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潮汕地区中秋节的风俗作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1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2

潮汕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和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到了 汉魏、祭月、拜月逐渐有了赏月的成分,这从“咏月”的文学作品中可以 看到。中秋赏月正合时宜。因为冬天霜雪大寒,清冷彻骨,不宜月下久呆, 夏天则多雨,云蒸雾蔽,月辉不清;春天则梅雨连连,空气湿度大,能见度差。唯秋天天高气爽,碧天如洗,一轮满月当空,如银盘玉环高挂,此时实为赏月最佳时节。这一天人们所赏之月,最圆,最亮,月色最美,也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联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为客的人,自然更会借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 念之情,对月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此,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晚上,潮汕每户人家,均会在自家阳台或门前摆上满满一桌贡品,有各式各样的水果和月饼、芋头等,准备好后点上蜡烛和高香,烛光点点,还让小孩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 优秀。自古以来,中秋“拜月娘”祈求一年平安团圆,已成为潮汕人的传统习俗。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烧塔和燃烟堆。往往由村中 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 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 塔内的东西引燃。这时孩子们最为激动,欢呼雀跃,并且不时地撒上一把盐,噼哩啪啦,十分壮观。

中秋的夜晚非常热闹,烟花四处燃放,整一个晚上你都能听到烟花绽放的声音,让人甚是兴奋。

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3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亦称“团圆节”、“八月节”、“仲秋节”等。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族。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故名“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及整个“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为过节的主要内容,并视天上圆月为人间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众说纷纷,流传最广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版本”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种说法称:相传,美丽贤惠的嫦娥,是为解民倒悬而奋力射下九颗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一次,后羿在射猎途中与仙人相遇,得到仙人馈赠一包不死之药,他回到家中,就交给嫦娥保存。此事被跟从后羿习学射箭的徒弟逢蒙得知,便蓄谋夺为己有。这一年的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带领弟子出外射猎之机,闯进后羿家中,翻箱倒柜四处查找,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备,将药吞于口中,忽然,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冉冉向上升起,直上云天。人们传说她上天宫之后,玉皇大帝将她封为仙女,并将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赐给她居住。后羿归家得知此事,十分思念嫦娥。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顶礼叩拜,遥祭妻子,盼望夫妻团圆。乡亲们怜悯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纷纷摆桌供果,遥祝他们团圆。此后,人们年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间,举行拜月、赏月活动,企盼合家团圆。世代相沿遂成习俗。

其实,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为中秋节习俗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在民俗学界,一般都认为这个节日的原始基础是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大约到了周代,这种崇拜开始岁时化,《周礼龠章》记“中春……迎暑,中秋迎寒”,就是有关“中秋”概念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具体形式则是在夜里击鼓并望月而祭。此外,《礼记》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讲法,这里的“春朝日”,即指在春天要举行祭太阳的礼仪,“秋夕月”,即指在秋天要举行拜月亮的礼仪。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经有了中秋拜月的礼制,而有关嫦娥奔月故事的文字记载,却是在汉朝建国后才出现的。可惜汉代的中秋祭月之实际情形,史料阙如。两汉魏晋以后,中秋拜月、赏月逐渐流行于民间,已具节日的雏形。至唐宋年间,人们因八月为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为该月中间的一日,于是就将这一天定名为“中秋节”,此后,它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一直流行于全国各地,历久不衰。

潮汕的中秋节,民间习俗除传统的拜月、赏月、吃月饼外,还有剥芋、烧塔、观神等内容。

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4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

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其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头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机,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白纸,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因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剥芋食之俗。剥芋头皮即剥胡头皮之意,告诫人们不忘过去受胡人统治之苦,享受起义成功之喜悦。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燃塔、燃烟堆

燃塔是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它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不过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也都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清光绪《潮阳县志》曰:“(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中秋节这天下午,孩子们四处收集残砖瓦片,选一个开阔的场地累砌瓦塔。小型瓦塔直径二三尺,高四五尺,大型直径七八尺,高丈余。叠砌的方法是取来几块旧墙土角或石条砌成塔脚,然后找来几块砖头砌起一个瓦塔门,用旧瓦片从塔脚逐层砌起来。架瓦片时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间留一空隙,第二层就在下层的空隙处叠起来,依次砌上去。在叠砌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用一砖片盖于塔尖。塔中央一般插有一根较粗的木条做塔心,烧塔时可以不断燃烧保持火势。砌塔时下面要留有“灶口”,并用柴草填实塔里。黄昏时分,孩子们便把柴草点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从砖瓦的缝隙向天上窜。这时,他们又将准备好的松香、食盐、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发出噼啪作响之声(似鞭炮)和蓝色火焰,甚是好看。

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

潮汕有的地方现在还有赛烧塔之俗,以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为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达数丈者。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目前,一些旅游景点,如汕头中信度假村、澄海莱芜景区,也有在中秋夜举行烧瓦塔活动,吸引游客。但他们已把原来低档次的瓦塔发展为红砖塔,如中信度假村请泥灰工把2800多条红砖搭建起8米多高的砖塔,用水泥拌细沙把砖条粘固,像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塔建在沙滩上。中秋夜晚,观赏烧塔的游客簇拥海滨,被烧得通红的塔身与明月大海交相辉映,辉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潮汕的中秋习俗作文5

“观神”、“落神”即请神,是昔时潮汕中秋普遍存在的一个神秘有趣的迷信活动。据说,一到中秋夜,诸神也都出来游玩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特别是妇女,民间有“八月俏(狂)姿娘”之称)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祗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请神活动,有“落老爷”、“观亡魂”、“观篮姑神”等多种。此外,还有男孩子们玩的“观戏童”、“观蛤蟆神”、“观猴神”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游戏。观神时,要按请神、催神、退神三个环节分别唱“请神曲”、“催神曲”、“退神曲”。观的神不同,所唱的曲子也不同。

落老爷,也叫“问死鬼”,是以一个会“落神”的妇人做主体,俗叫“同身”(即神灵“藏身”的谐音),并让许多妇人念着咒语,使“同身”进入半睡半醒状态。不久“同身”便“神鬼”附身,怪话连篇,回答众人提出的问题,似真似假,神秘莫测。

观亡魂的方法,同落老爷差不多。只是落老爷谈些神话,观亡魂则谈些鬼话和私人家中的事情。有时因言语的恳切,表情的逼真,常使家人伤心落泪,使场面变得阴气森森。亡魂也可以在落老爷的时候借灵谈话,不一定要特地请魂的。

观篮姑神是一种游戏活动,也须用迷信的咒语,在厅里焚香,反复念咒。先让两个小孩子扶着旧竹篮,罩上一件老妇女穿过的旧衣,走到垃圾堆前请神。当神来的时候,那竹篮能自行摇动。人们问以人数、年岁等简单事物,皆点头置答。

观戏童是一种孩童常玩的游戏活动。观戏童即由青少年们推选出几个人,手捧香火,到野外水田地插上香火,拔来一株水稻,再插上香火,带回村里晒谷埕上,反复念了十几分钟咒语后,就会见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起来,手舞足蹈地唱起戏来。其余人便也跟着跳起来表演对唱,有的是曾见过的戏文,有的是临时凑出来的。当有人呼叫其名,或往其脸喷水时,他们才能清醒过来,不然还会继续唱下去呢。这种观戏童风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还可看到。

“观蛤蟆神”、“观猴神”等活动,其性质与观戏童差不多,只是所使用的咒语不同而已。当神降落之后,就会出现有人能象蛤蟆一样钻涵洞,跳石头,或象猴子一样攀竹丛,爬大树等情形。

观神实际上是一种“催眠术”,利用人处在半睡眠状态下的下意识活动进行引导,虽含有一点科学道理,但迷信成份甚浓。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观篮姑神、观戏童等巫术游戏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不过在偏远落后农村,观亡魂等迷信活动仍存在。

精选图文

推荐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ttid,onclick,plnum,totaldown,newspath,filename,userid,username,firsttitle,isgood,ispic,istop,isqf,ismember,isurl,truetime,lastdotime,havehtml,groupid,userfen,titlefont,titleurl,stb,fstb,restb,keyboard,eckuid,title,ftitle,newstime,titlepic,smalltext,diggtop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91') and ispic=1 order by newstext DESC limit 1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ttid,onclick,plnum,totaldown,newspath,filename,userid,username,firsttitle,isgood,ispic,istop,isqf,ismember,isurl,truetime,lastdotime,havehtml,groupid,userfen,titlefont,titleurl,stb,fstb,restb,keyboard,eckuid,title,ftitle,newstime,titlepic,smalltext,diggtop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91') and ispic=1 order by newstext DESC limit 1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