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语文小升初必考知识点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小升初必考知识点笔记

一,拼音

1、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

(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Beijing”。

4、隔音符号: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读音易发生混淆时,应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隔音符号,用“’”表示,帮助分清两个音节。

如“ping’an(平安)”、“qi’e(企鹅)”。

二、汉字

1、笔画与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八),从上到下(景),从左到右(树),从外到内(同),从内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水)。”

2、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7种结构)。

独体字(中)、左右结构(秋)、左中右结构(做)、上下结构(恩)、上中下结构(翼)、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园、区)、品字形结构(晶)。

3、无声的老师——字典(3种查字方法)。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认准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节、找汉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定部首、翻索引;数余画;查汉字。

部首查字法的规则: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

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

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

独体字一般将字的第一画作为其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数准笔画数;翻索引、查‘难检字索引’;找汉字。

4、形近字(8种表现形式)——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

(1)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

(2)字形相似但笔形不同“外”和“处”

(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

(4)字形相似但笔画数量不同“今”和“令”

(5)结构单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

(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

(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

(8)形近音不同“贫”和“贪”

5、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如“塞”、“露”、“咽”。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

6、多义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

如:“张”(1)展开(2)看、望(3)陈设(4)姓

三、词语

实词: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

1、词性划分

虚词: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叮咚)

2、近义词反义词

(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

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彩不同:“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3)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生”→“死”;“富”→“穷”辨析角度:意义和感彩

相对反义词:“前”→“后”;“高”→“低”

3、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例如: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

4、词语结构一AA:“一群群”

AABB:“重重叠叠”、“干干净净”

ABAB:“研究研究”

5、成语谚语。诀窍“三多”:多读、多想、多记。

四、小升初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语文小升初要点知识点梳理

(一)第一单元

1、多音字

(1)假:假装、假日

(2)好:问好、好奇

(3)发:发现、白发

(4)晃:晃眼、摇晃

(5)朝:朝向、朝霞

2、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3、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的字句或段落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找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金色的草地》一文,找出描写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字句。

4、体会句中词语的妙用,以及传达的情感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终于:突出了爬山之路的艰辛,以及爬上山后的喜悦)

5、 写作:记叙课余活动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6、古诗积累

《小儿垂钓》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小孩子垂钓时的专注神态,绘形绘神,跃然纸上)

(二)第二单元

1、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1)平铺直叙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语言在动作之前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强调话语)

(3)话语分隔式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注意不同方式里,标点符号的不同使用方法)

2、积累、讲述名人故事(表达的完整性)

3、积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

4、写人记事作文训练

(通过事情反映人物性格)

5、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的句子,简单分析人物性格

(三)第三单元

1、古诗积累与翻译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古诗理解

《夜书所见》

(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可以看出是什么时节?

①梧叶、江、篱落

②秋叶

(2)诗中笼罩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静寂、凄冷

②思乡之情;客居、漂泊、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童年的留恋、怀想

(3)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④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⑤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⑥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⑦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4)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和诗篇

3、文章情感的把握:《风筝》

(1)把握《风筝》一文里感情的变化过程,依据相关字句,进行简要归纳

(2)积累表现人物心情或感情的词语、字句

(3)写作:写作一篇内容充实的记叙文,表现人物(或字句)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依据课文里的描写或叙述,理解文中的字句,或推断出陌生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秋天的雨》一文,依据第二段的描写,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描写: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

(1)阅读

如《秋天的雨》一文,把握课文里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 写作

多角度、多方面描写,如描写四季

7、修辞方法——比拟

(1)概念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2)作用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3)举例

①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的雨》)

②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

语文小升初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字词:

1、“她刚刚遭遇火灾,钱财尽失,你这个时候去追债,岂不是乘(chénɡ)机为难人家吗?”母亲苦口婆心地劝道。

2、只有法律能够起到惩(chénɡ)前毖后的效果,所有我们必须尊重它。

3、看!一匹匹骏马在草原上驰骋(chěnɡ),这景象多壮观。

4、她用笔下的文字不停鞭笞(chī)她们,但其中也有无奈的同情。

5、凝视着远处的`山久了,自己好像都融化了一样,徜徉在其中,不亦乐乎。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和”字用得巧妙精炼,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2、“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

3、本诗成功地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是: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小升初文学常识试题:

1、《江畔独步寻花》是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歌咏自然的诗歌,其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两句生动地写出了花势繁茂的自然景象。

2、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困境,但只要矢志不渝,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个道理。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