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十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1
其实并不十分喜欢《家》这部小说。虽然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情节设置都十分出色,但我并不喜欢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现过于直白。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明显是那个时期三类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是对封建势力反对却不反抗的懦弱表现。觉慧则显得有些过于激进,觉民则摇摆不定、立场不明。
小说在很多方面映射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例如钱梅芬的死。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了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钰的死。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引人同情,要么引人厌恶。鸣凤刚烈的性情和纯洁的爱情仿佛是有意地映射觉慧的寡情。
或许因为同样身为女子,鸣凤的爱情无法换来觉慧同等地对待让我由衷地愤慨。觉慧以事业、理想作为自己轻易摧毁一个美好女子生命与爱情的借口。我发自内心地唾弃这种行径。另一方面觉慧虽参与许多先进组织,如办报社等,或是坚持不坐轿子,但骨子里仍是由封建残余。他虽然赞美鸣凤的爱情,却不是以一个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爱情。
或许残缺的人性,也是那时代的悲哀吧!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2
我今年年2月第二遍赏析了中国文学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体会到了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下那些青年人为了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当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辈又一辈的付出和拼搏得来的。
《家》主要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爷是旧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奉行的是服从主义,一切逆来顺受。
觉新、觉民、觉慧进学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于觉新,对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向往,但行动上碍于高老太爷,所以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于觉民,他曾经一味的逃避,对生活充满了幻想,最终成功跨越出思维囹圄。只有觉慧,他去了上海,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高家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旧的势力几欲破灭,只有不断的争取才能换来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细腻,对人物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3
读完《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才有所解脱。
我用了两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它所引起的感觉跟我之前看电影时是完全不同的。它极大地引起了我同情、悲愤的情绪,甚至影响了日常的心情。
《家》是一部记录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这个在封建制度背景下生存的大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纠纷、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但又因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着令人惊喜的反抗。悲与欢、压迫与反抗成为小说中涌动的激流。而其中最动人心弦的是,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受苦、挣扎而不免于死亡。因此小说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悲愤与控告的呼声,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害人的、束缚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必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仅仅在这么一个大公馆里,就有了那么多不同的命运,而更多的是悲惨的命运。觉新的顺从、鸣凤、梅芬、瑞钰的惨死。都让人沉浸与悲痛中。而封建的一切反映在此,愈加可悲。在每次的宴席上,祖父的席桌上必定是静得让人不敢喘息的,祖父举箸,他人方举。因为祖父在这个家族中处于最高地位,代表着不可抗拒的权力。于是封建的等级制度与专断淹没了一个家庭的融洽与欢乐。还有,在瑞钰临产的时候,觉新竟被以妇人在家生产会让长辈的灵柩有血光之灾的鬼话要求把瑞钰搬到城外!最后导致了瑞钰的难产而死!这又是什么荒唐的封建礼教!竟把人推向绝路!
就如 巴金先生所说的一样,“我写《家》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而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一起哀哭。”我也恨,恨这一切悲剧的缘由,恨这些可恶的封建制度礼教。所以阅读的时候,我常常在曲折的情节中,在令人愤怒的场景中悲愤不已。里面有太多受苦受压迫的人,有太多似乎只需跨出一步就能胜利的事实。可是我不能替小说中的人物说话,只能任由心境压抑。因而我阅读的时候没一刻是轻松的。幸而,小说中有了一个觉慧。他是进步的,觉醒的。他敢于反抗祖父的命令,敢于指责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他反抗家中腐朽落后又压迫人的一切。于是他的觉醒意识时时促使他在言语上的搏击。而随着矛盾的激化,他的言语确实起到了打击的作用。最后他离家,出走于更广的空间。于是,仿佛一个旧的落后的封建时代在他背后落下了帷幕,另一个新的光明的时代在他的面前升起!!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4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小说中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又腐朽的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敢于和封建专制反抗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驯善良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新,作为长房长孙,虽然也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却因深受封建伦理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的顺从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又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他的一生都在矛盾痛苦中度过。觉新的悲剧,不可推他自己的懦弱有卸的责任。但是,将这一切过错都推给觉新,似乎也太残忍了。他如果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如果不是长房长孙,他的人生还会是这样吗?可是,他就出生在这样所谓的“富贵之家”,又偏偏是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就是他的悲剧之处,时代的逼迫把他压得喘不了气,旧制度把他推向了不归路。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但是,觉慧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最终,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也许他会变的不富有,但等待他的将会是属于他的天空,一片崭新的天空。
丫头鸣凤,为爱不甘被安排婚姻,最终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纯洁刚烈的形象深入人心。虽然她死了,但是她却坚持了自己的意志,也给人们做了个榜样。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它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羁绊。巴金先生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我们虽然不在那个年代,但那种敢于和违背道德伦理和封建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种为爱牺牲的精神,虽然不是很正确,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人对爱的执着,对爱的专心。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5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6
这两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没事翻来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说来惭愧,要不是今天要写读后感,可能这本书还得再陪我几天。为了这篇读后感,我可是煞费苦心,早上老早起来了,刚睁开第一只眼就开始看了,还有半本呢,今天必须完成。
言归正传,《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书。总的来讲,本书还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然而,他们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人物有许多,其中有的及其专横,高老太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复杂而又富于立体感的封建家庭统治者形象。他可以随意给人定罪,胡作非为。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势力的捍卫者。
小说自来就由矛盾构成,和高老太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觉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同时,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动荡的社会。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有些人选择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选择了顺着时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会是黑暗的,所以书中闪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个亮点。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迸发出应有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7
《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8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 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9
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
——题记
若人生如戏,无论你出演的角色是好是坏,也要将其演得最出彩……
或许我们应该赞美这个年代,因为更好的通讯拉近了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个年代是幸运的,我们有更好的物质资源。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傅聪傅敏年代所不可及的,他们的父亲傅雷是呕心沥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对比我的童年,我与父母的生活比书中傅家父子的轻松多了。
或许是教育方法的不同,傅雷对孩子是非常严苛的,对艺术、对学业傅雷更是一丝不苟。在艺术上,他给傅聪过分严厉的教训,甚至不惜暴打。我很难想象父亲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学习,走上正轨。不过也正是如此才使傅聪学业有成,成为了钢琴家。在学习上,傅雷也一样逼出了个杰出的教师傅敏。可是否一心一意对待某件事,就一定能做好呢?我的父亲对我也是严加看管,可十四个岁月,他从未打过我一次,即使在他最生气的时候,我对父亲是佩服的。
傅雷爱祖国,爱艺术;父亲爱厨艺,爱家园。傅雷的信中,字里行间无不突显出其对祖国的热爱,对长子傅聪钢琴方面的指导又是那样准确。父亲则让我深刻体会到家与亚迪的区别,他总让我得到惊喜,而非傅雷般令人触目惊心。父亲将自已的空余时间都放在了家里,给予更多的陪伴,他除了上班公事,几乎都在关注我的成长。
过去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分开时傅雷笔下第一封信就是对孩子的道歉及忏悔。我们每个人在有了孩子后,一定都会想让他过上最好的生活。可又有那个会像傅雷那样心一横,亲手为了学业毁掉孩子的童年?由于那个年代的通讯只能靠书信来传递信息,那时有微信,有QQ就好了,可惜时代没有同情他们,以信的唯一形式切断了父与子声与声的联系,在笔触间寻找他们共同的回忆。或许此时在学习的我们,见到父母发出一条条长长的通话条会置之不理,并反复强调要他们发文字,可他们依然如初。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又会有谁会认真听完,感受三言两语间夹杂的温暖?少矣。
人生如天平,你先往苦的那边放去时间,那么幸福快乐就会立起来。
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10
读完一本书,有很多感想,想要写读后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金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给我很多感想的书。我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名著《家》读书收获五篇
上一篇:巴金小说《家》读后有感十篇
下一篇:2022长篇小说《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