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高二语文记忆的方法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很多学生都喜欢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殊不知如此盲目性的做题换来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杯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语文四步阅读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阅读认知,提高语言自学认读能力。

首先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要会用工具书,扫除认知上的障碍。具有准确地将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主体语言(意义)信息的能力。这是阅读中最基本最起码的一种能力。调查数据表明,认识1-500个字,达到扫盲标准;认识4500个字,可阅读一般文章;认识5000个字以上,用工具书可阅读一般文言文。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子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子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训义,也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测读的重要困难,往往是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的思维有很大好处。”

培养认读能力,目的在于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知识。要提高阅读能力,关键是认字、识词、析句,通过大量阅读多掌握一些倒汇,而勤翻字典、词典,则是土要的途径。

其次,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困难重重。现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第二步,阅读理解,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的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就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第三步,阅读鉴赏,提高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鉴别,也就是判断、辨析;欣赏,也就是感受、体验。阅读鉴赏的内容,包括文章或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而。前者指把握其题旨,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评定文章内容的优劣高低;后者指考察其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及风格等。阅读鉴赏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善于鉴赏,才能善于吸收,领悟精妙,获得美的亨受。

第四步,阅读表达,提高语言吸收能力。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裔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就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忆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表现或传达出来的能力,即用独特的方式加工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进行记忆和存储编码转换的能力,是阅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阅读表达可分为口头表达和书而表达两种。口头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进行口头复述、解释或表达。书而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用文字复述解释或评述。广义的书而阅读表达还包括编写提纲、表解、图示、读书笔记等。阅读表达与写作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有助于直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快读提高阅读能力

(1)以思路为线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每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去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仪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说:“当读完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下,如果走不出来,冉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因此,思维过程中去寻找其共同的、普遍的思维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以问题为焦点

为解决问题而阅读,才能勤于思考,“引向深处”。可以说,“问题”是推动阅读的动力。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各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如果在阅读中,能主动地以问题为焦点,开动脑筋,去弄通或解决这些问题,就自然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思辩力。

3现代文阅读的“三项九点”法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这是阅读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认识。意义的领会和把握尤以现代文学类作品为难。文学语言具有多歧义性和暗示性,富有高度的内涵和意蕴,强调文学符号本身的意义,也强调词语的声音象征意义。出现在作品里的孩子对爸爸说的“你打死我吧”,并不是一个一般祈使句,真正的含义可能是他情绪上很难接受现实中的自己。我们需要加强感觉训练,培养探究现代文阅读的意识和兴趣,积累经验和方法。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的阅读要求共分“三项九点”,依次是:理解文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评价一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这里把“三项九点”再细化一些,具体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包含下列内容:准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指出词语所指的对象或范围,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根据语境揣摩词语派生出来的新意,分析词语所隐含的内容,弄懂语境中词语的修辞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包含下列内容: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掌握句子的特定含义,即句子在上下文中被语境所赋予的意义,掌握句子的深层含义,即隐含在句子表而意义之内的更深的寓意,领悟句子的表达作用,注意语句的感情色彩,揣摩语句的表达特点,善于联系背景知识具体理解其表达效应。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包含下列内容:能够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查找、摘录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发现其细微的偏差,能够准确提取并归纳整理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步深化了的能力层级,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必须掌握其采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该考点包括分析记叙文(散文)的结构层次(时空变化、思想感情变化、内容变化、逻辑顺序、捕述角度)和表现形式(白描、象征、伏笔、设置悬念、顺叙、倒叙、插叙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和表现形式(立论和驳论,各种论证方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时空顺序、认识规律、事物发展过程等)和表现形式(各类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大致有:按时问、空间的界限分割,按性质合并,按侧重点归附,参照语言标志等方法。考试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与表现形式,二是分析某段的结构层次与表现形式,三是调整段内结构层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土题和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背景两个方而。在阅读中首先要能把握住文章发表的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作者对人、事、物、理所持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的态度,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其次要根据不同文体,借助于梳理结构,捕捉点明题旨的话,尤其是了解并分析与作者的观点、认识相关的背景材料,包括对题目、注释、题干等能体现一定背景知识的内容的分析。近几年考题类型主要有:用有限的文字归纳表述,判断选择体现观点的选项及散见于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与中心思想中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以辩证的马克思土义的观点作指导,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注意捕捉隐含信息以及作者对隐含信息的评价,更要综合分析,比较鉴别,得出最准确的答案。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下列内容:评述文章所运用的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土旨,评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高二语文阅读思考胜过多余练习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感觉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不是个好办法。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回过头来,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达到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思索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没有读过,尤其是前两种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我们也可能不熟悉。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文本的认识或见解与我们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试题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的,“理解”不是“读后感”,得忠实于原文。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解读时要依题做答,表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复习期间这样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并把它们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有点方法,讲究点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些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需要多一点体验。现在,要多看看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点经验,错了的,想一想为什么、在哪儿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1.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2.细审题意,明确要求;3.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4.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5.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