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以上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我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

这便是书的封面。可是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在小说的开始,是童年的阿米尔,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在那里,有他们亲密无间的友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1975年冬天放风筝比赛那天所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切。

在那场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冷漠父亲的注意,奋力竞争,荣获冠军。哈桑为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却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着同伴遇难,阿米尔却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后来由于受不了羞愧与痛苦的折磨,阿米尔栽赃陷害赶走了哈桑。但不久战乱又将阿米尔带到了美国。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正当美国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烟如雨的往事时,拉辛汗的电话让阿米尔重新回到阿富汗————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当阿米尔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兄弟,哈桑却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枪下。

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索拉博—哈桑的儿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合上书本,我依旧听到耳畔传来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遍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是忠诚,是善良,更是爱。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性。阿米尔面对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但当他踏上阿富汗不顾一切的追寻和救赎,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谅与补偿。是谴责,是觉醒,更是感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的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书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的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不想要倾诉的一和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与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与其说,小说是在追风筝。不如说是在追回忆、追哈桑、追忏悔、追那些与哈桑一起度过的幸福快乐的童年。“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个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大大的微笑。

最后,借用书评人的'一段话{这本书,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喜欢,但我很确定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人都认真读读的书,它可以唤起每个读者内心潜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种子。使其在太阳的暴晒和大雨的浇灌下,发芽开花,然后枝叶蔓延,长出宽容,大度和博爱的心灵果实,这需要一个过程,或许漫长,总之是美好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我几乎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好像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生。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小相互陪伴,但后来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阿米尔开始陷入自责、悔恨之中,而这种.种懊悔也一直伴随着他往后的人生。少不更事的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他要赎罪,于是他走上了“救赎”的道路。

看到书中的哈桑和阿米尔,我想起了我的舍友们。每次在我伤心,想要倾诉的时候,她们总是陪在我身边,一次次告诉我:“我们还在。”就像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只停留在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还有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谁能想象得到,阿米尔背叛了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阿米尔因为害怕,因为懦弱,在哈桑受欺辱时选择跑开。读到这里,我心里开始谴责阿米尔,谴责人性的自私。

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件事。那时我和楼上的妹妹在家里写作业,父母都出去工作了。我忽然看到桌上有一百块钱,就心起“邪念”。靠到妹妹旁边,悄声对她说:“咦,要不我们去吃东西,那里有钱。”她看了一眼,没有说话。我见她这样便把她扯起来,“你不说话就当你答应了啊!”就这样,她被我拉到了街上。我们回来时,妈妈已经坐在家里,拿着鸡毛掸子准备要“兴师问罪”。我顿时慌了神,我们两个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却不料也“惊动”了妈妈。她看到我们,二话不说把我拉过去,“钱去哪里了!”她对我吼了一声。“不,我不知道!是她!她拿了!”我的眼泪顿时挂不住了。那时我害怕妈妈会打我,想也没想就把罪名推到妹妹身上。后来母亲告诉了妹妹的妈妈,阿姨听后就开始责骂妹妹。妹妹一直在哭,但却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原来,曾经我也是“阿米尔”,我们都曾扮演过阿米尔的角色。我感到羞愧无比:我有什么资格谴责阿米尔!对妹妹的愧疚之感又重新爬上了我的心头。

每个人都会有害怕、背叛、嫉妒、自私自利的一面。阿米尔跑开的那一刻,也决定了他和哈桑的风筝会断线。当我毫不犹豫地把罪名推向妹妹的那一刻,也决定了我们之间的风筝断线了,她不再与我玩耍了。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罪过”时,是否有勇气正视它?是否会勇敢冲破“魔咒”?抑或继续躲进自己的“安身之地”?我想我会坦诚面对。背叛与救赎,得到与失去,永远在我们的人生里,一切只在一念之间,我们只有面对,才能够成长为内心期许的自己。也许往事真的会随风而去,但那只是我们短暂的淡忘。也许因为一个契机,我们又重新陷入痛苦,就像阿米尔一样。所以我们要面对,要赎罪。

阿米尔最终选择重回故土,为了赎罪,他救了哈桑的儿子,也拯救了自己。

阿米尔最终的救赎警醒了我:无论这件事带给你多大的伤害,都不要逃避,永远不要。于是我选择了弥补这段友情,时隔多年,我还是将真相告诉了妈妈和那个阿姨,为妹妹洗脱了“罪名”。最后我们也重归于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追寻的风筝”,它就像我们所珍惜的友情、亲情、爱情……无论这个“风筝”到底代表着什么,无论结果如何,都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风筝”!成为那个勇敢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即使是在年幼无知的孩童也会选择奔向天堂吧!

这是今天写这篇读后感最想提的一件事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今天中午才将这本书读完,对最后的阿桑的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加揪心的缘故。

当生命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太大的希望,当世界上没有更多的期望,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失望,甚至一点点的希望也被一个自己以为已经逃脱困境的事情而打破的时候,那么还有什么选择,唯一的选择只有是:死。他,一个孩子,一个仅有几岁的孩子就是这样,“我保证”,但是“我保证”却因为没有办法而变成“下不为例”,于是导致了死亡,导致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即使对于一个刚开要开花的花朵。

“孩子终归是孩子,过一会就忘记了”语言大概是这样的,我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我忘记了索拉博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是一个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生死,太多的人间疾苦的孩子,如果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么,这样的阿富汗,这样的悲惨的世界造就的不是一个天将降大任的人,而是一个人间炼狱下悲惨的孩子的童年和一个更加坚强,更容易获得希望的孩子。但是当一切的希望,那么一丁点都已经没有了,也是更容易丧失希望的孩子。

经历了大苦大难,这样的孩子的成熟度要完全超出他们的实际年龄,这就是我的低估,于是,没有太多的在意,悲剧导致了,满盆的鲜血,满眼的鲜红,这对于我无疑是一个噩梦,一个久久不能抹去的.记忆。

上面的这段也算是,我如果作为作者会针对最后的几章节而写的自己的感想吧。

最后只想说一件事,请不要无情的打破别人的希望,请哪怕是在最最没有希望已经逼到绝望的悬崖边,也请留下下一根树藤,哪怕短短的一根,给予一点绝望中的希望,也许树藤的尽头,在悬崖边将会有别有洞天。

“一点点微笑,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觉察到了”,“我知道,有那么一片雪花正在融化,虽然是一片,但是一年复一年,一冬的雪一定会在春天融化”大致书本的最后是这样写的,希望,一个春天足以融化深埋在索拉博内心的一冬的冰雪。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