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文学历经3000多年不曾中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下面一起来看看诗歌与传承优秀作文吧,欢迎阅读。
作文诗歌与传承1
一首诗词,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捎来了一份柔情似水,带来了一份雄心壮志,寄来了一份思乡之情……
轻轻读起一首小诗,便沉浸其中,穿越千百年的情怀是如此的奇妙,竟使人久久无法自拔。读诗品诗的乐趣就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份乐趣,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老师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小型诗词会。
虽说是小型诗词会,但是诗词之韵味永恒不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自然而然,嗅到的是诗情画意。小吟,朗朗上口。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透露大诗人苏轼对弟弟的想念;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不难看出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多了一份人生哲理……不愧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诗词,一份情。此时此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比赛还在继续,重头戏还在后面。接着是诗词补句,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看见了古老矗立的寒山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眼前闪过夏日荷塘的美好景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写实写史,王维的山水田园,王昌龄的边塞风光……跨越千年的邂逅,是一种传承。想必此时,大家都渴望满腹诗书,渴望才华横溢,幻想着千百年前大诗人或是豪迈下笔,或是委婉道来,或是推敲思索。品读之时,只觉得充满着无限的诗情。
遐想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的诗词会是怎么样?
愿久久传承!
作文诗歌与传承2
词,在中国是一种重要文化,亦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们创作诗、讨论诗、欣赏诗、研究诗。诗词,的确是我国文化之瑰宝。但诗词在中国的现状:却又是颇为不容乐观的,它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离去、消退、被忘却。
诗词,对现代人们是否还有用处呢?答案,毋庸置疑的为“是,而且大有益处”。
诗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对比起时下火热的“欧美风”“日韩风”等打扮甚至整容,诗词中的美是否更胜一筹?外国文化之美是应肯定的。但读过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泪染轻习,犹带彤霞晓露痕”,“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是否也将一位待字闺中少女的美好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了呢?柳眼般狭长清澈的眼睛,微润洇透粉颊,摆弄纤细手指。现代兴起的古装,不也是在还原着这种最纯真自然,情感流露的美吗?它与今人们胡乱整容,用化妆品将自己因生活琐碎而不再光鲜的外表粉饰太平相比,好太多了。
诗词,能让人感知作者情感,进入诗意世界。古今人们虽年代相距甚远,但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的变化却是相似的。因此,诗词是助人以解读他人情感的良方,诗词的精妙之处,亦是在于能用简句数行,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在表情达意方面古人却是已做到精而准了。比如,李白的高兴,就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而杜甫的忧国,藏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李商隐对爱情的感慨,是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情感可以如此表达,多好!这样优雅的抒情方式,是远高于现代情感词被滥用甚至是被“错用”的。
诗词,让人富有文化底蕴,充满浪漫诗情。这一点古代的诗人们是有真切感受的,尤其是李白,他的性格,他的才情,都与诗,他最爱的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潇洒,倜傥不也是因他富有诗意?一位富有诗意的人,生活会过的更有情调,对凡事也看得开。
诗是能够改变人气质的精神之物。有诗意的人,生活的苦难,便打不倒他,亦能更加享受生活的乐趣。诗词如此重要,何不细细品赏,斟酌字句?用充满诗意的心,去呼唤诗词那轻灵字句。
作文诗歌与传承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歌更是我们民族情感和智慧的凝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传承和发扬!
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现代人路过朋友的居所时,通常只会短暂停留。但是古人在访客这件事上,却颇有讲究。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主人相邀客人来聚,把酒言欢,离别之时,甚至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这样的真情厚意,需要我们细细体味和感悟。
诗歌也体现了社会风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喜悦就这样被渲染出来了,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年代,时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便有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文化留在了诗歌当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的落寞悲戚,满溢于诗句中。直至今日,中华民族清明祭祖的传统还在代代延续,这与无数优秀诗文的传播密不可分。
诗言志,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常常表达的是一种精神!有抒大志大勇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壮士的豪情,一种勇者的无畏。有抒家国情怀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种为国效忠的誓言,一种心怀家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当然,也有抒个人精神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一种品性,一种人生追求。
古往今来,无数诗歌抒发人文情愫,表达文化传承,体现出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把这份优秀的文化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美国有全民读诗日,他们认为,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全民的灵魂。中国将诗词编于中小学课本之中,一点点地用诗歌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从最简单的“春眠不觉晓”到大开大合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首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这样的瑰宝来浸润。于是,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应运而生了,既汲取了诗歌的精髓,又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给传统文化新包装,使它顺应时代,融入时代。
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诗词瑰宝。在当今传媒手段千变万化的时代,我们应用新方法、新视角、多样式传承诗歌和发扬诗词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作文诗歌与传承4
去年年底,一场特别的诗歌朗诵会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这场主题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朗诵会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朗诵者不失朗诵家,而朗诵的诗歌亦不是来自诗人的手笔。
平凡的百姓们在台上朗诵着它们自己的诗歌,令我不禁想起诗歌的源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不少诗歌就是从民间收录而来的。它们或是农民们劳作的号子,或是祭祀时对天神的祝词,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作亦表达着百姓的心声与愿望。
是从何时起,诗歌成为了一个高远而不可及的事物?不知何时,诗歌再不是日常交谈间的常客,也不是酒桌上兴起之时助兴的言辞,它离我们的生活是那样遥远,遥远到只能在书本与卷子上勉强分辨着字间的含义,遥远到我们会在身边人做出诗时感到惊奇。在生活中,且不提对音韵用字要求甚多的古诗,就连近代白话诗都很少见。会读诗的不敢写诗,会写诗的不敢当众拿出来给大家评赏,而爱好赏诗的不知能有几人。千年的诗歌传承到此仿佛已有断裂之像,而我们,眼睁睁地,无能为力。
幸甚,诗歌之魂并未从我们心中真正消失,而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就是一个见证。阳春白雪也许已经失传而不可闻,“下里巴人”却依旧在百姓的心间流承。诗歌从浮华又归于最初的模样,重新自文人墨客手中回归到百姓的生活。农妇、理发师、工人……它们的语言也许粗糙他们的词文也许幼稚,但他们将生活凝成了诗歌,而这正是诗歌最本质的奥义。
诗歌并未远离我们,当我们欢喜时,我们要歌唱,而我们的言语,就是诗歌的传承;当我们悲伤时,我们要呐喊,而这情感,是千年的共鸣。诗歌从酒宴中,从集会上隐去,隐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这里才有着诗歌真正的传承,远离那华丽辞藻下,是生活的真谛。
作文诗歌与传承5
诗歌,是智的灵感,是才的挥洒,是景的描绘,是态的刻画,是情的释放,是志的高远……但是,学富五车也只不过是妙笔生花;才华横溢也只不过转眼即逝;大好河山也只不过诗情画意;仪态万方也只不过须臾之间。如果把情感和志向结合起来,那就是爱国。
岳飞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把他的精忠报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半生戎马,把金人打得节节败退,用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可见他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何等崇高,如此英雄良才,怎遇上奸臣当道,惨遭杀害,令人痛惜之余,让我深深感到官场的黑暗。小小燕雀哪知鸿鹄之志!
陆游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把他的临死不忘报国的品质描绘得独具匠心,更证明绝非只有浴血奋战才是爱国,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也足以诠释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那就以满腹才华为祖国加油、呐喊!
身逢乱世,有多少人为国拍案而起,又有多少人懦弱得当卖国奴,先者虽死犹荣,以身许国,方可流芳百世;后者虽生犹死,畏首畏尾,一定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诗歌,永远不可能被淘汰,它是中华文化的荟萃,是华夏历史的精华,为了让我们的祖先不必为我们而惭愧,那就行动起来,尽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中国。
初中简单的幸福议论文600字
上一篇:初中换位思考议论文600字
下一篇:高中尽力而为议论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