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一、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创设情景,调动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写的是夏,并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联想,进入课文情境,让每位同学对“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三、巧用课内外教材,注重积累
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后,就这篇文章的某一视角拓展开来上阅读课。例如:学了课文《风筝》(鲁迅)后,我组织学生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野草》、《祝福》等文章来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交流中让学生体味鲁迅散文的风格:“转弯艺术,卒章显志。”贯彻“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达到“语文课剖析一篇,阅读课上明白一类”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借物抒情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师平时多鼓励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阅读积累。阅读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大家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个头脑换一个头脑,等于两个头脑。”为了避免交流的盲目与繁杂,师可就某一些题材的文章开展主题阅读。如《名人小传》或《最后一课》(都德)读完后,可以找有关爱国题材的文章,开展主题阅读,以一篇学数篇,可谓一发动全身。
四、善于引导,体会阅读重要性
给学生讲清阅读的重要性,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为他们明确阅读的目标。
1、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
高尔基说过:“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的书籍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多读才能使你的学识更加渊博。
2、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可见,读书对拓展思维,开启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可以陶冶情操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皮罗果夫也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所以,多读好书,你会学得好多优秀品质,提升自己的气质,逐渐变为一个高尚的人。
4、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能力会逐步提高,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便会提高。好的文章,也会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获得写作方法,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为我们提供可学习的典范。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作用之大!
五、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情”
在教学中通过整体感知(即初读文本)让学生与文中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但老师在激发时也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
【怎样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一、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和学是两个互相影响的方面,单纯的只顾一方,是不科学的,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学,学生也替代不了教师的教,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很极端的,如果这样,还要学生干嘛?学生作为学的一方已经被省去,有老师一个人努力就够了,可见这是极不科学极其伤害教师的言论。只有双方的努力都有效,劲往一块使,心往一块想,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见到成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了很多名著,课外阅读量很大,什么《茶花女》《老人与海》《飘》等,都读过了,而且读的都是中外名著,上课也听,但一遇到考试,语文阅读题就大量跑分,120分的语文试卷,竟然只得70多分,我觉得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事情。而这个学生很有典型性,我就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认真和他沟通,了解他学习的细节,旨在发现他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折射出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调整。
经过一点时间的调查,我发现,这个学生虽然爱读书,但读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的看情节,看故事,至于文中精彩的修辞很好的写作技巧,他根本没兴趣去欣赏,一遇见那些,他就跳过去了,结果名著也好,自己平时读的读者上的好文章也罢,他并没有当成课堂上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实践,这折射出课堂教学和学生阅读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和学生阅读以及学生阅读训练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目标明确,讲练结合。
二、及时调整,讲练结合。
鉴于以上学生们存在的典型问题,我将阅读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除了课堂上以课本继续贯彻阅读方法和技巧之外,我每讲完一部分,都要做一个阅读知识的小结,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做到明确,系统,和深刻理解,总结完,加上固定的阅读训练课,用相应的文章验证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从理论落实到能力,避免那些学生一遇到阅读题,不看所问的问题是什么,就瞎答一气。例如,在文章结构方面,有一种写作技巧是首尾呼应,我就多选几篇文章,让他们发现文章在结尾和开头存在的共性,并用术语去表达,这样从理论走到实践,不再眼高手低,学生们也逐渐有了成就感,不再觉得阅读题是那么虚无飘渺了。
除了讲练结合外,我还将阅读题提问的技巧,和洞察答题题眼的能力列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有的时候,学生是知道相应的知识点的,但却参不透试题问的是什么,找不到答题方向,无法确定答题的知识点,即便自己会,却拿不了分。因此,我将考试当中常出现的问题提法和如何锁定答题躯干并确定答题方向一并讲解,做到讲、读、审题、答题一条龙,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了,那个男生,终于摆脱了自己阅读的尴尬,确定了平时阅读的方法,知道了从哪些角度去读文章,并把我做的总结引导着做的训练都认真领会,语文成绩有了大幅的提高。我将这位学生在课堂好好的表扬了一番,目的是带动其他学生也多在课下阅读名著,以丰富自己的阅读阅历。
三、讲求方式,突出重点,提高实效。
串讲到底,墨守陈规,是无法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走进学生,采用一方面适合学生一方面便于操作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抵触情绪,并使知识有效表达。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突显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可以说是一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而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突出学生的参与体验,审美愉悦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用什么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呢?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死板硬套,从一而终。借助多媒体,突出目标,画龙点睛有些教师很有创新意识,善于借助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眼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但这容易流于泛滥。
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呢?以学习《木兰诗》为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木兰诗》,用清晰地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的自学,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关注自学情况,不分工,自己全部解决问题,等谁都把问题思考一遍之后,形成书面形式,代用,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奇女子?然后带着这一问题,我特意让学生们看了越剧《花木兰》,看完之后畅谈和自己想的有什么出入,有什么重叠。
学生们一听说要看视频,高兴地不得了,对于留给自己的问题解决的很到位,思考起来也很积极,等看的时候,则聚精会神,有的同学,边看便和旁边的同学小声交谈,我没有去制止,这正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投入进去了。最后,我利用多媒体,做了最后总结,清晰而系统,且重点突出。
【怎么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一、落实主体意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金钥匙
课文阅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教师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
1、细读文本,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方法。刚接触课改实验的教师,认识上往往有些偏差,认为课改就是改教材,改教师理念和教法,而忽略了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使用媒体的频率高了,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时间少了;教师教的方式多了,学生学的体悟少了。
教师的分析提问代替着学生的思考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渐渐失落。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展示课将阅读教学定位成了“快速浏览――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拓展延伸”的简单模式。
2、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在新课程理念中,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落实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内容。让学生在“自主”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那么,学生“自主”了,教师做什么呢?这正是教师发挥作用之所在――“引领”“示范”。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解读文本,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新天地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年不少于80万字的阅读量,显然功夫在课外。然而,从学生阅读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对校园的全面渗透与占领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师生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际的文化隔阂:教师推崇精英文化而学生疏离之;学生亲和大众文化而教师拒斥之。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产生“失语”的无奈。怎么办?
1、从学生现实出发,关注成长需求。首先,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们的教师深入学生,躬身下问,读些中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并且不妨大胆地引入课堂,从畅销书切入,审慎地、有选择地将它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师生共同鉴别、判断、分析,对大众时尚读物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与学生的对话权。
2、从整合课程资源入手,突显阅读的功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需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需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的要求,提供参考书目与选读要点,拓展知识,强化阅读。其次,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本地区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开展专题阅读训练。
三、建立督促机制――使语文教学取得素质应试“双赢”
在精英文化的的阅读中,由于经典的深度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教师的阐释,不像大众文化的阅读可以无须诉求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做大众文化的俘虏。因此,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为精英文化的阅读争得主阵地,就需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建立起有效的课外阅读督促机制,在积极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中适度调控学生的阅读方向,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向健康有益的方面发展。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尝试建立了以下督促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内的督促与激励。“三分钟美文推介与作家介绍制”,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课文,安排在每节语文课前进行,由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大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阔阅读视野,避免学生因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病。
2、课后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作业制”,每周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完成一篇阅读感悟,表达真实的思考与理解,可以是对文章的点评,阅读中获取的教益,也可以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独创精神,有益于学生向个性化阅读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情,可及时地纠正他们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观念。
3、学生相互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交流制”,每周安排一节,由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体验收获,同时不定期地安排学生阅读同一本书,组织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又促进了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阅读的实施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状态时,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涵养性情,完善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并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各门功课的催化剂,取得提高素质与应对考试的双赢。
【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措施】
一、以“情感”为基点,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如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树立人生的理想,体会各种的理想对人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那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出师表》,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模仿诸葛亮的样子。情境设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因课文内容而异,也视教学条件、学生水平而定。
二、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
语文源于生活。现如今流行歌曲、电视作品、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如歌星周杰伦的歌之所以火暴其实他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贴切了生活;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修辞的巧妙运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更爱语文、爱生活。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第一,每天到校阅览室读书一小时;第二,每日晨会的开展朗读活动,要求学生轮流在每日晨会中向同学介绍一篇好文章,或朗诵一首诗;第三,采用手抄报的形式,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好的段落,甚至好的句子编辑成手抄报与同学交流;第四,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和习作,每人在一期内必须向校刊投稿一次且发表等。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
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教你如何拿高分
2.初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3.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4.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和方法
5.怎样才能做好语文阅读理解
怎样学习初中语文知识
上一篇: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下一篇: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