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达芬奇密码700字读后感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是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出师表读后感700字,欢迎借鉴学习!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1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X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2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

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3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4

上初中的时候学过《出师表》这篇课文,当时年纪小,阅历浅,学完了心不在焉地过去了。今天再翻开已发黄的书本,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被诸葛亮的肺腑之言所感动。

唯贤是举,不搞裙带关系。

他告诫后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侍中、尚书、长史、参军(官职)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的人,可以放心重用。

赏罚分明,不偏不倚。

他说:皇宫内和朝廷内都是一个整体,没有亲疏之别,奖罚功过,评定好坏不应有两样。

感恩图报,赤胆忠心。

他在出师表中说:我原来是一介布衣,在南阳那个地方以耕田犁地我生,在动乱的年代里,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居住于偏僻的一个角落里,不要求做官扬名。而先帝不嫌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驾三次来我草庐中,向我询问当今天下大事,因此我很感激,便答应愿意为先帝奔走效劳。先帝在临终时不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唯恐不能好好完成任务,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现在我即将远离陛下,面对这个奏章,我禁不住流泪??

诸葛亮是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

作为一代名相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真受到人们崇敬,勉县武候墓有一幅对联:“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刘禅是昏聩之君,不足成以大事,刘备在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但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假借醉酒,舞剑唱起:“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我将醉,我将醉兮,发狂于吟!”

大丈夫存在天地之间,当建功立业,在历史上获得功名,才能不枉然此生。多少男儿不甘平庸,为实现平生之大志,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抛头卢洒热血,甚至莫明其妙地当了无名英雄。

天地之间什么是最大的利益,土地、城池、女人、财物的拥有者——权力。

按大道理,乃至说到蜀国的长远利益,让扶不起的阿斗让位,给其原来职务上的待遇,诸葛亮做君主,未尚不可。特别是在那个群雄逐鹿豪杰遍起,“宁叫我负世人,休叫世人负我”的三国时期。

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模式源远流长。其精神实质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以及社会王道秩序的维系的决定性意义,强调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一个儒家君子,只有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炼,将道德实践的经验内化于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主体逐步凝聚、积淀起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一种完满、圆融的道德智慧,一种坚实牢固的道德根基,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才谈得上人之为人的顶天立地的价值尊严,才

谈得上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创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生命价值。

布衣之怒一头跄地,帝王之怒流血千里,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在长平作战,秦国俘虏楚国士兵四十万,全部活埋,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

诸葛亮在用兵作战时,善用火攻,不伤我方一兵一卒,而给敌方以毁灭性打击,他说这样做是万不得已才用之,会折阳寿。

发达个性、实现自我是人之为人的最高价值。圣贤人格就是一种道德人格。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5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

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精选图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