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看山海情与工作联系学习心得5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山海情》讲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地区群众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以及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吊庄移民”等一系列途径脱贫致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简短作文_《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一

做 “马得福”式的基层干部

近日,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剧中塑造的基层扶贫干部马得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刚从农校毕业的他被借调到吊庄移民办公室,回到家乡涌泉村,开始了他的基层扶贫工作,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做“马得福”式践行初心使命的基层干部。从大山里走出去的马得福选择回到家乡,他响应政府号召,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为“吊庄移民”工作殚精竭虑,为移民村通电东奔西跑,在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又动员村民赴闽务工、种植双孢菇,虽然在工作中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丝毫不惧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主动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受锻炼,用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用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

做“马得福”式敢于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在面临坚守信念走“独木桥”,还是听从麻副县长的安排走仕途“高速路”的选择上,马得福选择了“独木桥”,现场会上实事求是指出了种菇面临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问题,力戒形式主义,不搞“面子工程”,实实在在解决村民蘑菇滞销的燃眉之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在诸多“硬骨头”面前,我们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始终坚持做到在挑战面前不徘徊、在困境面前不后退、在压力面前不松劲。

做“马得福”式心系人民群众的基层干部。剧中的扶贫干部马得福每天骑着自行车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常常灰头土脸,为村民的事情奔波劳碌,在他心里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利益就是头等大事,村民的麦田浇上水了,蘑菇的销路打通了,他的心里也就乐了。作为基层干部,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马得福”,他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涓滴成流、聚沙成塔,为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二

党员干部心中的“山海情”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出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每个党员干部心中都有“山海情”,与电视剧《山海情》产生共鸣,与现实生活中干事创业发生共振。

心中有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咬定青山、再攀高山”的山。从电视剧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们看到了宁夏荒芜的土山变成美丽的青山。土山代表艰巨的脱贫任务,青山代表脱贫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心中必须有一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山,是咬定青山的目标之山,更是再攀高山的追求之山,广大党员干部拿出愚公移山的韧劲、咬定青山的干劲、再攀高山的拼劲,才能实现苦日子的土山到好日子的青山的壮丽蜕变。

心中有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海枯石烂、沧海一粟”的海。剧中我们看到宁夏福建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乡村教师、勤劳农民等各类群体的齐心协力,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包容、坚韧、奉献等多种优秀品质。党员干部心中必定有一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海枯石烂的决心,是沧海一粟的忘我,每个党员干部以沧海一粟的自我认知,当好小小螺丝钉,以海枯石烂的坚持不懈与困难顽强斗争,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心中有真情,这情是“爱国情、民族情、总关情”的情。电视剧《山海情》好评不断,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是一部有感情有温度的电视剧。我们为村民地里没有水焦急,为村民卖不掉的蘑菇发愁,为扶贫干部跑前跑后感到心疼,这些感情充盈了我们对这部剧的感受。党员干部心中必是有真情,这情是希望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情。正是这些真情才筑起党员干部的初心,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初心担使命,信念生定力,正是这份真情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奉献一切。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三

“山海情”中的“动物型”扶贫干部

近期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讲述了扶贫干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将飞沙走石的“戈壁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塞上江南”,感动之余让观众对于扶贫有了更深刻明晰的解读。这是闽宁人民的“山海情”,更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经”。

学做“不屈不挠”的战狼,勇于开荒扶贫。战狼披荆斩棘、坚持不懈,象征着无畏的拼搏精神。《山海情》中的戈壁沙滩,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扶贫干部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建设、封闭的思想观念等多重阻碍。但以福宁村原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为原型的主人公马德福原型却如“西北狼”一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以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忠于信仰的战狼精神,始终保持敢闯敢干、勇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学做“任劳任怨”的黄牛,勤于教育扶贫。黄牛埋头苦干、辛勤耕耘,象征着质朴的奉献精神。剧中白崇礼校长原型是黑虎庙小学张玉滚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在山里守着,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以微薄收入资助了300多名学生。教育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打破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的“闸口”。教育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唯有如耕牛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俯首甘为孺子牛,平凡人也能撑起祖国的“脊梁”。

学做“振翅高飞”的雄鹰,善于技术扶贫。雄鹰斗志激昂、搏击长空,象征着远大的逐梦精神。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是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曾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120个县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正是有“凌一农”“陈金山”等一批载志而翔、博采生芳的“雄鹰”式扶贫干部,凭借自身的卓越才干,将先进技术用于脱贫致富,善于抓住机遇,敢于革故鼎新,才能舞好脱贫“指挥棒”,引导致富“总旋律”,带领村民们奏响幸福生活“新乐章”。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四

从《山海情》学习群众工作三种精神

《山海情》这部热播剧讲的是西海固的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完成整体搬迁,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探索,将“干沙滩”建设成为“金沙滩”的故事。从吊庄移民到整体搬迁何其艰难,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做好群众工作三大精神。

一是不忘初心的带头精神。起初,吊庄移民的人因为不能忍受恶劣环境,小部分人返回了涌泉村。村里召开协商会议,会上,村里的老支书表态,自己家一定去吊庄,在场群众深受感动,纷纷响应。俗语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是旗帜、是榜样,是增进党群关系的黏合剂。想要实现工作目标,领导干部就必须跟群众一起苦、一起干,领导干部就得带头吃苦、带头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实干”,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宏伟目标就要靠党员干部带头“实干”。

二是不遗余力的担当精神。“民在我心,民为我本。”凌一农教授带领团队发展庭院经济,手把手教技术,在蘑菇滞销的情况下,带领团队找销售渠道。他说:“菇民的任何难处就是我们无条件要解决的大事!”铿锵有力的话语,说进了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坎,彰显了共产党员在困难前面的担当精神。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实干为民,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有效增进党群关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三是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吊庄的移民户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植树造林,建学习、建医院、建设扬水站……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实现了戈壁荒沙到“塞上江南”的梦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共产党员惟有铭记不断奋斗、带领人民群众拼搏进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五

念好“善”字决 培养党员干部"山海情"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而热播剧《山海情》正是以丰富感人的剧情,引发干部做“上善若水”“善文能武”“从善如流”的组工式“山海情”。

选人要追求“上善若水”做到“善作善成”。“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要承担服务中心大局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既要善于谋事,有好的开端,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事情做成做好。因此,组工干部要保持树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的理念,始终保持“主人翁”的精神,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作表率,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作贡献,处处恪尽职守,时时自警自励,方能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

育人要注重“善文能武”做到“尽善尽美”。“斌”,左边是一个“文”字,右边是一个“武”字,既要能“文”,又要能“武”。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能文能武”就是要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组织工作要求高,组工干部必须既要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水平;既能规范办文,动手写文章、搞调研等,又要能高效办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不断在自我修炼过程中,拜人民为师,以人民“喜好”为标准,加强学习、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善文能武”的组工干部。

用人要选择“从善如流”做到“知人善任”。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的使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事业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才很难“自用”,只有“被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组织部门不仅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大责任。而且是为国选才聚才重要部门,因此,组工干部练就一双知人善任的“好眼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借助群众火眼金睛审视干部,切切实实让政治站位高、品行过硬的干部发挥用武之地。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