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创业故事可从资金、年龄、学历、名声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创业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创业故事1
洪梓鑫是台湾彰化县人,毕业后一直在台湾一知名食品企业供职。1996年,他成为武汉分公司总经理。6年任期期满后,本打算回台湾养老,却在老乡的力邀下,64岁时走上创业之路。
今年67岁的洪梓鑫笑称,夫人到武汉来玩了一趟,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于是老两口就把家安在了武汉。在武汉待了差不多10年,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武汉成了我和老伴的第二故乡”。
迎难而上,挑战“800吨”
洪梓鑫年轻时,在台湾一家食品公司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前些年,公司生产的味精供不应求,可是受生产能力和成本的限制,产量一直没有很大的提升。
有一次,洪梓鑫的主管私下问他:“公司有意明年计划800吨的产量,你能不能想点办法?”
洪梓鑫心里清楚,公司的产能一直徘徊在500吨左右,主要原因还是生产中的“倒罐”太严重(味精产品需经发酵,如果产品发酵过程中出现变质,就必须倒掉,叫“倒罐”)。只要控制住倒罐的比率,产量应该有提升的可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接受了这个挑战。
第二天,洪梓鑫在生产部门会议上宣布:“从今天开始,安排专人负责罐子温度的记录,随时向部门报告,所有人的收益与生产挂钩。”
平时,洪梓鑫除了听取各负责人的报告外,还会突击检查生产车间,一旦发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会适当扣发责任人的奖金。这样一来,所有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倒罐的情形少有发生。
当年,洪梓鑫完成了800吨的指标,他也被顺利地提升为生产部门经理。
狠抓管理,一年扭亏为盈
1995年,因公司收购了武汉一味精厂,洪梓鑫被派往武汉工作。1996年底,他正式接任武汉分公司总经理一职。当时,分公司年亏损近千万元,能否扭亏为盈,他心里没底。
每次在工厂转,细心的洪梓鑫都会“留意”到一些问题:人下班了水龙头却没关、不必要的加班把员工都耗在这里,水电能源也都浪费了……观察一段时间后,他“心里有数”了。工厂的底子不错,产品的市场也不存在问题,只是企业管理需要大力改善。于是,他在公司实行奖金制度和能源节约政策。
一次,洪梓鑫偶然查看公司当月的日常开支,其中光通讯费用一项,就高达二三十万元!这让他非常惊讶。根据在台湾公司的经验,公司日常的事务性联络10万元以内完全够用。于是,他在企业内部实行话费封顶的制度,后来公司一个月的电话费降到六七万元。
奖金制度,则大大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公司过去的政策是成率达到一定程度,奖金就封顶了;洪梓鑫大胆地推行奖金制度,只要收率可以继续提高,则按比例发放奖金。公司一员工称,有时效益好,奖金几乎是工资的两倍多。
一年之后,厂里扭亏为盈,当年盈利200万左右。
抓住机遇,64岁开起牛排馆
“机遇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尝试和享受。”从企业退休后,洪梓鑫在家休息了三四个月,每天打打球、写写字,倒也惬意。可是,一下子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人还是觉得“闲得慌”,很想找点事情来做做。
2002年,在一次台商联谊会上,64岁的洪梓鑫遇到了郑聪评。
郑聪评在武汉经营多家烘焙食品连锁店,他本想涉足餐饮行业,无奈分身乏术,缺乏得力的合作伙伴。当他得知洪梓鑫正退休在家时,便力邀其加入餐饮经营。
郑聪评认为,洪梓鑫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之前也在食品企业做过,管理牛排馆应该不成问题。
洪梓鑫心动了,这么多年在企业里一直是“打工”,现在有机会自己创业,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况且对方是一家连锁企业,有成熟的企业管理体系和经营经验,风险不算很大,当然值得一试。
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本打算“告老还乡”的洪梓鑫做起了自己的“生意”。
绝不降价,化解“非典”危机
当年9月份,洪梓鑫的第一家牛排馆在台北路上开业了。
开业之初,洪梓鑫和员工一起到长沙的一家牛排馆学习,“自己都不了解怎么做牛排,怎么管理好牛排馆呢?”
经营了大半年,牛排馆的生意不错。可第二年碰上了“非典”,很多市民不敢出去吃饭,牛排馆的生意一落千丈。
同一条街上的餐饮店也都情况差不多。有的老板为了招揽顾客,不惜狠降菜价。
洪梓鑫却认为,降价并不是招揽顾客的最好方法。他与几位合作者意见一致:要做正宗的牛排,产品绝不搞降价。“只要消除顾客对环境卫生的顾虑,就可以留住他们”。
那段时间里,洪梓鑫要求店内的员工做好卫生的把关。每位服务员戴口罩待客,顾客进店后可以用消毒水擦手,所有餐具当顾客的面现场消毒,店内还赠饮预防“非典”的药剂。
慢慢地,顾客对牛排馆的服务产生信任感,生意开始缓慢回升。“非典”一过,店内的客流量便开始大增,比之前增加了一倍。
创业故事2
潘江涛———温州大学管理系三年级学生
财富经历:2003年4月,潘江涛从校学生会辞职,向同学借了200元,创办起“方圆工作室”,主要业务就是帮人联系家教、贴横幅等。5个月后,潘江涛借资注册公司,发行一种集会员服务与购物折扣于一体的学子卡。三个月下来,公司竟然有了300多个加盟商。
财富评估:不详。不过潘的目标是“在每名温州大学生身上赚10元钱”,“5年赚到1个亿”。
王瑞彰:做海鲜供应商
王瑞彰———海南大学学生
财富经历:读大三时开始做海鲜生意,投入7000元钱,结果赔了2000元———为了建立自己的诚信形象,他常常拎着几斤蟹,打的送到各酒店,所赔的钱都在路费上。但也因为诚信,他获得了酒店老板的信任,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去年大学毕业后,王瑞彰全身心投入商海,成为海南省多家酒楼的海鲜供应商。
财富评估:不详。不过王计划3年内在全国各地建起一条巩固的海鲜销售网络,5年内建起养殖场兼科研基地,引进新品种,包括野生品种。
李华:投资科技开发
李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1级研究生;武汉珈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财富经历:参加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无线网络搜索报警定位系统”夺得金奖,2004春节后,和几位同学注册成立珈华科技正式成立,主营安防系统开发、设计、施工。公司的投资来自李华的奖学金、专利转让费用和家庭的支持。
财富评估:目前,珈华科技的产值已超过100万元。
陈磊华:丁磊的合作伙伴
陈磊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曾是丁磊的合作伙伴
财富经历:大二时与丁磊相识于网易BBS,为丁赏识,进入网易公司,1999年4月,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陈磊华离开了网易,在广州创建了自己的盈科公司,为163.net和263.net重新编写了免费邮件系统。网易也成为了新系统的用户,它的免费邮件系统现在也是他开发的。
财富评估:早在1998年,丁磊与陈磊华,靠开发免费电子邮件系统赚了500万。
创业故事3
小时候,家里生炉子烧炕,妈妈总会在炉子上给我烤一个地瓜。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口热乎的烤地瓜。简直暖甜到心坎里,今年60岁的莱西大叔,源于对“地瓜”的痴迷卖起了烤地瓜。竟然可以把地瓜烤得如此极致,就是记者小时候最爱的味道,寻找童年的味道。
今年60岁的李成好大叔,是莱西市南墅镇青山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种过地也进建筑工地打过工。困难年代,一家人就靠地瓜生存,兄弟姊妹6人争抢一根小地瓜的场景,成为他记忆力里抹不去的痛。如今随着消费者对地瓜抗癌、排毒、美容等功效的认可,吃地瓜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的时尚。对地瓜“情有独钟”的李成好天天琢磨:家乡大青山的沙质土地,长出来的地瓜既好吃又好看,烤地瓜肯定能赚钱!这位“地瓜迷”对地瓜的琢磨可谓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历经“三年”培育新品
为了找到最好吃的品种,他通过亲戚联系多次到济南和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部门请教,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在过去老红壤地瓜中选育出了甜度大最适合烤制的新品种。这个品种.种出的地瓜是橘色的,口感细腻,甜而不干,吃起来不噎人,而且对便秘很有好处。地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铜、磷等多种元素。它还有降低血压、血脂等功效。据测定,每100克红薯含脂肪仅为0.2克,是大米的1/4。因此红薯是低热量、低脂肪食品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红薯还含有均衡的营养成分。同时,由于红薯所含的纤维结构在肠道内无法被吸收,有阻挠糖类变为脂肪的特殊功能。故而,营养学家称红薯为营养最平衡的保健食品,也是最为理想而又花费不大的减肥食物。
微电脑智能控温烤箱加工
2017年试种了6亩,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礼盒装生地瓜有人给出5元一斤的高价。为了烤出与众不同的地瓜,去年他花5000多元到北京购买了一台电烤箱,相比传统的炭烤,这种机器全自动微电脑智能控温,受热均匀,一次烤透,不仅干净卫生,而且软、甜、油、香,令人叫绝。避免了传统炭烤地瓜的几个弊端:煤炭烘烤产生毒素、油桶变地瓜烧烤炉、黑斑红薯异味。
山区沙土地种植
从种地瓜、收地瓜、挑地瓜、烤地瓜……每一道工序李成好都是亲力亲为。独一无二的优良品种,山区沙土的有机栽植,因为沙土的土壤疏松,通风性好,最利于红薯的形成和膨大。沙土地养分含量低,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所以李成好可以通过科学的调节,以提高土地的肥力,以达到最好的产量。加以风味独具的电烤工艺,“吕大薯”烤地瓜终于成为“莱西一绝”。
创业故事4
王金翠是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胡家村养殖水貂专业户。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中,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通过学科技、用科技,在庭院水貂养殖生产中获得成功,并带动了周边妇女姐妹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经过30年的艰辛创业,王金翠的水貂养殖示范基地已形成规模,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水貂、狐狸、蠔子等,年饲养量达8000余只,在特色养殖产业中大获成功,年利润达百余万元,成为旅顺口区养殖水貂的女状元。
钱也不宽裕,就从几只,几十只开始养起,报着试试看的心里,尝试一下是否有养殖水貂这个财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养殖水貂小有成绩,市场销路和销价都比较满意,也带动了周遍的不少姐妹。正当她们信心百倍大干一场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至2000年间水貂皮销售出现滑坡,给水貂饲养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损失,大量的水貂皮疏理好后卖不出去,外贸市场不收貂皮,可以说一夜之间水貂皮市场消失得无影无踪。面临这种形势,当时大部分养殖户经不起折腾,干脆砍掉不干了。是“砍”还是“留”?心理非常矛盾。坚持下去貂皮没有销路,眼前已经赔了不少钱。砍掉将前功尽弃,损失就更大。她整天茶饭不思,与丈夫反复分析貂皮市场、分析貂皮行业的发展趋势。她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貂皮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市场萧条只是暂时的。另外,她是大户,如果她不干了,周遍的姐妹也都会不干,那么,她辛辛苦苦打造的水貂养殖业将就此成为历史。经过分析,她决定保留下来。决心好下,但克服困难是需要时间、金钱、心力付出的,那时可真是度日如年啊,这里艰辛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度过了难关。2001年市场行情开始有点好转,后来一年比一年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种貂和貂皮由原来的20、30元一只或一张,发展到现在的三、四百元。她家也不断发展扩大水貂养殖规模。
“我一定要在水貂养殖业上做出点名堂来”,这是她的愿望和理想。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她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她对现有的技术和经验并不满足,还在边学边干,边干边总结经验。为了掌握更好更多的技术,她订购了《水貂养殖与管理》、《农家妇女百事通》等书刊资料,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掌握了很多科学技术和技能。她还积极参加街道、村级举办的水貂养殖技术管理培训班,与丈夫一同外出到山东、庄河、金州等地考察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丰富的养殖知识和管理经验,也增强了她干好这一行的信心,她要把水貂养殖业做强、做大,为更多的妇女姐妹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业务往来做服务、做奉献。二十多年的打拼,也使我明白一个理儿,女同志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样可以做大事,做成事的。失败了不要紧,跌倒了也不要紧,爬起来继续干。
她认为利用自家房前屋后发展水貂养殖,是农村妇女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因为庭院养殖既不耽误种地,也不耽误照顾老小,见效还快。我经常把想法和建议同村党支部、村委会、妇联等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她也经常向低收入的姐妹们宣传,鼓励低收入姐妹们通过水貂养殖增加收入。选配貂种、配置饲料、技术管理、运输冷藏、销售等我全方位服务,甚至没有资金我也帮助解决。水貂养殖是一门技术活,她和丈夫摸索了一套独特的经验,她把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姐妹们,她家的电话也成了村里的水貂养殖咨询热线。她也经常东家串串西家看看,谁家遇到什么困难,她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村里妇女王丽华在她的动员和帮助下,头一年抓了四十只水貂回家饲养,当年就获得收益。两年间,发展种貂一百多只,小貂四百多只,年收入近两万元。村里妇女庄淼,是十年前从外地搬到本村的,夫妻俩年轻,没有致富门路,于是王金翠主动找到他们,建议她们搞水貂养殖,并表示尽全力帮助她们,她当时就抓了几十只种貂回家饲养。经过努力,她当年就收入一万多元。至今,饲养水貂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致富项目。现在已发展种貂一百多只,小貂六百多只,年收入三万多元,还不耽误出门干其它活。由于她及时地为姐妹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特别是经常为她们培训或带领她们参加各级科技培训,姐妹们非常信任我,她也由一个养殖户变成了一个龙头户,周遍三百多户妇女姐妹,在我的影响和帮助下,都干起了水貂养殖,少则百余只、多则几百只,年增收2-3万元。我们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水貂养殖专业村。
2004年,中央电视七台《致富经》栏目,报道了她养殖水貂致富经验后,全国各地来信、来函四十多封,来电不计其数。周边街道、村的姐妹们也纷纷到她的饲养厂参观考察,她都亳不保留的向她们传授相关的养貂技术,使大家共同致富。
去年,胡家村养殖水貂的姐妹们年收入达4万余元,成为双岛湾街道养殖业发展的一面旗帜。2011年12月29日“大连市旅顺口区养貂协会”在王金翠的养殖基地落户,它的落户标志着旅顺口区养殖户有了自己的养殖示范协会,她利用“协会”落户“基地”的优势,亲自为全村312个养殖户办理了养貂饲养证,规范了貂皮在市场上的流通秩序,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她先后被区妇联评为旅顺口区“双学双比”女能手、“五好家庭”、“增收致富带头人”、“庭院科技示范户”,被市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她的养殖基地被市妇联评为“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创业故事5
中国从来不缺乏精明能干的企业家,有这么一个女性,她10多岁就离家一人在外打拼,19岁赔光所有,本该安心过日子,找个好男人嫁了,可她却坚决不放弃!
不相信命运会让自己一直失败,靠一张床垫,赚取第一桶金,一鼓作气连续弄出200多家仓储式商场,在商圈崭露头角。
功成名就时,她投身公益,低调做人,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女企业家,她是翟美卿,香江集团的创始人!
一
翟美卿,1964年,出生在广州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小时候常常吃不饱,穿不暖,10多岁时,她的体重都没有30斤!还常常被邻家少年嘲笑,她是个“怪胎”!
女儿经常被欺负,当父亲的自然心里不好受,他决定想尽办法去珠江边打鱼,为女儿补充营养。彼时,珠江边还没有被开发,鲢鱼、青鱼比较多,只要父亲打鱼归来,翟美卿都非常开心。
她是个孝顺的孩子,每次都不会吃完,一定要留给家长,时间久了,她觉得父亲很辛苦,就想到有好一点的品种可以拿到市场去卖,多赚些钱补贴家用。
由于父亲打的鱼很好,价格也便宜,才1块多一斤,只要一去集市,她家的鱼都会被买光。10岁的她在那时候就展现出同龄人没有的赚钱头脑。
可在家摆地摊卖鱼,终究不是个事,母亲不愿意翟美卿过这样的日子。1985年的一天,母亲含辛茹苦的为她攒了2000元,对她说,“如果你想做点别的生意,我们都会支持你。”
那天,接到钱的翟美卿思考许久,决定试一试。最初,她的想法是租个摊位卖衣服,特别是当看到有摊位一个月能赚300多元时,觉得这是个机会。
但是,想做买卖赚钱,和做买卖能赚到钱,是两回事,过于理想化的她仅维持了4个月,不仅钱没赚到,手中的2000元还都赔掉了。
翟美卿一度心灰意冷,她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交代,那可是他们含辛茹苦积攒的血汗钱。一次偶然机会,遇到了一个小老板,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个小老板说,倒卖家居很赚钱,但缺个供货渠道。翟美卿眼前一亮,她觉得,这或许是个翻身的机会,于是她跟老板承诺,帮他找产品,拓渠道。
此后,她跑到广州、顺德等地的家具市场,量大小,选木料,仅用15天时间就把当时定价30万元的货物搞定,还给那个小老板省了很多钱,对方一高兴,拿出3万元返给翟美卿。
二
3万元!她没想到自己真能拿到这么多钱,既然倒货这么赚钱,干脆自己干!
她当时判断,广东家具在北京大有销路,于是决定做这条线,一做就是4年,在顺德组织货源,装车、押运、批销,再卖到北京,所有流程,她都是一个人包办到底。
为了扩大品类,她还在北京推销起床垫,拿着图板,背着样品,一家家去商场推销,那时,她却只有23岁,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却干着大老爷们也见得愿意干的活。
大商场负责人一看来推销的是个姑娘,有点看人低,自然对她手中的产品也不重视,翟美卿却不肯放弃,她一个个的跑,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国华商场里的一个采购经理很欣赏她,决定给个机会,试试产品销量。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春晚费翔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燃气两地热情,床垫竟然也沾了光,全部脱销。
那位经理一看如此热卖,连夜找到翟美卿,要求抓紧备货,有多少就要多少,必须快点、快点、快点,还暗示她,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
翟美卿心知,自己的春天来了,她连夜通知工厂加班,不到3天就搞定了60吨床垫,疯狂抓取了30万元!赚差价能赚这么多,如果是完全自己生产呢?
她从30万元中拿出了20万元用于工厂投资,在北京办起了一家棠涌家具厂,以制作床垫为主。有了国华商场的销量纪录,翟美卿几乎没费什么力就陆续搞定了20多家批发商和100多家零售商,很快,她就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
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那个年代,没有背景,却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取100万元,实属难得。床垫卖的很好,可翟美卿没有选择继续增量,而是开始扩展其它品类。
她找到20多位老木匠,在檀木、红木、梨花木上制造木质家具,在通过强大销售网络卖出去,工厂门口每天都有30多辆货车拉货,每月销量超60万元,20多岁的翟美卿一下就从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姑娘,变成人人尊敬的贵妇,要房有房,要车有车。
有时候她觉得这些仿佛都像是梦境一般,每天起来,耳边就会想起,数钞票的声音,她开始过起了,属于贵妇的舒服生活。所以,有时候人生过得太舒服不一定是好事,很快麻烦就来了。
1989年的一天,一伙歹徒撬开了她工厂的财务室,结果被翟美卿撞见,歹徒见状不妙连扎数刀,卷款而逃,翟美卿因身受重伤被送去医院抢救,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自从她住院2个多月,工厂缺乏管理开始陷入混乱,分崩离析,工人接连罢工,晴天霹雳,在医院养病的翟美卿伤心欲绝,出院后,她开始思考,觉得北方可以不适合自己做生意。
她把厂子关了,回到南方发展。
三
经历过生死的翟美卿看的更加透彻了,她放下老板的尊严,在龙岗区布龙路一蹲就是2个月,只为观察深圳家具行业的市场环境。
她发现,深圳不像北京,多以小店为主,但净利润却很高,卖价是进价的3倍有余!
但脚跟未稳的她,该怎么切入呢?
翟美卿想到了一个创新思路,与其正面迎敌,不如反行之,薄利多销,以量取胜!
她首选位置在宝安街,找到一块2000平米的空地,建起大仓库,搞起大卖场,金海马家具大商场就此横空出世,这在当时还掀起轩然大波。
很多同行都觉得她疯了,这么干,怎么能把钱赚回来?此人脑子有病?为了更吸引客户,翟美卿拿着喇叭走到卖场中央,所有家具直接降价20%!
没想到消费者居然真的像疯了一样的抢货,金海马家具大商场,首月营收就突破500万元!
翟美卿眼光卓越,趁势成立香江集团,金海马一度成为当地畅销的知名品牌!为了继续扩大销售额,她开起分店,蒂凡尼、芝华仕等80多个国际大牌纷纷抢住。
翟美卿声名大噪,风光无限。新店陆续开业,香江集团打败了近10家竞品,旗下家具业务盈利超过1000万元。一个了不起的女企业家,就此诞生。
她还发明了,“仓储式连锁式经营”模式,进货以批发为主,销售以零售为主!
很快就从1000万元做到2个亿,仅用两年时间,她一举占据深圳90%的家具市场份额!
到1999年时,香江集团年营收已超15亿元!翟美卿更被称为,“中国家具连锁第一人”。2000年后的无数年间,翟美卿进军房地产,香江集团总营收突破1000亿元!而集团各项业务的鼎盛时期营收更是达到过390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家居产品经销商之一。
高处不胜寒的翟美卿,功成名就之后,人也越发低调,淡出波云诡谲的商圈,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拿出4个亿支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还设立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号召更多人投入慈善。她常说,“做人不能忘本,要常怀感恩之心。”
创业故事2020最新相关文章:
★ 名人创业故事
★ 创业励志故事五篇
★ 创业小故事
★ 民间传说故事2020精选合集
★ 36岁创业故事-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
★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2020整合汇编
★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 名人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者事迹
★ 创业故事,6个成功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2020精选
上一篇:创业故事2020最新
下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20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