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本优秀的散文集,以下是读后感5篇,欢迎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
“道士塔”“白莲洞”“天一阁”“天柱山”……一个个不曾听过的名号在目录中闪现眼底。我有些期待,也有些惭愧。对这本书也有了第一印象:这是本游走于山水间的书。
翻开轻而薄的书页,一行行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字,以一种平凡而朴实的形态,在我眼帘浮现。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很精炼,让你挑不出一丝废话,也无法补上什么欠缺。只觉这一章章,一页页,面面俱到,包罗了中华广阔的天地,也收纳了中华文化千年的积淀。
那是山水间交织出来的美感。苏州,三峡,或柔美,或磅礴。多元的基调流淌在字里行间,让你不经意间便把中华文化一览无余——立体而真实。就像一幅画卷,平平地铺开,用其旋转的魅力,把你的灵魂吸进去,却又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让精神游走于这世间,全然没有边境,无拘无束,这般畅游在神州大地。
《道士塔》一文,让我情有独钟。文章笔调沉重得罕见,仿佛含有千斤的痛楚和冤屈,用血与泪把当年那触目惊心的一幕,深深地刻画。欧洲学者瞥向夕阳的那抹遗憾,王道士可鄙至极的笑脸,京城官员心中即将献上的礼物,一切切,都那么让人痛惜。一辆辆牛车,载起中华千年文化,在沙漠中留下深深车辙,只因其背负的,是文化,是沉重的中华文化!作者的笔像刀锋般尖利,在心中割下深深的伤痕。似要仰天怒吼,吼出心中的悲愤,却有愕然发现,只能留下淡淡的回音,王道士可耻的背影,义无反顾的打开了那扇门。夕阳入学的残光,和静静淌下的泪——文化遗失的泪。
和余秋雨教授那丰富多彩的游历相比,我算得上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至极。去过却唯一留下印象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记得那是一座辉煌的宝库,各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排列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庄严阵容,威武霸气,为他们那个强大的王朝——秦!那是属于秦人的自信,源于他们强盛的国力。
然而伟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后便被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推翻。由于秦皇的暴政,百姓把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在了秦宫。秦的文物,有的被拿去铸铁,有的被直接焚毁,大都不知去向。但这支地下军团,却仍然安静的沉睡。千年之后,他们被发掘,终于再一次显示那个耀眼的,强大的秦的光辉!
我想,这番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影响,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延续!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悠悠华夏千古梦 读不尽的文化苦旅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在这孤寂的冬,深邃的冬,我在心底为中华文化呐喊着,叫喧着,沸腾着。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触间,我重游了这个伟大的民族所创的奇迹。
轻轻走进书中的情境,我细细思考,不禁油然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我的惊叹只是渺小的沙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千万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历史的重温,一个个朝代的轮替都盘旅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走进盛唐的繁华.明清的纷乱.余下的便是近代学者的脚印,我只能用膜拜来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衬得上,在敦煌中,孤独的坟塚.让我为民族那一种腐朽的记忆而惭愧,让一车一箱的文物从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见中华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这把锋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条化成一条绳.把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从《三峡》走过,我沉浸在碧水蓝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两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这一位一位历史名人.记住他们的不仅是历史,还有这两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们的气息,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人,走过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从这样的文字中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在余秋雨笔下,王维的告别是柔和的.在风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会感到刺骨,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夕阳无故人”却把最暖的情传递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寻着王维的马蹄印才会到达,只有想要体会他的人,想要传承他的人,才会把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这样的人。
来到古时战场,这里有无数个光秃秃的坟头,从他的笔下我看到了身披战甲,挥剑斩敌的将军,看见满地的鲜血慢慢浸透进地表,在这里沉静躺着的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文明的传承中无数个血的教训更提醒着我要热爱和平。
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让我再次体会到奇迹的函义,它的灵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断,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脚下,它是我国的至宝.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华民族的脊梁。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因此,我“正视过往与当下”,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如果说,读李白的诗,好比喝烈酒;读柳永的词,如同饮甘醇。那么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无疑是品一杯淡淡的香茶,品的越久,越能体味甘与苦的茶香,越能品味出那没有安逸、叹息的尘土气息。
《文化苦旅》称得上是“三位一体”。它写了中国各处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本游记。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不论是参观或是旅游,余秋雨先生都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沧桑。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压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其实他是把自己真实地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出于对自己的负责及对人们的警醒,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最质朴、最深沉的情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历史事件的如数家珍,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在他清晰而又独特的思维视角的带领下领略了历史的足迹,感悟到最深沉的历史呼喊。
如果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如果历史是一个故事,是是非非就会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循环往复。我们拦不住他滚滚的潮流,唯有在现实的寂静中或漠然或虔诚地品味曾有过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记忆。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是啊,对于历史的教训,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漠视、不能旁观,因为只有敢于同它正眼对视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那千年熬成的红豆的浓郁香甜。
我不禁掩卷沉思,也许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也许只有正视、面对、承认了这种沉重感之后,才会有一份轻松。人生之路,对我来说还很长,我只是站在一边,踮起脚来张望,迷惘之余,心中默默暗记:只要做得踏踏实实,珍惜就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喜剧是把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坏了给你看——痛快;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坏了给你看——痛心”那么我认为《文化苦旅》带给我的就是悲喜交加。
文化苦旅读后感4
之前听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文笔还太过嫩,像初历尘世的无知小儿,当时不太肯承认。直到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苍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认为很成熟的文章,才发现竟显得如此苍白。的确,是苍白,而且是苍白得无处可躲。曾以为可以意气风发谈苏东坡,可以大恣赞扬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狱。但余秋雨一篇《黄州突围》,便是所有对苏东坡的言谈批判黯然失色,《山庄背影》《宁古塔》将知识分子的灾难与艰苦写的一览无遗。文化苦旅阐述的是一种平实,却将文化的那种厚重感一一还原。捧着这本书,心里还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开始读,有点读不下去,因为读得不是很懂。开篇的两篇是《牌坊》《寺庙》,讲了尼姑庵与吴山庙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觉得有一种隐含的、难懂的在里面,我可能还不懂。让我突然喜欢上这本书的开始,是读到《信客》这一篇。信客带给我一种震撼,人性的感悟。简简单单的俩字,联系着一边是没了家的男人,一边是没了男人的家。他们承担着艰辛,生命危险、怀疑、猜忌、污蔑,他们本可以不必承受这些,但,为了他人,为了远行者与远行者的家,他们义无反顾的当起了信客,接受着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们不会后悔。这种人性的无私付出,剧烈的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受到一种厚重,做人的厚重。
慢慢改变着我的思想的是第二部分《中国之旅》。“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的话一直回荡在脑海,读完《中国之旅》才品味出这句话的精辟。文化,是都江堰中拜水与问道的互相融合;是王圆箓,蒋孝琬使文化毁灭或归于他国的那种惋惜;是陈万里及时救下一些莫高窟文物的那种保卫意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文化,让我渐渐了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饱含着多少对毁灭的文明的痛惜,杭州的美丽是苏东坡是钱缪对生态的一种敬重,希望这种敬重,能带给每个人。“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流放,是一种灾难,文人的灾难。顾贞观“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是对不公的流放的无声诉讼,更是一种沉重的友谊,重得压人心。宁古塔,展现了远年灵魂在苦难中的高贵,但也在告诉我们“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中国之旅》写了很多古代的中国文明,但我读到的,却是痛惜,对不懂文化,嫉妒文化,摧残文化的痛惜。我感受到,一种厚重,一种该省视,该尊重文化的厚重。
带给我最大感触的是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谢晋,巴金,黄佐临,余秋雨,这些支撑着文化的高贵生命,在承受着创造之苦,文化之苦,他们,使我深深折服。他们,都各自经历着折磨人的,又恰都是最深的受害者,却又无怨无悔的将文化创造着,为了文明,也为了文化。巴金在灾难中受尽屈辱,在造谣者奉迎者中孤影难支,但,他无畏折磨,不惧伤害,一人领头“斥棍子,讲真话”这精神,震动着山河大地。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着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在铺天盖地的诽谤中,那么多人连续收到伤害他二十几年,秋雨却从未回击一句,他不忍伤害石一歌年迈的成员,也不忍伤害一些无知的群众,于是,一人默默承受着痛。秋雨默默阐释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诽谤”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生之旅》写的是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灵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贵的灵魂。这种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与体现,是一种压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这本书,文化被摧毁的心酸,文人被压迫的凄楚,让我不禁沉思:“怎样做人,怎样传承和重建这厚重的文化?”这句话,一直锁在我的心里,时时拷问着我的灵魂。这一刻起,兴许我也不会再肤浅地乱谈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厚重起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5
在暑假轻松的四十多个日夜里,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夏蝉声中合上算不得厚重的书页,眼前却又浮现出先生那在祖国乃至世界大地上行走的瘦弱却如竹般挺拔的身影,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文化苦旅》记述的是什么?是美好壮丽的河山?是千年历史的印记?是旅游观光的杂感?不是,或者说不全是。未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先生关于祖国名胜的评价;翻开这本书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肤浅无知。曾听过这样的评价——“余秋雨先生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的确如此,先生他,是怀着对祖国文化与河山的热爱,以山水景物为依托,凭借着自身渊博的文学与史学功底,用浓厚的笔墨,抒写文化的灵魂以及人生的感悟。
文化苦旅,这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或一本书,不单单是几处古迹或历史印记,它对我而言,或许用“谆谆教诲”来形容更为合适。毕竟,有多少人会像先生一样在参观文化古迹时,思考它们的故事,思虑它们的未来呢?日益残败的莫高窟,让我感受到文化毁坏的悲痛;热浪中的沙原隐泉,让我明白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狂风飞尘中宁古塔,让我看到了流放文人的不屈文化之魂;神话般的都江堰,让我感慨着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的力量……跟随着先生的脚步,品读着先生的文字,同先生一起用独特的视角和眼光去观赏文化古迹,我的视野不再狭隘,我看到的不只是风光的壮美,还有民族文化被弃之一旁的悲痛与不甘,这近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却又有着强大到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绝不同于我平日里看到的小打小闹、无病呻吟的“轻松”游记,它是一部文化的史诗,却又是文化的无声求救。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秋雨先生的自序。是的,怎能轻松潇洒,在每一段旅途的轻松外表下,包裹着的分明是千年历史的沉重。在《文化苦旅》中,先生教会我们的、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颗民族心,是一抹民族魂!先生用浅显易懂的人文历史景观,来诉说辛酸沉痛的文化故事,用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灵魂,让我们感悟中华文明的壮美与不易,铭记历史深刻的教训,将中华民族之魂永储心间!
如今是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华人民讲求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看似关系不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将强大的民族文化之魂永储心中,又如何让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如果我们不能将优秀的历史底蕴藏入心间,又如何促使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如果我们自身没有保护、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又如何继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优秀传统?因此,在合上书卷后,我们更应将书本的文字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让文化的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将秋雨先生的“苦旅”继承下去、发展下去。
行走在中华神州的大地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便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苦旅”。
相关文章:
1.
2.《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5篇
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4篇
4.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篇
5.《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6.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
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上一篇:高中语文总复习满分攻略
下一篇:高二如何学习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