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一部由柴静写作的传记,于2013年1月1日首次出版,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看见》读后感500字,欢迎借鉴学习!
《看见》读后感500字1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她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采撷,慢慢成长。 “双城的创伤”在别人眼里是教育问题,她却读懂了孩子间复杂的情感和坚固的友谊。慢慢的,她由浅薄懵懂走向成熟稳重。人生就是一场蜕变,蚕蛾唯有历经漫漫长夜,挣脱重重束缚,才能蜕变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谓坚守正义、捍卫法律权威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碎与绝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次救赎的机会。虽然柴静的这些调查不是宏大的时政热点,但却点点滴滴激荡人心,充满人情。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画面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正是他们情谊的深情呐喊。在《看见》里,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看见》读后感500字2
翻到最后一页才感叹终于看完了。
本书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时候内心极其痛苦,于是决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欢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聪明,但是题材是想要了解的类型,所以纠结着也就看下来了。看完其他的书再回来,发现后十章的感觉完全变了,不知是否也因为我的心情转换了。我觉得作者变了,或者说在记者这个职业上成长了。她会反思自己,会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问题并且试图努力改正。她从一个冰冷的记者变成了现在有感知有温度的记录者。
因为赞同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而标记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对于书的内容有些想法已经边看边写了,说说柴静吧。有天看着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匀的,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经历的情感波动,该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已经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柴静其实真的挺幸运的,被良师益友包围,看到她的问题没人逼着她一定要变成怎么样而是宽容,包容着她给她时间,让她一步步自己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这件事一定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也不该在没有了解她的时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她,谁会对听来的道理听来的劝解就直接乖乖遵从呢,谁不是撞了墙才知道找找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时间还很长,成长慢慢来。
但真的挺难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件事。希望在慢慢积累的经验中,能够学会温柔地看待每个人每件事。
有些乱,想到哪里说哪里了。
《看见》读后感500字3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看见》读后感500字4
书里写的很多事都很打动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些故事是契合你的某段经历,触景生情的动容也越多。第一章地震以后的阿西木的故事,第二章非典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透露出来的人情,让人不觉为之动容。看什么是真实,很多你看见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看到老杨和他的猴子的那张合照,看到老杨的眼神,忽然间情难自禁。
跆拳道选手苏丽文的故事中,她和父亲约定,自己夺冠的话,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比赛中,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和父亲说,要坚持下去。
“到了这个年龄,像有什么东西扯着你一样往回望”往回,望什么呢,想起来前几天重读陈情表的时候,和几年前高中读的时候完全是两种心境了,原来,当你真的经历过一些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字面上的一套标准答案。有些事,文字是表达不全面的。
很遗憾,这么多年没学会怎么思考,我被自己的弱点绑架着,悲催的是,我却改变不了,我已经养成了那种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
真可悲。
《看见》读后感500字5
用时18个多小时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只因柴静两个字!
这本书中柴静写了发生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听说过,有些不知道。
通过《看见》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还是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这本书里,看到了我生活范围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了解和理解着现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家庭。并让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不是他(她),就无权去猜测和臆想别人,更无权去批判和指责别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谢谢!
《看见》读后感500字6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看见》是柴静讲述当记者的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因为它记录了她十年内采访的点点滴滴。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孔乙己读后感500字
上一篇:《看见》读后感500字
下一篇:《孔乙己》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