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陈情表》读后感想”,以供大家参考!
《陈情表》读后感想1
如果说,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那么亲情则是撑好温馨的港湾之伞。从降生到离去,它始终会为你遮风挡雨。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肺腑之言向皇上倾诉到:他从小父母离去既无叔伯,也没有兄弟,唯有祖母与他相依为命。特别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中余年”是那样令人感动,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这不禁让我深思:李密本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为何那般依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推辞这等美差?
再深入的了解他的《陈情表》,我想我明白了他的那般决然,那般勇气从何而来。正如他所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是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写给晋武帝,亦是怀揣着乌鸦反哺的心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他宁可放弃荣华富贵,也不愿意放弃亲情;宁可抗旨,也不敢懈怠报恩,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悄然退在了我们的身后;在我们一事无成时,他们默默冲在我们身前为我们铺好前方的路。但是,我们只是不断的向他们索求:在幼年时除了花钱就是贪玩;在壮年时,除了工作便是孩子,从未把心思放一点儿在父母身上。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于想起为父母做什么事的时候,父母已然离去,这是我们除了无能的哭泣还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向李密学习?
就如他所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区区不能废远。”功名利禄,只要有实力,何惧明朝?可是时光如梭啊!在我们长大之时,就是父母老去之时,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等着儿时我们长大那样,等着我们拥有一切之后再来陪伴着他们了。所以我们应该深思李密的《陈情表》,更应该学习李密的勇气与精神,在能抓住的时候,牢牢抓住亲情吧!别只顾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忘记了身后逐渐老去的父母。
我们说,每一对父母与子女的相遇都是注定的,却忘了问,父母天生就是父母吗?忘了问,爸爸妈妈这个千呼万唤的称谓背后的男孩,女孩是谁?在做父母之前,他们也是王子与公主;在做父母之后,他们甘愿沦为提款机与保姆;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前,他们是那样的洒脱,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后,他们却是拥有千万种顾虑与担心,这便是伟大的亲情。
请在还算及时的现在,多多陪伴家人,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分一点儿心思给他们,路从今日起亲随。
《陈情表》读后感想2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陈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想3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在忠和孝之间,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单于壮其节”、“匈奴以为神”,但在后人眼里苏武却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为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舍去哪种似乎都有悖于君子道德准则。
而李密的做法却是少有的忠孝两全的典例。《陈情表》中李密在极短的篇幅里,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与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并浓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对祖母刘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晋武帝对外打出的招牌,来显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晋武帝对孝的推崇来到达自我供养祖母、辞不就职的目的。
可是李密纯粹只是为了尽孝而辞不就职吗?
我认为有三点应当研究:其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二,李密是蜀汉旧臣,他既然不被后人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恶人,那么必定拥有对旧主的依恋。况且李密认为汉主刘禅是能够“次齐恒”的人,对于晋灭蜀汉,李密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其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前车之鉴,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况且李密并不了解晋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李密可能认为此时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点原因真的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能够看出李密处事之圆滑、周到,既有深谋远虑,又能明辨当下时局。李密的孝,从陈情表来看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于李密这一人物的褒贬评判,定然是褒奖占据上风,可是在陈情表中意图明显想要打动晋武帝的抒情之词难免让后人眉头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不孝”,但在我看来,读《陈情表》时,隐隐有一种笑里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辞背后藏着的是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的合法合理的威胁。
而晋武帝执意要召李密为洗马的动机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其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孝治天下的政策,实行孝道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征召。文中说道“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说明李密已经说明自我的苦衷,晋武帝想必有所耳闻,为何还要屡次下诏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陈情表》如此一文来帮忙他弘扬孝道,还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来任职?但这似乎又违背了征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说晋武帝根本不明白李密的苦衷,本段仅为猜想。
在浩浩历史长河里,为忠孝而夙夜忧叹肝肠寸断的文人义士数不胜数。但能拥有李密这样忠孝两全的圆满结局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结局并不仅仅由个人来决定,更是时局的必然结果。在苏武的处境下,忠孝两全是绝不可能的。那么苏武难道就该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吗?我认为是不公的,每一位为忠孝而痛苦抉择或是舍忠尽孝、或是舍孝尽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颂、被赞扬。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两全,有时两者取其一亦为英雄。
《陈情表》读后感想4
读名篇《陈情表》,能够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我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我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明白,“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我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以往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礼貌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仅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欢乐!
《陈情表》读后感想5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