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800字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东野圭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1

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没有那壶烈酒醉后消愁,只能手捧残花孤自哀叹。我曾在牛奶箱中传去无声的呼唤:

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往哪儿走?

我一生都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在追寻途中感动过迷茫,那么,我的疑问该如何得到解答呢?

人生就如一场对弈,我该如何走?我该怎么走?每一缕错综复杂,每一步迷惘从容。但当我一觉醒来,却发现棋局为空,手傍黑白。每一角黑白冲锋,每一次合围突破,全意凭己。

“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

在时光的转角处踏步向前,不惧风雨……

棋局之生死,全掌握在你手中。

我想要,给自己绘出暖阳,描下春草,涂上一路艰险伴着満程微笑。

天空于我只是淡淡的蓝色,昨日的悲伤,往年的痛苦,我且不铭记;左岸的信仰,右肩的企盼,眼前的那路鲜花,于我才是真。

快乐与忧愁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生于同一世间的亲兄弟,无忧愁就不会有快乐,无快乐自然也无忧愁之处。

沿途的风景和终点的曙光是如何斑斓的色彩,只有一步步走,一点点驱散迷雾,一阶阶攀上山巅,才可能欣赏得到。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成长,哪怕有些成长我们根本不想要,有些代价我们根本不想付出。于是我们一点点慢慢抽离自己,以前的那个笨拙的自己,迷途的自己,彷徨的自己。我们总要保留一些东西,让我们得以还是自己……那就留下自己最初的那颗心吧!自己出生时就带有的那份纯真。

我知道了……

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答案,我终于看清了我的真切,我终于走出了迷雾重重。

何曾几时,我迷惘于多愁善感之间。我一直在追寻人生之真谛,把自己囚禁在无穷无尽的牢笼中苦不堪言。何曾几时,我流连于道听途说的真谛之中,生活的浪花却又把我拍上现实的沙滩,蓦然发现载满真理贝壳远不止一个。何曾几时,我才悟得苦乐于人生之意义,烦恼从未受时间侵蚀,唯有乐观,大抵才是快乐如此罢。

若你也感到迷茫,请投一封咨询信,投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牛奶箱……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2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之后在汽车零件供应商日本电装担任生产技术工程师,并进行推理小说的创作。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职写作。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后期笔锋愈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几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作风逐渐超越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

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东野圭吾从而达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代表作有《放学后》《秘密》《白夜行》《解忧杂货店》《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等。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著名代表作,该小说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间连载于期刊,单行本1999年8月在日本发行。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众多东饭视作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

为什么是“白夜行”?为什么既然说是“夜”,但又说“白”?百思不得其解,是“在仿佛黑夜的白天里行走”么?东野先生说的两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和“一天中,太阳会升起,同时还会落下。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我觉得刚好就可以解释这个看似奇怪的书名了吧。而且在书中男主角说:“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女主角也说:“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看完书,大概也就理解了“白夜行”了吧。桐原和雪穗所做的一切,看似坚持不懈和奋力向上,实际却是走在极端、不断堕落,他们做着彼此唯一的光,照亮黑暗的世界,然后继续堕落。

也许整个小说来看,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桐原和雪穗的关系上吧,他们之间是深爱,还是互利共生?他们的爱情在案情渐渐明朗的同时也一点点的清晰,而他们的关系是衍生所有的接下来的事情的开端,从幼时精神的依靠,因最初的杀人案后变得像枪虾和虾虎鱼。桐原无怨无悔的付出,他活在见不到天日的黑暗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她推向高贵迷人的光芒之下,他也想在白天里走路,也想跟她手牵手在阳光下散步,但是他要守护她,在黑暗中。这两个双手沾满罪恶的人,虽万劫不复,却是一对互相依靠的苦难的灵魂,让人恨不起来,却又觉得罪不可赦,原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撇开他们的纠葛来说,他们说得上是作恶多端了吧,杀了那么多人,伤害了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的坏事,他们身上背负的罪孽真的太重了。我跟朋友争论过,他们的做法对错与否,我认为这肯定是错的,无论是什么造成他们变成这样,他们的罪恶都是无法抹去的。那些被殃及的人其实哪里伤害了他们,只不过是无意中阻碍了他们实现“梦想”的路,他们的不幸不应该是那些无辜的人来帮他们买单的。两个完全丧失了理智的心灵已经扭曲的极端的人,最后走向毁灭是不可避免的吧。

他们的错不可推卸,而他们的不幸又是谁的错?没错,就是那个丑恶的社会造成的,残酷的人性衍生成他们变态的思想,而他们的思想又再演变成二次丑恶。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这个世界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如果结合小说中花费大量篇幅,透过人物的眼睛所描写的时代背景,还有各种人物性格的形成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存在来分析,那么小说对日本社会的隐喻便昭然若揭。小说中刻画的桐原弥生子,就是那个时代某些迷恋物质、不负责任的女性典型。唐泽雪穗刻意习得的优雅与高贵,也有一种畸形的虚荣心。桐原高中时期做起拉皮条的生意,也反映了当时许多日本中产家庭已婚妇女心灵空虚的状态。桐原从此时起开始介人计算机领域,靠盗版游戏发家,到后来参与的一系列"盗窃"的手段,侧面反映了计算机时代的逐步到来,以及银行电子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社会越来越发展、越来越进步,人性的阴暗面似乎就更容易显露出来。

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不仅是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应该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对所处的社会的一个缩影,就是真实的还原社会百态,丑恶和美好,当然也不能缺少对这样的社会的阴暗面的揭露和尖锐深刻的抨击,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白夜行》中作者能够从设置其中的悬疑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尝试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世界,这就是这一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3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著作是《虚无的十字架》这位作家的作品让我在紧张的情节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恶毒,自私,包容,宽恕……

看到《红手指》我并没在意,决定翻开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作者吸引了我。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偏悬疑类的小说和电影的,所以面对悬疑大师的作品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呢?

该小说以一件杀人案件作为开始,紧接着护犊情深的父母开始帮助凶手儿子开启包庇的道路,谁知遇上了观察入微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在不断的推理调查中得到真相。在不断的“交手”过程中,刑警松宫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普通不过的家庭也许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看似铁汉的加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暖男。

这本小说让我触动很大,其中有亲情的包容,逃避的懦弱,爱情的坚贞,甚至是婆媳的矛盾,但是感触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带给孩子的影响。

说实话在看到前五卷的时候我体内愤怒的火焰在不断地上升,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津柰子的护犊行为,她的儿子直巳不是杀死一只阿猫阿狗而是将一个天真烂漫犹如天使的孩子杀死了,更远的说他破坏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般残忍的手段和冷血的禽兽有何分别呢?甚至比禽兽更加的恶劣,因为禽兽也是会选择那些可以作为食物的猎物去捕杀。

昭夫在知道儿子直巳杀人之后多少是有些惊愕的,可是惊愕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报警让儿子自首,他始终最爱的还是自己。从津柰子的口中得知昭夫一直对于家庭责任抱有一种逃避的态度:不理会婆媳间的矛盾,不理会儿子的学习交际,甚至也不愿了解妻子的想法,总以为时间可以让这一切都会变得毫不重要,却从没考虑到时间只会将这一切不断累计成为一座随时可以触发的火山。

终于造成儿子性格的缺陷导致杀人的事件发生这一切都是他的责任,从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俗语。面对父母不相爱的环境,直巳应该一直是孤独无助的,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天真的犹如天使的朋友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怎么能放她走呢,他宁可毁灭也不愿意她离开。

很早就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一个文章,具体的内容大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从小遭遇家暴的孩子很大的概率会得躁狂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要是从小父母恩爱孩子的性格大多很开朗还会将这种优良传统继承到自己的婚姻中。

我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读于寄宿学校,在小学期间每年开学爸爸都会送我一次,因为我还没有自己报名的能力和搬铺盖卷的能力。到初中开始爸爸在我初中三年只有过一次送我上学的经历,那就是初一开学的时候,以后的三年时光从来没出现过甚至在我中考结束将行李打包回去的时候,他们才说了一句:“哦,初中都毕业了啊?”当然了高中三年我也是如此过来的。

好多朋友都说我很乐观也很坚强,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都是笑而不语,因为冷暖自知啊,说多了都是无用的。我自己很清楚我很渴望被爱,甚至有时候想要是有个很包容很宠爱我的人我应该就会选择嫁给他,因为我需要他给我的这些爱。

这就是我的家庭对我造成的心理缺陷,因为我从小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所以导致我对年纪大些的男性更加的青睐总是企图从他们的身上去寻求父爱,并且我一直认为自己绝不会生两个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子后选择生二胎,因为我就是那个每日为弟弟背黑锅挨打的人啊。

不要只看表现就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其实阴暗面只是你没看到而已,尤其是人的感情和性格,其实那只是他想给你看到的并不是你真的了解他。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4

也许是受大一时法律逻辑课的影响,我一直都比较喜欢推理小说,喜欢福尔摩斯和波罗探长,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电影,家里现在还有一大本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对日本的侦探小说,听说过、没看过(包括柯南之类的,小说好像也只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上周末偶尔机会,摸到一本东野奎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封面介绍该书是日本有史以来唯一一部囊括三大小说排行榜年度总冠军的顶尖杰作。于是花了约四个小时,一口气带晚把书看完。看完之后,觉得该书夺取那么多的奖项是有道理的。

先介绍下剧情,中学数学老师石神喜欢对门邻居,一个离婚且有女儿的中年妇女花冈靖子,在某天花冈靖子和女儿一起失手杀死了前夫后,用他的天才数学逻辑思维布下一步步棋,让警方永远解不开迷局。但是却碰到大学好友物理天才汤介,用逻辑一步步看穿了“棋”,痛苦地解开了真相。真相超出我原有的判断推理,在此不剧透,还需大家自己去看书揭晓迷底。

看完,职业的习惯出来了,发现可以从不同角度,跳出来解读这本书。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热闹。

第一,文科生看文风。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写的那么简单、干脆、直白、凝练一点,大刀阔斧、开门见山,没有那么多的渲染、烘托、夸张,没那么多的废话。整个故事叙述下来,就是用真实、平淡的笔调,娓娓道出了一个极为震撼的故事。如果能概括的话,我认为他的笔锋老辣,文字直白,叙述凶狠。除了必须的故事情节,没有用太多的文笔描写心情、环境、氛围,而是用简单的文字写出复杂的局。比如,对小说主角石神的描写,只用了“圆脸”两个字,没有多余的叙述,和普通的中学教师一样,没什么差别。(这个圆脸让我想起来《灌篮高手》中的安西教练。)即使读到结束,对他的外貌却仍旧停留在普通中年大叔的感觉,对石神的数学才能依然惊为天人,对他布的局佩服不已。而石神对花冈靖子的暗恋,过程没有太多的语言,旁敲侧击多一些,只有到最后的伤心咆哮,才能揣摩体会到这种深情。

第二,理科生看逻辑。我是比较典型的文科生,数学一直不太好,物理也是如此,看到数学好、物理好的人感觉挫败不已。特别是大学高数课,我早预习、后复习才能听得懂,而我们班有同学课上和老师争论,说老师题目解的不对,还跑上去在黑板上自己解题,顿时觉得这都是什么怪胎呀。看完这本书,发现一个物理天才和一个数学天才在一起,一个出题、一个解题,设计出B题,防止警察解出A题,说出的话都让一个有灵敏直觉的警察(他们是同期校友,也算是天才)云里雾里,更让我辈觉得日子靠混,世界还是搞不懂的好一些。两个天才在一起,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西门吹雪和叶孤城,高手对决,无剑无痕。如何用逻辑去布局、复盘、推理,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痕迹,一步一步演算,悬念如何掀开,理科生看的更清楚些,不像我,一直陷入出不来。

第三,法科生看正义。学法律的同学一般都会坚信,正义总会来临,即使会打盹,即使会迟到,即使来临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它终究谁来临。在小说的结束,令人惊叹之余,也让人多少有些遗憾。这种遗憾主要来自对书中人物的同情,不过在同情的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客观理解,即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为了帮助靖子掩盖真相,石神杀了一个大家都不注意的流浪汉,虽然没人关心,也容易被大家的同情心所包容,但是一命就是一命,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尊严,不能随意剥夺。老实说,我对痛苦的汤介发现真相、告诉靖子的真相不满,但是他对着警察草薙说,必须以好友的身份而不是警察的身份听真相,已经饱含了对朋友的真心相惜。最后,靖子满怀愧疚到警察局自首,这种正义来临的方式让人唏嘘不已。

第四,女生看爱情。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对爱情的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不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那样,对话的语言更多一些,情感的丰富度更多一些。书中石神对婧子的爱慕,到底有多深,也许好友汤介最有发言和评价的资本,便当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只是看出一些端倪来。看完之后,觉得石神对婧子的暗恋,如同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简单、深沉、坚定、执着。不想屈服于世俗的天才,在自杀碰到对门邻居拜访,顿时火雷滚滚一般,“怎么会有眼睛这么美的母女?”除了数学,他从未被什么东西的美丽吸引、感动过,从此就把保护母女作为此生的信仰、活下去的动力,也是他主动帮助过失杀人的婧子母女的原因。他的暗恋,只是多看一眼,“压根没有想和她们发生关联的欲望,他认为她们是自己不该碰触的对象”,类似于金岳霖对林徽因的那种纯洁的感情(他们也是邻居)。所以当他看到婧子到警句投案自首时候,内心的崩溃、对天的嘶嚎,一个不顾一切为爱付出的悲剧形象,令人痛心且同情。如果有这样的人在女生的旁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幸运?

东野圭吾作品读后感5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杀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杀,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杀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次谋杀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杀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杀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杀,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