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小编特地准备了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欢迎借鉴学习!
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1
一天,巡逻的警察发现了躺在街边的人,他手中拿着没喝完的酒瓶,一看就是已醉的不省人事了。警察走近了发现他是镇上首富,他的别墅就在市中心,可引人注目了。
“您好,我送您回家吧!”警察小心翼翼地扶起富豪。
那个醉汉用朦胧又迷糊的双眼瞥了一眼远处的房子:“家?我没家!”
“您可别开玩笑了,我们都知道您可是首富啊!”
“你看清楚,那只是我的房子,里面空无一人!”
还有另一个故事:
正值战争时期,一名断臂的父亲在街边发现了几天前和自己走失的女儿,他狂奔过去,用残存的一只手抱住女儿,失声痛哭:“我又有家了!”
这两个故事的标题是“何以为家”。
城市里一幢幢的公寓,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商店中的一盒盒巧克力,有苦有甜,但是你会发现,不是每一小块巧克力中都有杏仁或干果,就像不是每一个家中都有爱。
第一个故事中的富豪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吗?并不是。他有所有人都羡慕的豪宅,可是他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悦,他的忧愁,他之所以流落街头,不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吗?不就是想感受一下家的温暖吗?
第二个故事中的独臂战士没有家甚至连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都算不上,可为什么他会快乐得像个孩子那样叫喊:“我有家了!”不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与自己血脉相连,理解他,可以与他分享喜悦、痛苦的女儿吗?女儿就是他心中的精神支柱。即使这个家的外表简陋,就像含在嘴中的巧克力,外表黑色的浓郁褪去了,可剩下的那个核心比什么都重要,是其它巧克力所欠缺的。
而那个远在黎巴嫩的赞恩,他一出生就决定了他要一生做牛做马维系这家人的生存,许多人感叹他了解这么多知识,这么小就会为家人操劳。
可是谁天生是这样呢?谁又想天生就这样?
他才是个12岁的孩子啊!想想你12岁在干什么?坐在亮堂堂的教室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接受教育;和父母玩游乐场;一起品尝美味的蛋糕鸡腿。而那个小赞恩呢?在黑漆漆的,拥挤的房屋内饲养一家人;途径游乐场只能望而却步,偶尔拿着自己的辛苦钱孤零零地坐在木马上;吃一下仅能让自己不感到饥饿的粮食。而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是他生活的副产品。
他没有家,没有人理解他,那些个与他知心相交的人,亲妹妹,黑人姐姐,他们也都葬送在了黑暗的社会中,离他而去了。
既然他没有家,那支撑他生存的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儿童独有的好奇心,这会被这个世界带给他的黑暗慢慢消磨去。
何以为家?家就是永远不会被消磨的精神来源。
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2
一对兄妹因为家里太穷养活不了他们, 所以计划离开家自己到外面闯荡。一个小女孩被嫁给了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结果女孩不幸死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像监狱一样的栖身之所后不得已剪掉了头发。而她相依为命的小宝宝正处于危险境地中。如果她将小宝宝交给一个男人, 她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
这些不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童话, 也不是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剥削故事, 而是纳迪·拉巴基在其精彩虚构但又极其接近惨痛现实的电影《何以为家》中所描绘的黎巴嫩贫困难民儿童的生活状况。电影原片名源于加利利海附近被耶稣诅咒的小镇迦百农, 在电影中连遭劫难、历经就像圣经描述的人间炼狱生活的是一个名叫赞恩 (赞恩·阿尔·拉菲亚饰演)的小男孩--他大概 1 2岁, 他的父母并没有留意记住他的具体出生日期。
赞恩决定起诉他的父母 (法迪·尤瑟夫和卡萨尔·艾尔·哈达德饰演), 控告他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却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疏于照顾, 因此影片由一场庭审戏为线索贯穿始终, 通过交叉倒叙将赞恩在街头生活的种种遭遇娓娓道来。该片 (获得了2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好在拉巴基发掘了一些令人侧目且很有魅力的孩子们扮演这些角色。不过, 尽管依然遇到了明显的困难, 但是当小演员们以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驾驭成年人为他们创造的残酷荒诞时, 你也会不自觉跟他们一起开心起来。
因为心爱的小妹妹萨哈 (11岁的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饰演) 被强迫嫁给了一个杂货店老板, 赞恩愤懑地离开了父母和众多弟弟妹妹。就像命运召唤一样, 偶遇的反超级英雄蟑螂侠 (约瑟夫·金巴齐安饰演)将赞恩带到了一个萧瑟的游乐园里, 在那里, 赞恩遇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拉希尔 (约丹诺斯·希费罗饰演) , 以及她小心隐藏恐人知晓的宝宝约纳斯 (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饰演)。
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和暴力的世界里, 体面生活成了一种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奢求, 大多数成年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 最终小赞恩甚至小婴儿约纳斯也被抛在一起自生自灭。
美好和恐怖相互交织, 这样的童话故事最吸引人, 而童话的结局总是乐观的, 总是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足够热心, 开阔眼界看这个世界, 一切改变都有可能发生。《何以为家》基本上也遵循了这样的逻辑。从上空鸟瞰拍摄 (由摄影师克里斯托弗·奥恩拍摄)贝鲁特的贫民窟, 轮胎被当做装饰品点缀在临时搭建的屋顶上, 这一幕就像是一幅复杂的画作。
你可能会注意到构图的优雅, 同时知道这个地方包含了这么多的人类痛苦。而这正是重点。拉巴基用许多方法来触及我们的良心和意识: 这部电影似乎在问, 这些孩子的不堪遭遇, 这些我们时代的阴暗面, 你希望子孙后代看到吗?
当看到在赞恩一家人居住的破烂不堪的公寓里那个被拴在家具上哭闹的婴儿时, 不由想起了尔冬升的《门徒》中沾染毒瘾的张静初被注射毒品意外身亡后遗留下来的那个饿坏了的小女孩。
与并不畏惧于讲述父亲卖孩子、遗弃孩子或其他复杂道德困境故事的达内兄弟的电影类似, 《何以为家》聚焦当下, 揭露事实。生活依然需要改变。有无数没有身份证明的难民儿童, 他们从未上过学, 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这是当今中东地区的现实, 他们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听到看到。
《何以为家》代表黎巴嫩获得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就在去年, 同样来自黎巴嫩的齐德·多尔里执导的《羞辱》也入围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家不幸诗家幸”, 希望中国也能多拍一些这种正视问题揭露现状的优秀电影。
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3
《何以为家》终于来了,该片在国内上映之前,很多观众应该已经看过这部原来被翻译为《迦百农》的电影。当时的观影范围仅限于有意愿到网络上寻找资源观看的观众,主要是对该片抱有好感的人群,那时的高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现在《何以为家》经历过院线公映的洗礼,豆瓣评分依然坚挺在8.9分。可以说,在大量涌入持有各种态度观影者之后,《何以为家》的口碑经受住了考验。高分佳片的头衔实至名归。
很多观点认为,《何以为家》的高评分不是高娱乐性的功劳,这些观点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娱乐性,甚至不该存在娱乐性,把这样的悲惨故事作为娱乐是罪恶的。
不知从何时“娱乐”这个词成了“花边新闻、名人绯闻、明星生活周边和八卦”这些元素的代名词。就如同麻将牌成了“赌博”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看到,现今有许多人将学习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充实自身知识和见解的快乐。也有人以欣赏交响乐为娱乐,体验情感随音乐跌宕起伏的快乐。学习知识和欣赏艺术又有什么罪过。我要说的是《何以为家》不光是一部具有很强娱乐性的影片,同时有力的证明了娱乐是无罪的。
电影用一场庭审当作引子,从一位12岁的少年犯状告亲生父母讲起。少年赞恩因持刀伤人被捕,如今他控告自己的父母毫无节制的生育后代却无力抚养,他们不负责任的繁殖造成妹妹不幸死亡,导致赞恩为妹妹报仇而持刀行凶。赞恩请求法官禁止他的父母再生育更多的孩子。
最为刺激感官的场面本应该是赞恩得知妹妹的死讯,手握尖刀,找害死妹妹的人渣寻仇的那一段。这组画面却只持续了几分钟,镜头如同赞恩被仇恨冲昏的头脑一样眩晕模糊。可见创作者并不想花太多力气详细描述犯罪过程。毕竟观众不希望在电影院观看一条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作者把镜头指向了事件的背后,一个12岁的男孩,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这样了不起的一个孩子,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孩子的视野中,犯罪的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但是在作者的讲述中,控诉的矛头直指“贫穷”。这样的一个故事是怎样具备娱乐性的呢?
首先是《何以为家》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在观众跟随赞恩走过120分钟的人生历程,体验他生活的价值从一个极端坠入另一个极端。这种体验是意味深长的,足以触动观众情感的深处。其次是《何以为家》带给观众丰富和可信的见解,电影展示了儿童身处极度贫穷中的日常,他们的生存状态残酷到难以置信,电影所呈现的却如此真实。电影的娱乐性就取决于这两点,他们在一位出色的电影创作者手中就成了雕刻思想的工具。
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雕刻的不是光影,而是思想。他们具有将思想融进光影艺术楔入观众心灵的能力。由于作者把一段残酷到难以置信的故事拍成极富娱乐性的电影,通过《何以为家》精彩的诠释,任谁都很难说服观众不要去相信“贫穷”这个社会问题对儿童的残害有多么残忍。这样的娱乐怎么可能是有罪的!
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4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5
男主角是在拍摄电影时年仅12岁、不识字的小难民赞恩,和电影里不同的是,他的父母很爱他。赞恩以亲身经历出演本片,天赋异禀的他在女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调教下奉献了影帝级的精彩表演,其实他没有表演,只是把自己的过往再现在世人面前。
赞恩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弱小身躯,他在镜头下表现出与之反差巨大的成熟和担当,这些都是因为他远未成年就承担了养家活口的重担。他和父母以及众多的弟弟妹妹在贫民窟苟且偷生,由于他们是难民,没有身份证,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甚至不能上医院。作为长子,他协助妈妈制毒、带领弟弟妹妹自制饮料并上街兜售、试图保护妹妹,因为妹妹萨哈被父母强行“卖”给杂货店店主做“老婆”,他愤而离家出走后还照顾过一个婴儿一段时间;后来为了偷渡,他回家拿身份证时发现萨哈因为生产大出血、没有身份证而得不到医院的救治不幸身亡时,对父母的怨和对害死妹妹的男人的恨登时井喷,操刀伤人而被收押大牢……
有网友及影评指出“贫穷是原罪”,但贫穷真的不背这锅。赞恩一家人的窘境确实和贫穷脱不了干系,而难民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逃到黎巴嫩定居的叙利亚难民身上放大这个问题,以赞恩一家为例,由于全家没有身份证,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被迫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作为父母的并没有为人父母的样子,不节育、不努力工作赚钱,反而把未成年的子女当作给自己破烂的人生翻盘的筹码,摆明一符“我穷我弱我有理”的样子并附以“大家违法乱纪我跟风,别针对我也不应该抓我”的歪理。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愚昧、低智、自私、贪婪、无责任感及盲目跟风而让自己和亲生子女在生死线上苟延残喘,不得安生吗?社会有错,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他们就能全身而退,不为自己没能好好保护孩子而内疚、自省和身体力行地避免悲剧重演吗?
应了赞恩扔掉他的妈妈到监狱探望他而送上的点心时一句话,这是对即使失去萨哈还没汲取教训、居然敢再次怀孕的那对夫妻的最佳诠释。
故事最后的高潮-----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控诉他们不应该生下自己、也不应该继续生育。他的话简直掷地有声!
正是这些父母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新难民群体在历史遗留问题里泥足沉陷;他们对生命的儿戏态度及草菅人命让下一代于苦海中轮回。这种人怎么配为人父母!
幸运的是,赞恩参演影片之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得以举家移民挪威,不仅获得了挪威护照,他还开始读书写字了。然而,在排山倒海的难民潮里,幸运儿不过是凤毛麟角,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像电影里的儿童一样遭受着折磨,他们的家庭也在夹缝中备受煎熬,苦日子不知何时到头。
我们应该感恩身处和平年代并拥有着平淡但幸福的生活,同时对国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他们目前享有的一切,这并非理所当然。珍惜美好生活,谢谢强大的祖国让我们可以安居乐业!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作文
上一篇:经典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作文
下一篇: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