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这就是自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儿童自救常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自救常识介绍一
1野蜂螫伤后如何急救?
春暖花开,虫子们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农村地区,小昆虫、小动物很多。野蜂常指黄蜂和黑蜂,其尾部有螫针与毒囊相连接。当螫针刺入人的皮肤时,就可排放毒液。使机体局部溶血、出血、发热,引起算麻疹或过敏性休克等症。
孩子被野蜂螫后,妈妈们首先应剔除蜂针,用指甲或小刀片轻轻将它刮出,断绝毒液来源。不得使用局部热敷,也不要用指尖挤压或捏住针刺部位,以免毒液扩散;第二,用消毒液如新洁尔灭清洗创面,也可用冰包敷患处,以减轻肿痛;第三,用蛇药片以低度米酒调成糊状,外敷伤口。同时,口服抗组_药,症状严重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内服。
如果对以上药物的用法没有把握,则需去医院处理。
2异物进眼后千万不要揉
异物进入眼中是儿童的常见现象。异物多为灰尘、煤屑、小虫子等,儿童在看大人工作时,也会发生异物入眼的现象。
异物进入眼内附着在角膜或结膜上,使眼皮在活动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存留时间愈长,对眼的刺激愈大,可引起角膜充血。当发生角膜异物后,千万不要用手揉眼,防止异物刺伤角膜或嵌人使伤情恶化。可先闭上眼,然后将眼皮提起,让异物随泪水流出眼外。
如果异物固定不动,应请人或去医院剔除。一般砂粒、灰尘可用棉棒或手帕角拭出异物。异物取出后,角膜无损伤的可不用上药;异物较大,刺激时间又长,或角膜上皮有损伤的,异物取出后应上些眼药水或眼药膏。如果是石灰等化学物品进人眼中,应马上用清水直接洗眼,冲淡化学物品的浓度,减轻损伤,并尽快请医生帮助治疗。
3假如你被毛毛虫刺伤
在我们周围的树木上多生有一种小毛虫,它刺伤人体后引起的皮炎占整个皮炎中的半数以上。这种毛虫的毒毛可引起皮肤剧烈痛痒与疼痛,中心有小丘疹,痒痛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
预防毛毛虫的刺伤主要是加强保护。去公园或郊外游玩时,要避开有毛毛虫的树木。到有毛毛虫的地方野营或参加劳动时,应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与裤脚,防止毒毛侵人。
发生毛毛虫刺伤后,可用胶布反复粘贴患处,以便将附在皮肤上的毒毛粘出来。用清凉油、云香精、红花油等涂擦患处。如果被毛毛虫叮咬多处,全身有反应,应马上送到医院抢救。
儿童自救常识介绍二
教会孩子一些常识。让孩子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已经安全符号,例如’防止触电‘、’水深危险‘等符号,以及靠右行走,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等基本常识,防止孩子因无知而遭到伤害。
教会孩子大声呼救。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要进行大声呼救和逃跑,一方面可以吓走坏人,而是可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避免危险和伤害。
让孩子记住父母姓名,联系电话,以及家庭住址等等基本信息。孩子在外不慎和父母走失时可以通过孩子的记住的这些基本信息来方便警察和好心人来帮他找到父母。
学会拒绝陌生人。不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不吃不喝陌生人的食物和饮料,不坐陌生人的汽车,不轻易和陌生人走,感觉不对大声呼救。
拒绝陌生人触摸。让孩子们记住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防止孩子受到性侵害!
不要单独外出。不要单独外出和独自到很偏僻或者荒凉的地方,去哪里须大人陪同或者家长知道。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家长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获取不安的感觉,还要注意倾听,鼓励孩子讲出他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2学会识别_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策略。
如:
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孩子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
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
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
家长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
3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什麽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4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爸爸!”骑自行车的孩子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5要勇敢地说:“不!”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假如有人威逼孩子做无礼或危险的事时,要勇于说“不!”
儿童自救常识介绍相关文章:
★ 小学生火灾逃生口诀
儿童自救自我保护教育介绍
上一篇:儿童自救常识介绍
下一篇: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