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高考志愿填报热门专业2022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结束了,考生依然不能放松,因为马上就要填志愿了,填志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及家长一定明确相关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这场几百万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

(一)正确估分

在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大家可以去看参考答案。在最短的时间内预估出自己的成绩。尽管你看到的答案因为版本不同,可能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几乎可以预算出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做一定预估,你心理就大概知道自己的情况了。

(二)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

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不要只看最近一两年的数据,你可以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做分析,预测今年分数的大致走向。这个事情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是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情况,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当你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应该开始了。

(三)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

考试结束,接下来还有阅卷、公布成绩、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

家长和考生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明确各重要事项的时间节点和查询渠道,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四)有意向的学校,可以先去参观

参考一些数据后,确定几所学校感兴趣学校,但无法取舍,实在不知道该报哪一所,这时你可以选择先去学校参观。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学都还没有放暑假,你可以提前去感受一下,是不是符合你的心理预期。

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是对成绩的最后一次峰回路转。你周围可能有很多学姐学长,他们经历过志愿填报,但是每个人告诉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不同的学科,你获得的反馈不同。为此,我们可以听学姐学长的建议,更多地还应该是理性分析,用数据来支持你的分析和判断。当然,在分析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家人的想法等。

(五)找对工具用对方法

志愿填报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信息量大而复杂,准备时间短,更加需要考生和家长用对方法,找对工具,解决志愿填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志愿选择。

一是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公办还是民办)、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二是查询目标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考生们可以通过查询院校官网、当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六)熟悉文件了解专业

当地招生规定、院校情况及录取规则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考生,熟悉了解这些规定以及省高招办组织编发的一些相关资料,是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前的必备准备工作。

熟悉完规定后,就要对自己所倾向选择的专业、院校,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是了解院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是否为本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二是清楚去年在本省的招生院校各专业的计划数,近几年各专业在本省招生的分、最低分、平均分;

三是了解目前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同时对未来各专业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四是相关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要求,考生要合理规避限报专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五是明确自己的强项科目和稍弱的科目,考虑相关科目成绩;

六是专业收费情况。

(七)综合考虑慎重填报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就该填报志愿了。在填报过程中,要结合之前的准备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首先要选好第一志愿院校,不管哪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注意其他志愿院校,在第一志愿院校没有录取时,其他志愿院校就非常重要了;

再次是积极慎重填好服从调剂栏,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最后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即家庭状况、自身情况、经济条件、不同地区院校录取分数的高低,对区域进行选择等。

选择向导

在上述准备都做好之后,我们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同等条件下,该选择学校优先,还是城市优先?或者是选择专业优先呢?

家长和考生可按以下类型

设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理想志愿。

1、志向优先型:

高考志愿是考生志向与意愿的体现,由于考生教育背景的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志向。有明确志向的考生,期望所选志愿尽量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以及潜能,以利将来的发展。志向优先型考生实际已经确定了职业目标,决心在某个专业领域深造发展,专业方向已定,只依据本人分数高低选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

2、就业优先型:

对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把将来就业作为填报志愿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立足4年学有所成后就业是首选因素。为保证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应尽可能选择未来几年后就业相对好的专业类群,多数高校的特色专业就业比较容易,特别是有行业背景的特色院校的优势专业,社会认同度高,就业和薪酬不错。至于院校档次,要依据自己的分数作出适当调整,是所报几个专业能被录取为佳。

3、深造优先型:

对于部分高分考生而言,上大学只是打基础,考研乃至出国深造是目的。填报志愿应尽可能选择设有研究生院的名校,这种高校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多数专业设有博士点,有些还是国家重点学科。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类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考研竞争力不强,出国深造也容易被接收,可选择理科或工科偏理的专业。

4、录取优先型:

对省控线边缘分数偏低的考生,以保证能够录取为目的。这类考生应该选择往年刚过线就录取的院校或计划未满额的院校。至于其他因素如:地域、院校档次、专业冷热等能满足多少算多少。在保证录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理想专业。

5、兼顾综合型:

部分过重点线20分左右的考生,各方面因素都要兼顾。这部分考生应对拟报院校的专业实力、往年录取分数变化了解透彻,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差及其他有利因素,可选择一些有实力的相对冷门院校,或选择地域偏僻、档次较高的院校,运用填报志愿技巧,挑选适合自身特性的较好院校及专业。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成重中之重。谁都希望自己寒窗苦读12年考来的分数,一分也别“浪费”!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五看五找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好正确的填报方法对考生顺利牵手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极其重要。

近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普通文理类专业都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提高了录取率和志愿满意度。

那么在平行志愿背景下,如何打好高考最后一战,更好地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做好“五看五找”对高考志愿填报大有裨益。

一、看分数,找定位

对高考录取来说,成绩依然是“硬道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报考什么样的专业,首先还是得看考生的考试成绩。

目前,大多数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都采取考后“知分知位知线”(知道高考成绩、位次、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志愿,加上许多高校也公开每年的录取分数、对应的考生位次等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很多大学录取的价值标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考生和家长就可以根据成绩及位次对院校进行初筛,重点关注初选出来的院校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录取层次同考生分数相差甚远的学校大可不必关注。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编辑出版的《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数据统计部分对在甘招生院校近三年的录取情况做了公布,主要包括录取数、征集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低分位次、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其中最低分位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2018年甘肃理科考生李某考试成绩为590分,排名3851名,那就要找三年来录取位次在3800名左右的学校,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此时再结合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在3800名上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确保有“冲”、有“稳”、有“保”的学校,当然适当选择录取名次低于自己成绩名次的院校,可提高录取几率。

二、看地方,找学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高校。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性。

一般省属地方院校的财政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这就决定了地方所属院校招生对象主要面向本省(市、区)。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直属于中央部门有119所,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水平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本科院校数量仍然略微低于高职(专科)院校,高职(专科)学生仍然占据着国内大学生的“半边天”。

从各省分布的高校数量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虽然高校数量低于前五个省份,但高校质量相对较高。

据统计,北京市共有普通高校92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38所,本科院校67所,其中“985”高校8所,“211”高校26所;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共64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10所,本科院校38所,其中“985”高校4所,“211”高校10所,专科院校26所。

甘肃省共有普通高校49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两所;本科院校22所(含独立学院),其中“985”“211”高校仅兰州大学一所,高职(专科)院校27所。可见,我国高校总数及高校水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近年录取情况来看,甘肃学子比较热衷于“北上广”、东南、西南高校,当然这与考生成绩也有直接关系。比如理工类成绩在4000名以前的考生基本上首选“北上广”高校,其次是天津、厦门、济南、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地的高校,东北、西北地区的院校一般放在第二或第三梯队考虑,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低密不可分。

其实,一些东北、西北的高校其办学实力也不容小觑,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为了提高志愿填报的效率,一般先确定地方,然后根据成绩排位情况选择适合的院校,往往可以由繁入简、事半功倍。

三、看兴趣,找专业

高校的专业是根据学科知识和社会分工需要划分的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教育组织形式,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匹配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这与未来职业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直接相关。

那么怎么选择专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那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呢?

不少考生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这些科目对应的一般是大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相对较为宏观。还有一部分考生受网络新媒体等影响,认为“高大上”专业名称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但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基本上是基础教学、通识教育,高科技产品应用层面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按兴趣选专业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

第一要找到你的最大兴趣,即你的兴趣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应考虑科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选择潜力大的基础学科专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第三咨询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使用职业、性格分析工具,认清自身特点和需求。

从甘肃近年招生情况来看,理工类在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文史类在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以及小语种等专业报考火爆,但要注意热门专业不能与“好前程”划等号,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根据麦克思对我国2012—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发现,由于受地产、建筑行业发展波动的影响,从事建筑业类的就业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从2012届的7.4%到2013届达到最高值10.6%,到2016届回落到8.6%,2017届为8.4%。

因此,专业就业会因社会因素冷热跌宕,那些一度被考生热捧的专业会出现严峻形势,而所谓的“冷门专业”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此外,在选择专业时,应了解该专业是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否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是否是卓越人才培养班、基地班等,是否有长江学者、著名教授领衔的科研队伍等,如果是,这个专业在该校或全国应该属于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就业状况一般比较好。

总之,选择专业要以兴趣为主,冷静思考,综合考虑有关因素,认真做好职业规划,这才是对自己长远负责的做法。

四、看政策,找优势

高考政策是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2015年,本专科文理类各批次实施大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使用统考成绩的体育、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实施征集志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等,成为甘肃高考改革的重点。2019 年起,甘肃高考录取将原普通文理类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二批,取消本科三批。

合并录取批次后,对广大考生而言,进一步增加了考生的选择范围和空间。一是考生可选择填报的院校空间更大了。如:原来可能只能读本科三批民办院校的考生,现在也有机会填报公办本科院校了。二是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志愿的空间更大了。

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的界线消除后,有些考生就可以不用再纠结于录取批次的划分上,而是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志向和优势,以及家庭情况条件,选择自己比较心仪的专业了。考生知道这个调整的政策后,在填报往年二本线附近的学校志愿时就要综合考虑以前三本院校的录取情况了。

此外,2019年国家继续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部四地州;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除此之外,甘肃省还实施了精准扶贫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紧缺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等。这些专项计划对考生报考条件有严格限制,对农村、贫困、民族等地区的考生来说是绝对利好,符合条件的考生应学懂弄通相关政策,找到自我优势,选报优势学校和专业。

五、看章程,找受限

选好学校和专业后,就要关注高校的招生章程了。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而且需经其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核定后方能向社会公布。

高校招生必须严格按照所公布的章程(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涉及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办法,预留计划数及使用原则,专业教学培养使用的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进档考生的录取规则(如有无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有关程序,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在招生章程中,有关录取规则的信息一定要理解透彻。这里面要注意几点:一是对外语语种及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有的高校英语专业仅限中学阶段学习英语的考生填报,其他外语语种则不能填报,而且需要英语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上。二是专业级差问题。若考生由于成绩较低,其第一专业志愿已录满,则将其总成绩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专业志愿也已录满,则将其总成绩再减去一个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三专业志愿排序,依次类推。因而考生一定要重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的填报。三是身体条件限制。比如兰州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中指出:鉴于口腔医疗器械制造标准的客观限制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从业的特殊性,“左利手”考生慎重报考。四是艺术、体育类专业录取规则。比如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在省外校考美术学类、书法学、音乐与舞蹈学类(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教育等专业(方向),在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学校最低控制线后,依据考生志愿,按考生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在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学校最低控制线后,依据考生志愿,按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五是注意大类招生。

一些学校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对于按大类招生录取到含有多个专业、但入学时暂未划分专业的考生,一般入校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之后,结合个人志愿、学业成绩等可以在学院内部进行专业分流培养,所以在某些优势专业初步确定不了的情况下,可以先选择大类招生专业,然后通过到校后的个人努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线差法

线差法的“线”是指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叫省控线。例如一本线,二本线等等。线差法就是比较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来填报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线差是高考成绩与省控线的差值,院校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为避免偶然性,专家建议中采用院校近几年的平均线差(即线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线差来比较。

考生的线差超过院校的线差均值,则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

方法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志愿也这样做,得出的结果就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位次法的机理是在全省考试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如果用来评价院校,那么录取线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

方法三:线差为主,位次为辅

从使用范围来看,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线差,而非排名。线差法适合各个层次的考生,不管是重点批次,还是普通批次。而通过数据统计表明,排名法在层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适用,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考生,越往后面这种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应该以使用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筛选学校为主,以位次法为辅。在线差法与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况下,考生可以优先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种加以检验,两者的分析数据应该大致吻合。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