开想象,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感受到诗境的美好。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让学生用拟人的方式将春天中的景物编成童话故事。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故事里。
现在的孩子聪明,思路开阔,一旦为其提供宽松的平台,他们将古诗改成故事时,常常会突发奇想。有一次,我教完《寻隐者不遇》,请学生将古诗编成有完整对话的小故事,一个孩子这样写——
我坐在松树下等我师父采药回来。
我师父是个有名的道士。他总是在这深山老林里炼丹、熬药。说实话,我真不想在这里呆。我出生在一户穷苦人家。四岁不到,父母就把我送给道士,长大后给他当道童。住在山里很危险。有一天晚上,一种不知名的野兽闯进家门,还叫了两声。我师父挥剑大喊:“妖孽,吃我一剑。”说完,就他就逃走了。那动物也被吓到了,一下子也逃走了。反正生活在这里是一种煎熬。
我师父现在老糊涂了,常会忘记回家的路。可他偏偏还喜欢去大山深处、悬崖边采什么灵芝啊何首乌啊。
说到采药,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师父又去采药。一个陌生人跑来对我说:“小孩,道士在不在?”
“不在。”我头也没抬。
“你真没礼貌。”那人有点不高兴。
“就在这座山里面,你自己去找吧。”我没好气地说。
那人竟真的上山去找了,不知道最后是找到了还是从山上掉下去了。反正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只能对孩子奇妙的想象力表示由衷赞叹。看似游戏文字,实际上仔细琢磨一下,可以看到小作者在叙述角度、情节设计上的匠心。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小作者完全将古诗内容内化于心间,他享受着创作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古诗的另类解读。对此,教师应该尽力保护,即便有些出格,也应该在维护的基础上善加引导,而不能一味批评抹杀。多元的解读、体验、分享会让古诗学习充满情趣,有了情趣才能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迁移。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需要通过诵读吟唱对诗意获得整体感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个性化的解读、体验;需要通过多媒体、拓展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习得简单的古诗作法,并学会基本的读诗方法。
2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浅探
一、遵循“乐”的精神,让诵读活起来
古诗词作为一种和乐之文字,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与生俱来,最适合诵读。但如果只是单调重复、被动无奈的诵读,也会悄然消减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从儿童本位出发,让古诗词学习充满乐的精神,诵读活起来,是改进古诗文诵读策略的必由之径。
1.诵出韵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出色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从教材所选用的诗词来看,诗以五言、七言为主,词也简约直白、节奏明快。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特点。
例如,五言诗的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为“四三”或“二二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词的重音规律则是五言的三字要重,七言诗的第五字要响。掌握了节奏、轻重的特点,诵读时再放慢语速,有时还可以摇头晃脑,辅以一定的动作和体态语言,这样的诵读活泼而生动,诗词也变得朗朗上口、充满韵味,自然让孩子们喜爱。
2.诵出画面
宋诗有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把呆板的方块文字,活画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联想和想象的使用,不仅能让学生读懂诗句,更能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可以让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或影像资料想象壮美的庐山飞瀑风景画。
《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在诵读时,起初不容易想象出其中的画面,老师就可以叙述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想象词人的家乡是怎样的情景。军旅征程的艰辛残酷画面,家乡的温馨美好画面,在脑海中两相对比,诵读得入情入境。
3.诵出情趣
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加重要。有情趣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持久兴趣。依据诗词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表演诵读、配乐吟诵、情境诵读、比赛诵读等多种形式,增强诵读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感。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等,配上古曲,孩子们轻声吟唱别有一番古色古香。孟郊的《游子吟》,则以故事情景表演的方式,让一个学生扮演孟郊,一个学生扮演孟郊的母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诵读。
这样多形式的诵读,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意犹未尽”,萌发对古诗词深入学习的兴趣,方能真正成为古诗词学习的主人。
二、追求“浅”的艺术,让理解活起来
儿童眼中的古典诗词,因为语言的今非昔比、环境的千差万别,在理解上似乎有一种牛郎织女遥遥相对的感觉。教师如果只是固化的用老五步法来理解:“解释题目──读通诗句──解释字句──串讲诗意──总结思想”,孩子们始终是雾里看花、难解其意。活语文视角下的诗词理解的“浅”,是立足儿童实际,适度有效地理解,浅近不肤浅、浅白意深远:
1.允许不求甚解
所谓“诗无达诂”,很多诗意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如苏教版古诗词类课文练习均有这样的安排: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所表述的意思不扭曲作者原意,大体意思能说明白即可,在文字、具体程度、表达方式上没有必要过分强调。
特级教师盛新凤教学《如梦令》时,形象引入了“读胖”的理念。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运用举象入境的方法,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孩子将自己所意会到的景与事讲述出来,言说的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而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正如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能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
2.体味妙笔之处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在诗中往往有一两处画龙点睛的字词。在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用心发现、品味这些妙笔生花的字词,就能进入诗词意境。如《江雪》一诗的文笔极其洗炼,教学中先让学生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感知整首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钓鱼的情景。
在让学生回到诗中去寻找哪个字能让你体会到渔翁的心情。 在孩子们发现“独”字后,再层层推进:从‘独’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大部分孩子都说体会到作者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心情。而一位男孩认为他体会到的是作者的内心很平静。的确,在这大雪之中、寂静、寒冷、人迹罕至的江面垂钓,也正是作者内心淡泊平静、宠辱不惊的一种表现。扣住妙笔之处,细细品味,诗词的内涵也变得丰厚起来。
3.寻找背后故事
时代背景、诗人经历遭遇决定着诗词的风格及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将其转化为学生主动寻找诗词背后的故事则更加形象可操作。
在进行古诗词学习之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翻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经历及性格,走近隐于诗词背后的诗人。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以背后的故事为铺垫,就不会空洞虚化。如《清平乐 村居》词人辛弃疾怀才不遇隐居于江西上饶,一日外出游历就可以作为词故事的起点。
《长相思》中纳兰性德身为贵族子弟,随康熙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词中颇有伤感之情,三年后30岁的纳兰英年早逝。这些故事既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也促进了他们对于诗词内涵、韵味的理解,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4.比读主题诗句
古诗词可以依表达内容、描写特点、所属诗人等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描写边塞的古诗:《从军行》《燕歌行》《关山月》等;有的都是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小儿垂钓》《牧童》等。教学古诗时,进行主题化整组,可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勾连互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位老师在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古诗整合到一节课中进行教学。在同一课中编排的两三首诗词,都具有共同的主题,这是教师进行整合主题教学的很好的前提。
教师在教材解读时,紧紧扣住这两首古诗的共同主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开教学,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胡尘”“泪”这两个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移民苦盼”之“泪”。在此感情基础上,教学《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权贵寻欢”之“醉”。两幅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相辅相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忧国忧民”这一主题更加突出。
同时,还引进陆游晚年的诗作《示儿》,让学生对比参读,形成了空间上的横向对比,大大扩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学《一蓑烟雨话苏轼》主题诗词课时,则是引领学生走进苏轼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诗词,从密州太守时期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踌躇满志,到思念亲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再到贬居黄州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后比较、勾连阅读,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串联丰满,学生在主题化学习中对于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豁达淡定的性情渐渐深入了解。诗词主题教学的,不仅局限于古诗词之间,还可以是现代诗与古诗词之间。在教学《长相思》时,引入《乡愁》,深情地配乐朗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悠悠的音乐声中,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主题构建,古今融合,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三、抵达“灵”的境界,让运用活起来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是儿童亲近经典文化、有效积累的过程,其根本是要涵咏内化、灵活运用。在吟诵积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可以将古诗词的灵性与儿童的天性融合起来,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
教学中三步渐进,实现目标:
第一步,整理出自己的古诗体系。很多学校都对照课程标准要求的背诵篇目开展了古诗词背诵活动,从小学一年级背到六年级,数量不少,但学到六年级孩子们往往遗忘了前面所背诵的古诗。这就需要,在每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现巩固、整合梳理。
以笔者班级的诗词积累为例,每学期都会指导孩子整理出自己的积累篇目,小学六年级更是将所有自己背诵的诗词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古诗集,并与同学开展诗词点背大赛,使得孩子们获得了诗词积累的成功感,对于诗词的运用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景巧运用。带领学生随着大自然阴晴圆缺、寒来暑往的变化,吟诵诗词,组织主题诗会,孩子们会发现诗词是如此与自然融合,诗人就是兴之所至、情之所发。诗词配乐朗诵比赛、诗词剧目表演、诗词配画改写比赛等丰富的诗词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浸润在诗词的芬芳中,言语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在其间同构共生。
第三步,习作表达引诗文。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习作表达中,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古诗文可以更好地感悟古诗、领悟文字的妙处,还能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习作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中有很多就化用了古诗词,霍尊的《卷珠帘》、许嵩的《清明雨上》、周杰伦的《菊花台》等等,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让学生欣赏品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化用了哪些诗词,并谈谈其好处。
再尝试将诗文融入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如书写夏景,可以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可以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引用的基础上,试着创编与化用,习作表达充满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因子。著名学者叶嘉莹曾感叹,中国古典诗词这座宝山,现在的诗词学习往往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从活语文的视角引导儿童活读、活解、活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靠近它、走近它,让古诗词教学呈现“万紫千红”的魅力!
3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 它变得怎样了 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 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 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常用的高效教学方法
2.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4.小学语文的学习技巧有哪些
5.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上一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小学语文理解积累词语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