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中语文总是很难提高,尤其是诗歌鉴赏这个题型。其实对于诗歌的大意很多同学都是了解的,对于感情的基调也把握的很清晰,但是在回答问题时却总是不够力度,无法答全答对。对于结果称霸的升学检测中,这是一个令同学们感到头疼的问题,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升初古诗赏析技巧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分析法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第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第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第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第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第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第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第五、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小升初语文诗词鉴赏试题
诗词鉴赏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①___,___②___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③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 ___④___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命力___⑤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⑥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______⑦______的精神。
【答案】
①板桥 ②清 ③咬住 ④坚韧 ⑤顽强 ⑥磨难很多 ⑦坚定顽强
【解析】
这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 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韧又强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 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诗词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___①___诗”。“闻”是___②___的意思。“官军”指___③___。这首诗通过写诗人 ______④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广大人民______⑤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⑥______的感情。
【答案】
①快 ②听说 ③唐朝军队 ④喜欲狂 ⑤收复中原,统一疆土的爱国愿望 ⑥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疆土重新获得同意而无比欢快。
【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军队。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 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涕:眼泪。
(6)却看:回头看。
(7)妻子:妻子和孩子。
(8)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8)放歌:放声高歌。
(9)须:应当。
(10)纵酒:开怀痛饮。
(11)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12)便:就的意思。
【解析】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出了诗人听见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个“喜”字。“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由闻喜讯而流喜泪,呈席态,唱喜歌,思喜归,喜始喜归,情势发展迅速,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喜不胜收情畅语快的感觉。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通篇采用赋的手法。火山般炽热的感情,借助赋的手法,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迅疾如飞,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狂喜乐极的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如何直舒胸臆,这首诗堪称绝唱,不愧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诗词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__①____的一首吟咏___③___的词,本词上片写___③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 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⑥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⑦______和_____⑧_______的突然发现, 表现_____⑨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⑩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辛弃疾 ②田园风光 ③月明风清 ④蝉鸣 ⑤蛙噪 ⑥黄沙道⑦天气时阴时晴 ⑧旧游之地 ⑨夜行街道 ⑩丰收之年的喜悦 ?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 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 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 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 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 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 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全词笔调灵活生动, 亲切轻快,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
诗词鉴赏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①__代诗人____②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③____、____④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⑧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 理?请写下来: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宋 ②苏轼 ③正面 ④侧面 ⑤远⑥近 ⑦高 ⑧低 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横看:从正面看。 ④侧:侧面。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缘:因为;由于。⑧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⑨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解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 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诗词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__①__朝大诗人____②____所写。叙事的诗句是: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的_____⑦_______。
【答案】①唐 ②李白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 ④烟花三月下扬州⑤孤帆远影碧空尽 ⑥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依依惜别之情
【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②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②之:往、到达。 ③广陵:即扬州。④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⑤辞:辞别。 ⑥下:顺流向下而行。 ⑦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⑧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⑨尽:尽头,消失了。 ⑩碧空:一座“碧山”。唯见:只看见。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天际流:流向天边。
【解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 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 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 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
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 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 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 凄婉。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
诗词鉴赏
《忆江南》是 ① 代诗人 ② 的作品。词中有一句描写江南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③ , ④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 ⑤ 之情。
【答案】
①唐 ②白居易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④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思念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望江南”,自从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改名为“忆江南。此外又名“梦江南”、“”望江梅、“”谢秋娘、“春去也”。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平韵。本此为单调。
②谙:熟悉
【解析】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是追忆、赞颂江南春日美景。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 悉,极为怀念呢?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五十 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 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 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
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____①___的手法告诉我们,千寻塔很高,诗人在这里讲了一个传说 “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说明了______④_______的道理,正如王之涣的《登鹳 雀楼》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夸张 ②飞来山上千寻塔 ③闻说鸡鸣见日升④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②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④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暗喻奸佞的小人。⑤缘 :因为。 ⑥眼:视线。 ⑦塔:铁塔。⑧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⑨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解析】
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 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掌握了正 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 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诗词鉴赏
《宿新市徐公店》中,诗人看到农家院落的篱笆_____①______,树木______②______,儿童在______③_______,“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原因是_____④_______。
【答案】
①稀疏 ②茂盛 ③捉蝴蝶 ④都是黄色的
【注释】
①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篱落:篱笆。 ③疏疏:稀稀疏疏。 ④径:小路。⑤深:深远。 ⑥树头:树枝头上。 ⑦未:没有。⑧急走:奔跑。 ⑨阴:树叶茂盛浓密。 ?黄蝶:黄色的美丽的蝴蝶。
【解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 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诗词鉴赏
《春夜喜雨》这是一首___①___律诗,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_____②______,诗中没有一个___③___字, 却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来得及时的_____④_____心情。
【答案】①五言 ②特点 ③喜 ④喜悦
【注释】①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②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③乃:就。 ④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⑤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⑥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⑦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⑧俱:全,都。 ⑨江船:江面上的渔船。⑩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解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 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 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 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 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 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杜甫是按这 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 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 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 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 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 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 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词鉴赏
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 ① 》中的名句,这首诗的作者是__②___代的_____③_______。这句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④____比作 ____⑤____,使其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咏”的意思____⑥_____,表达了_______⑦________的情感。它的前两句是 “______⑧_______,_______⑨_______。”
【答案】①咏柳 ②唐 ③贺知章 ④春风 ⑤剪刀 ⑥赞叹⑦作者对柳树的赞美 ⑧碧玉妆成一树高 ⑨万套垂下绿丝绦
【注释】①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②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③妆:装饰,打扮。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 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 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 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 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小升初古诗赏析技巧与练习题相关文章:
1.小升初语文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2.小升初语文古诗练习题附答案
3.小升初考试必考诗词填空练习题
4.小升初必考古诗合集
小升初诗歌鉴赏全套解析与七种答题格式
上一篇:小升初古诗赏析技巧与练习题
下一篇:2019安阳小升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