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二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
做和作用法与区别知识点: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作,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现代汉语里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吕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作”、“做”二字的用法做了如下补充:“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找到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
1、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文”和“白”,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二年级小学生语文句子知识点
修辞方式: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0、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1、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尽量让学生多读书。这里的多读书包括两年方面的意思:第一是对书上的课文、生字反复的读,熟读成诵。“温故而知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都说明了多读书的重要性。每天的早晨和中午,我们都安排有值日生在教室前面领着全班同学读课文,读生字词。
第二是让学生多读课外书。读课外书既是对学习过的生字非常有效的巩固手段,同时,通过多读书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谓一举四得。学习语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关键在于多读书,读一些好书,书读多了,字也会认了,作文也会写了,懂得的道理也多了。
现在初中语文考试都是卷,实际上考得就是学生的积累,积累从哪里来?就是从课外阅读中来的。因此,在这里我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给你的孩子每个月至少买一本书,每天放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在下课的时候,中午休息的时候,晚上吃饭以后,随时随地的可以看书。并时常询问一下:你今天看了些什么?让学生讲给你听,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督促,也是间接的培养您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增进了你们之间的感情。
其实学了语文,不就是为了更好说话和写作吗?您说对不对?您看,通过读书,您的孩子会说了,会写了,我们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2、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既要整洁,又要正确美观。二年级学生的写字量大了,写字速度太慢,是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同时容易养成拖拉的坏习惯,对今后尤其是到了初中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在我已经如何提高学生的做作业速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每次写小字本,我会对前20名写完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标出他写作业的名次,第一个交作业并且没有错误的学生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1,并当众宣布。
第二个交作业的就在作业本上写上2,以此直到第20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得到前20名,这就要求写得又快又对。班上的汪瑶同学已经连续两次得了第一名了,当我宣布他已经两次得第一名时,他脸上的微笑特别自信,特别开心。其他同学也羡慕的不得了。现在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作业,且质量不错。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知识点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