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高中红楼梦的知识点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1

《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2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3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