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一
能力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 小说的要素。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过程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小说的要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时间 4个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设 计 意 图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都德,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穿戴一般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二、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1、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3、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三、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1、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2、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五、练习与作业
试着分析韩默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3课时(总第 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字词听写
2、小弗郞士有哪些转变?
二、分析:韩默尔先生形象。
1、先生与学生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三、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找出韩默尔先生的语言: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四、基础掌握: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六、练习:小作文,介绍韩默尔先生(300字左右)
第4课时(总第 课时)
一、展示:对韩默尔先生的精彩表述(指名展示)
二、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
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三、总结课文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 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 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 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查字典、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 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 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①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推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摊开 锻炼 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2.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案
3.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4.初一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期末复习试题
5.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范文3篇
6.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后题答案
7.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8.初二上册语文《最后一课》练习试题
9.初一语文课文最后一课教材视频
10.语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合作500字初中作文
上一篇: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
下一篇:亲情550字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