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司其职,相互依存的生态平衡,是敏感而脆弱的和谐,极易破碎。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内没有第二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为我们提供衣食和日常所需,一切来自地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相关知识普及,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地球
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即在一定限度内,其本身都具有反馈机能,使它能够自动调节,逐渐修复与调整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的损伤,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其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它又是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一般不会超过4~5个。
4.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特性。
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是地球上综合生产力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说,生物群落如相互联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在海洋中最普通的例子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吞海瘙sào,瘙食海藻,海藻从海水中或海底中吸收阳光及无机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维持着这个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四个成员:无生命的海洋环境(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就是海藻等植物;消费者:不管是大鱼、小鱼、虾还是海瘙,它们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质,而只能靠捕食为生;再就是分解者了,主要是微生物,它们是辛勤的“清道夫”,如果没有它们,海洋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会被动植物的排汇物或遗体填满了,在这个物质循环链中,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机器就不会运转,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克相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尤其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森林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已造成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据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个足球场面积的森林被毁掉,仅从1950年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就减少了一半。到如今,中国也从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的多林国家变成了覆盖率为17%左右的少林国家。长期以来,人类对森林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将森林单纯作为索取的对象,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不少江河泥沙俱下,造成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森林的作用,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 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就像地球的血管,维系着陆地生命的发展,由江河、溪沟、湖泊、水库、池塘、滩涂,同时也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来源,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
地球生命进化史
在长达46亿年的沧桑巨变里,地球不仅创造了江河湖海、山川沟壑、高原盆地,而且滋养和哺育了万千生灵。这一切,都是如何演化的呢?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法国科学家里夫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时间,地球上是一片死寂;等到了清早6点钟的时候,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晚上8点钟,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晚上11点半,恐龙出现,但只“露脸”了仅仅10分钟便匆匆离去;最后20分钟里,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地分化;11点50分,灵长类的祖先登台,最后两分钟的时间里,它们的大脑扩大了3倍,成为人类。
0:00-6:00:一片死寂 地球母亲正在为孕育生命而创造各种条件,那就是原始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化。在重力的作用下,一些较重的物质开始慢慢向地心下沉,比如铁、镍等,形成地核;另外一些较轻的物质逐渐上浮,就组成了地幔;地幔的表层慢慢散热冷却,变成了坚硬的外壳,也就是原始地壳。相对于岩石而言,大气和水是比重最轻的,它们也是来源于地球内部,在“重者下沉,轻者上浮”的总体趋势下,大气和水移动到了地球的最外层。大气中的水遇冷凝结,降落到地表,在低洼地带汇聚,于是形成了海洋,这里才是原始生命的诞生地。
清早6点钟(38亿年前):藻类出现 原始生命的形态-——单细胞生命。这种最低等的原始生命不需要氧气即可生存,但它们不能制造食物,必须依靠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来获得养料。
晚上8点钟(6亿年前):软体动物活动 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我国云南昆明附近澄江地区的生物大爆发演化成功,出现了大量的腔肠动物(水母)、节肢动物(三叶虫)和环节动物(蠕虫)和其他一些门类,因此又称寒武纪大爆发。到寒武纪晚期,海洋中出现了一类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鹦鹉螺类,其身体被一层硬壳包裹着,头从壳体宽大的一端伸出,靠触手在海底爬行觅食,到了奥陶纪时代,极为兴盛,分布十分广泛。在大约4亿年前的时候,一些藻类开始适应陆地的生活,逐渐演化成为原始陆生植物,实现了从“水生”到“陆生”的重大飞跃。此时,海洋中开始繁盛最古老的的脊椎动物——鱼类,它们统治着几乎整个泥盆纪时代,故而被称为“鱼类时代”。到了3.7亿年前,有一种能生活在沙漠环境水域中的古老鳍鱼类在经常遭受周期性枯水的压力下,逐渐演变为两栖类动物。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最严重的生态灾难,约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75%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这逼迫大量的两栖类动物蕨类植物被更高级的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所取代。
晚上11点半(1亿年前):恐龙出现 恐龙,身躯庞大,体态各异,是地球历史上最庞大的生物之一,曾统治整个地球,它们不仅横行于大陆,而且占领了天空和水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现在的研究结果发现,最早的恐龙生活在2.3亿年前。在距今6500万年的时候,就匆匆退场了。它们统治地球大约1.6亿年的时间。这一时代,是裸子植物时代和爬行动物时代。
最后20分钟(6500万年前至今):哺乳动物繁盛 恐龙灭绝之后,为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种食草和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哺乳动物多样性通过两个重要阶段逐渐形成,在大约9300万年前经历了首次多样化大爆发,第二次多样化发生在大约3500万年前,此时距恐龙的衰落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最后两分钟:人类登场 依据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人类登场的时间还不足1分钟,也就是距今只有250万年的时间。以180万年前的印尼爪哇直立人化石、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直立人化石等为代表的典型证据,充分证明了由猿到人的科学事实。人类的出现,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隆重的一次伟大事件,标志着生物圈中最高级的智能圈开始形成。
相关文章:
1.关于2020世界地球日的活动总结5篇精选
2.关于2020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总结
3.最新2020世界地球日活动心得及收获精选5篇
4.2020关于世界地球日最新学生演讲稿精选5篇
5.关于2020开展世界地球日教育活动个人总结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