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理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学习的境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知识易混概念大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知识易混概念大汇总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3、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4、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 8.16焦/厘米2·分。
5、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着、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6、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7、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8、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9、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0、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地理高考复习的七种方法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地理学科考中注意事项
考生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1、防止漏答、不留空白的原则
回答综合题,要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嗦。但如果没有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综合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千万不要出现空白,空白就造成得分的机会全部失去。如果写上几句,就可可能有得分的机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阅卷中,遇到一张试卷上只答了两个字“多雨”,这位同学就为自己捡回来了3分。所以建议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写上几句、不要留空白。
2、当模糊的原则
回答地理综合题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适当地模糊,如受到某洋流的影响,如果对洋流的名称没有把握,可模糊回答“受洋流影响”不写洋流的具体名称。若名称写错,反而不得到分数。
3、次分明的原则
在很多地理综合题中,都会出现要求考生分析原因、评价区域发展优劣势等这类的问题。答题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
一个方面答完,最好换行,也就是一个要点答一段。事实证明这样做比使用标点符号区分不同的要点要好的多;也比使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阅卷老师看不清楚你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你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另外,我们认为考生书写时,不要把字体写得“顶天立地”,没有行间距;把字体适当的压矮,显得朗离,阅卷人员会有愉悦感。
4、量套用课本语言的原则
在很多情况下综合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语言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
高三地理知识易混概念大汇总相关文章:
★ 高三地理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
★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
★ 20个高考地理易混易错概念
★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
★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 高三地理背诵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地理备考方法
上一篇:高三地理知识易混概念大汇总
下一篇:高考物理各题型高分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