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观看《论语》经典的观后感400字范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1

又读了《大学章句集注》,并参考了唐文治的《大学大义》。因为自己就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古代读经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一些方面做了对比。

不管是《大学》还是其他经书,其主要内容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修身,一是治国。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从中小学到各大高校基本上是不讲治国的内容,修身的内容也不再强调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民的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的课本五花八门,差不多十年一变,不知变了多少,没有守。古人读的儒家经典却是历经千年不变的,变的是每个时代的注疏。

以上变化究竟是好是坏,我个人不想过多的评说。但有一点却让我忧心不止,不得不说。当我去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我能鲜明地感受到有人在文化的源头向我招手,使我不断向他看齐。然而读现代白话课本成长起来的我,虽然也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却从来没有类似的感觉。很多时候我问自己,我交给学生的这一套我自己相不相信呢?越是往深处思考,我越是没有底气回答。

不论实行怎样的教育制度,采用什么样的课本,如果教育本身不能凝聚人心,增强文化的向心力,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都是堪忧的。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2

假期培训提前半天结束了,没有急着回家,到新华书店读了半天书。回来时、在半价书柜处淘到一本《大学》,视为宝贝。这本书本来是推荐给青少年成长的必读书,对我来说似曾相识,其实还很陌生,回到家伏案细读,品出些味道。回顾工作的体验,成长的感受,人生的感悟和自我的修养,对书中谈修养的观点可谓“情投意合”。

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扩大,对修养有了一些新的更广泛,更全面的认识。在读古人书籍,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我就会很强烈地感到那些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人是多么有修养!在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感到那些荣辱不惊、淡泊宁静的人是多么有修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那些平易近人、尊重别人的人是多么有修养!那些有修养的人,又曾经给我的心灵带来过多少震撼啊!他们的修养,有时就是启迪智慧的心曲;有时是照亮思想的明灯;有时是慰籍灵魂的诗韵。

我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过去。在这种不断的反思和否定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逐渐懂得了修养的真谛。

修养其实就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是一种“会当击水三千里”胆略,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念,是一种“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3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4

《大学》读了有50遍了,一遍遍的读着,一颗浮燥的心也慢慢安定下来。

通过读《大学》,我觉得读经典还是先要理解其大意,否则一遍遍的读,也仅限于“读”。明白了其大概意思,每读一遍理解也就更深些,每一遍都会有收获,慢慢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这也就是要多读、熟读的意义吧!

之前自己欲望太多,忽略了太多不起眼却又十分重要的东西,对孩子没耐心,对家人暴燥,对自己也苛刻;却要求他们应该平和安定,真是“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通过读《大学》,自己慢慢静下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发的规律,急不来。现在家里少了些“鸡飞狗跳”,多了些“母慈子孝”的画面。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不再凡事都要争到底,徒增许多无谓的烦恼。通过这半个月来,对《大学》的诵读与理解,自己也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最后,由衷的感谢马老师的引导与鼓励,每次无论读的多少,马老师总是微笑着说:“不错,不错,读的挺好!”马老师真是一位可敬的教育者,此之谓“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5

《四书》可谓家喻户晓,寒假中,我便把《四书》中的《大学》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都要把这件事做好。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会义;与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带领一个国家,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为领导人的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指挥全国人民和灾难做着不屈的斗争,慰问当地受灾群众,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灵,让灾民深深地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懂得了不少其它书难以得到的知识。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6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再读“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有关《大学》国学经典的观后感500字7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都要把这件事做好。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会义;与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

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第一时间来到灾区,指挥全国人民和灾难做着不屈的斗争,慰问当地受灾群众,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灵,让灾民深深地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