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2019心灵鸡汤人生正能量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我要跑向终点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 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被笼罩在夜 色中。
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 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制作完毕,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自己该回宾馆休息了。他刚要离开体育场,突然看到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一瘸一拐地跑着,气喘吁吁,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圈,抵达终点后,一下子瘫倒在地
格林斯 潘猜想,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千米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我要跑向终点,尽管已经落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尽管已经不再有观众为我加油,但我的身后有祖国的凝望”
风骨凛然、傲气铿锵,格林斯 潘泪眼盈盈。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励志故事2:最伟大的人物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2002年10月,温斯 顿·丘吉尔被英国人民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在他身后的英国伟人,依次为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等。
丘吉尔成为英国人民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丘吉尔在小时候,却是公认的坏孩子。
七岁那年,温斯 顿·丘吉尔被父母送到一所名为圣乔治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读书。主持校政的是教会的一名牧师,教育方式是典型的英国式的刻板和严厉,无情的体罚则犹如狱卒打骂犯人。
丘吉尔性格倔犟,在挨打时拼命哭叫、踢打,有一次甚至把校长的草帽踩得粉碎。
学期结束时,他带着一张成绩单和满身的疤痕回到家里。学校给他的评语是“淘气”和“贪吃”。鉴于他的健康受到损害,根据家庭医生的建议,父母将丘吉尔转学到了布雷顿的另一所学校。
十二岁时,父亲又将他送进哈罗公学,这是培养英国绅士的摇篮。因为入学考试失败,他被编在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中的最末一个组。他的学业成绩也一直是班上倒数前几名。
这孩子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低能、怪僻、无法无天,幸亏他还 有一个知音,即他的外祖父。这位经历过大世面的美国百万富翁说:“让他去吧!男孩子只要有显示才能的机会,自然会变好的。”
丘吉尔牢牢记住了外祖父的这句话,心底暗暗寻找能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丘吉尔只有在外祖父那里才能找到自信。
少年丘吉尔的确显示出了某些才能。他酷爱历史,这门学科的成绩也非常突出,他还 能大段地背诵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台词。但这些才能并没有给他显示的机会。他还 热衷于体育和军事训练,愿意接受操练和射击训练,参加对抗性的演习和战术拉练。他练出了很棒的骑术和游泳技能。而他最成功的是击剑,在一次比赛中,他凭自己的实力赢得了银质奖章。
渐渐长大的丘吉尔产生了一个新的梦想——他想成为一名军官。但这条路他走得并不顺利,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哈罗公学的校长推荐丘吉尔到詹姆斯 上尉那里去补习功课。詹姆斯 上尉开办了一所补习班,给那些想投考桑赫斯 特军校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补习。这种“快餐”式的补习还 是卓有成效的,丘吉尔应付考试的能力大为提高,最终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桑赫斯 特皇家军事学校。
几十年后,丘吉尔已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作家。他做过记者,做过海军大臣,做过英国首相,还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有一次,丘吉尔在一个星期日邀请了一些年轻人,安排了一次小型午餐会。他对大家说:“我外祖父教育我,男孩子必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我的名字而不是财产,我必须寻找机会。我的特殊才能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争取来的。我工作,我读书,我写作,我画画,我记不得有哪一天是闲散的。直到今天,我也不肯白白地放过一天”
励志故事3:相信这颗超群脱俗的黑痣
有一个叫圣安·玛莉娅的女孩,出生于英国南部一个小镇。两岁时,她的左脸上长出了一颗十分难看的黑痣。从此,人们歧视的眼光时时向她射来,令她痛苦不堪。幸好,她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只有沉迷于书海,才能丢掉萦绕于四周的冷漠眼光和孤独感。
有一天,牛津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外出散步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正陶醉于书海中的女孩。她那如痴如醉的神情,让教授深感惊奇。他情不自禁地对随行的人和聚拢在四周的人们说道:“哎呀,简直不可思议,这位小女孩双目炯炯有神,智慧一定非凡过人,将来定是这个小镇上最有出息的人。看她脸上的那颗黑痣,那就是她日后卓然不凡、超群脱俗的标志。”
牛津教授的这句话传开后,小女孩的命运果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的父母从此格外疼爱起她来,而先前那些歧视和冷漠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的眼光,甚至还 有富人主动提出给她资助,为她提供当时最好的求学条件。
教授的话,也让小女孩像换了一个人一般,变得更加勤奋和自信起来。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她不断赢得令人羡慕的成绩。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那位牛津教授的预言。
长大后,圣安·玛莉娅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日后她又成为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爱丁堡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并成为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同时还 担任了伦敦市长助理一职。
励志故事4:缺点也能如花绽放
德国的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具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但是瓦拉赫在中学里只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栏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无奈,父母只好尊重老师的意见,让瓦拉赫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居然倒数第一,而学校给出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瓦拉赫成才已无望。但有一位化学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非常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并建议他主攻化学。
这位化学老师对瓦拉赫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在文艺方面的缺点正是在化学研究中的优点,我相信你在化学方面是一个可造之才。”
于是,瓦拉赫听从了这位化学老师的建议,改为向化学方面发 展 。
这一次,瓦拉赫的缺点正好用在了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舞台,智慧的火花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不久,文学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竟然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在同专业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瓦拉赫孜孜不倦地在化学领域学习研究,后来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励志故事5: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家庭条件如此优越,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想当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心理医生”。
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但是,她并没有为达到这个理想做些什么,而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因为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人,相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并没有静静地等待机会出现。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 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一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不过,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坐等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主持人。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雪都没有关系,她只是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了北达科他州。她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晋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她们的差异就在于,西尔维亚在十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然而,机会不会眷恋没有准备的人。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首先,她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受到了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励志故事6:点亮心中的蜡烛
在二战期间的一个多云黯淡的午后,英国作家西雪尔·罗伯斯 来到郊外一个墓地,祭奠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
罗伯斯 祭奠完后,转身准备离去时,意外地看到墓碑旁有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蜡烛失去光辉!”
这炭火般的语言,立刻温暖了罗伯斯 灰暗的心情,令他既激动又兴奋。罗伯斯 迅速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和记事本,记下了这句话。
罗伯斯 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名言”。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他匆匆赶回公寓,开始翻阅书籍。可是,找了很久,也未找到这句“名言”的来源。
几天后,罗伯斯 又回到墓地,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下的是一位年仅十岁的孩子。就在前一段时间,德军空袭伦敦时,孩子不幸被炸死。孩子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个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罗伯斯 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几天后,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这个故事也从此流传开来,故事的内容如希望的种子,鼓舞着当时许多人们为获得胜利而执著地向前。
战争结束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还 在读大学的布鲁克读到了墓碑上的那句话,并读出了那句话的隽永与深刻。于是,布鲁克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亲友们闻知,大为不解,纷纷劝阻,并指出后果的严重性:
“到那里,万一你觉得天气炎热受不了,怎么办?”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异口同声的劝说,布鲁克很坚定地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布鲁克满怀着自己的人生希望去了非洲。在那里,经过布鲁克和同伴们的不懈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用一根根充满爱的“蜡烛”,终于点亮了一片天空。他们因此被联合国授予了“扶贫大使”的称号。
相关文章:
1.心灵鸡汤励志小故事6则
2.心灵鸡汤小故事大道理6则
3.心灵鸡汤感人励志小故事
4.心灵鸡汤励志短文
5.心灵鸡汤经典语录励志100句
6.心灵鸡汤职场小故事8篇
7.心灵鸡汤小故事
8.心灵鸡汤正能量小故事
2019现代励志故事精选6则
下一篇:2019青年晨读励志故事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