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中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他们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1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渺小,就如同天空中的一粒粒浮尘。
从出生到死亡,我来过,我走了,悄无声息,就如同我不曾来过,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可是,总有些人轻轻悄悄地来了,又走了,却又像是从未走远。
事实上,感动中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而不同的是他们生命所承载的重量。
放眼浩渺天地间这芸芸众生,我们总感叹自己太过于微不足道,但可曾知道,当生命有了重量,它就不再轻如尘埃?
12岁的小女孩何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多地争取时间在这人世间哪怕多留一分钟,而是首先考虑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来给自己这稚嫩的生命画上一个无悔的句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毁,但关键的问题是,有太多的人为了活下来而不得不损毁自己的身体,而还有那么多已经逝去的生命要带着完好的身体一并离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一切皆化为乌有,身体对她来说已经毫无用处,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在别人的身上让它们的作用得以延续呢?在此之前,何玥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命也和我们一样轻微,但她生命的重量体现在在生命的最后她所作出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在别人的身上,仿佛她不曾离开!那么,我们自己呢?当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也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它们的人,让它们融入别人的身体,让另一个生命更加健全呢?
周月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让我们一直深受折服的身残志坚、为梦执着的形象了,她平凡甚至残缺的生命在二十年由艾起背着翻山越岭中已经走向了崇高与伟大!身体的缺陷,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两个人的爱情,只有相濡以沫,而没有波澜壮阔,却以彼此为支撑相互携手走过了二十年,为彼此增加着生命的分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周月华并不完美的生命划过的那完美的弧线以及它沉沉的分量。什么是爱情?看看艾起我们是否有些羞愧?什么是生命的重量?凝视周月华,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命是一段过程,而生命的重量就在于这段过程我们怎样走过。个体的生命本身可以很脆弱,可以很渺小,可以很轻微,但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它所依附的形体可以决定它的重量。轻与重,大与小,崇高与卑微,往往只在于一念之间,我们生命的重量将由我们自己去填充。只希望,到了不得不对这人世间的一切撒手的时候,我们能灿然地回望,会心地一笑,我来过,我走了,我无悔!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2
一年一度,观看感动中国。开学前夕,接受精神洗礼。
人活着,要像钱伟长那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钱伟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科学家报效祖国的典范。作为小学教师,虽然谈不上纯粹意义上的研究学问,但是我们双手托起的是祖国的希望。教书育人,培养栋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人活着,要像郭明义、刘丽那样,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自己是一介平民,却关爱着更为弱势的贫民。超越了世俗的金钱观,回归了做人的本真。以己度人,举己全力,帮困扶贫。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境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当我们为一点个人的利益而斤斤计较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两位本同我们一样,甚至收入还不如我们的草根平民。不要忘记,人生的意义不在索取,而在奉献。
人活着,要像王茂华、才哇、王伟那样,舍小家顾大家。在困难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先人后己,出生入死,舍死忘生,尽显英雄本色。中国,从来不缺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这些铮铮铁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铸就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华夏精神。
人活着,要像孙东林兄弟那样,讲一个“诚”字。一诺千金,人无信而不立,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呼唤诚信、坚守诚信、以生命捍卫诚信,当看孙氏兄弟。
人活着,要像草原医生王万青那样,义无反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人往高处走,不应成为选择工作的准则,更不应成为获取名利的不正当追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理应穿越时空的隧道,响彻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
人活着,要像军人何祥美那样,立志岗位成才。纵然司马迁感叹李广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和平年代依然需要神兵强将。爱岗敬业,岗位成才,在当下社会更具广泛意义的职业价值。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极至,努力成为各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当是每一个人毕生的事业追求。
人活着,还要像孙炎明那样,坦然面对有限的人生。也许经常跟死神打交道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名言;“今天不知道明天怎样”,是身患绝症的孙炎明的口头禅。笑对生活,爱洒有罪之人,以情动人,金石为开,拯救灵魂,赢得尊重。仁者爱人,人恒爱之,短暂的生命演绎精彩的意义,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向感动中国的草根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3
晚霞染红了天空,我漫步在放学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谈着,我却无心交谈。刚刚看完《感动中国2012》年度颁奖典礼,我的心仍在震动着,久久不能平息。片中的十大人物,每一个都使我深有感触,有给一百三十多个孩子当母亲的高淑珍、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罗阳等。
何玥,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小学生,今日却让我的心铭记着她的名字。尽管她已经不在,但她的故事仍然感动着我。
患了脑瘤的何玥从父亲与医生的交谈中得知自己只剩三个月时间。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知道可以捐献器官时,便不顾一切的提出要捐献器官,然而却几番遭到了家人的拒绝。乡里人都说,人都已经死了,还要在身上动刀子,那该有多痛苦啊!可是何玥再三要求要捐献器官。要知道,何玥的大脑此时已经长满了瘤,那样子一定疼极了。尽管如此,何玥的里仍装着别人。何玥再也撑不住了,终于,她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何玥的父亲为了完成女儿最大的心愿,狠了狠心,为女儿填写了一张捐献器官的单子。何玥的肾脏成功的捐给两位患有尿毒症的西藏小伙和桂林小伙。何玥不在了吗?不,她的生命仍在延续,此刻的她一定笑得很灿烂。
正值花容时节,你却悄然离去,你似从天而来的小天使,为世界撇下光辉。想一想,何玥,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学生,尽管年纪小,可是她的心胸却比天空还要宽广。十大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事迹同样感人肺腑。
张丽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失去了双腿。
一天放学,校门口到处是人。有位小同学面目紧张,眼看一辆车就要撞到他了,这时,一位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那位小同学推到一旁,自己被压在了车下。
从此,老师落下了残疾,尽管她失去了双腿,却仍坚持教育学生。没错.故事中的老师就是张丽莉。她用双腿换取了一个生命,她是多么的伟大,受人敬仰啊!
十大人物,每个人物都是美丽的。不管他们是已经不在的,还是健在的,我都应该好好地向你们学习。在此,我以一名“少先队员”的身份,向你们鼓掌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4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
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已于2019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从2002到2018,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在这个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缺失的年代,有这样一部精神史诗洗涤心灵,实属大幸。
每每看到这个节目不知你们如何,反正我是止不住我的眼泪。我们经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你们我们他们的身边。它是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的一种传递。“勿以善小而不为"。感动中国,正是这种精神与力量的传递,他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未曾唤醒的春天。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的是,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坚信世间的美好,人的心灵不能被负面情绪所占据,这样你可能会永久的迷失,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向着美好出发,以每个人的闪光点照亮你身边的美好,哪怕很微弱,但汇聚一起便是万丈光芒,千言万语,也行只有一句话:感动就在你我他每个人的身边,感动中国的精神与魅力一直在传递和发扬,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新一代人点亮。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两个多小时,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5
存在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去描述,却可以带给别人力量,它是感动;观看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它使许多人眼含热泪、心如刀割,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履行应尽的职责,践行着中国梦。
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某某、用生命捍卫誓言的消防员——陈某某、立志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某某、创办“抗癌厨房”温暖无数人——万某某、熊庚香夫妇、战功赫赫的人民志愿军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某某、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某某、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某某、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国测一大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责任”二字散发的光芒,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身处什么岗位,我们都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指路明灯,为众多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新时代的我们也是更多人的指路明灯,我们无惧前方的艰难险阻、苦难挫折我们将以坚定的意志、团结的作风为更多的人去照亮前行的路。
“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应该保持“责任感”时刻“在线”,尽管你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要承担平凡工作带来的不平凡的责任,尽心尽力的去履行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找寻,而在于行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用我们的行动,去履行社会的责任,我们一定会牢记这些年度人物带给我们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书写无悔青春。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6
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但足以震撼人心,它的名字是“感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己为人,忠诚爱国,坚强执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昨晚我观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每年的这个时候,我的眼眶总是充盈着泪水,一次次的被他们震撼。
过去的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感动中国人物也格外令人感动。
汪勇,武汉抗疫的志愿者,是一个快递员。在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过程中,不断为医护人员解决困难,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汪勇说:“能帮助到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颁奖词中写道: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让你重装上阵。我认为,正是这一届又一届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那千千万万虽然没被颁奖,却拥有着同获奖者一样品格的人们,让我们可以活得更有安全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7
在众多感动中国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已故的中国人民空军志愿军战士王海。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队的大队长。“一开始美国空军看不起我们,他们一开始就说,你中国不会由空军,他们是肆无忌惮的。”王海深刻的说到。中国人均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要面对飞行时间到1000小时的美军,每个战士都想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技术,并且只要与敌人相遇在空中“拼刺刀”十分勇敢。
在一次战斗中他们需要用五架战机打60架美军战机,骁勇善战,灵活作战,整个队伍也是无一怕死,打了一波零换五。
在采访以往对王海的采访和现场对他女儿的采访中,都多次提到勇敢一次,生在那个战争年代,狭路相逢勇者胜,老战士们秉持着这样的精神打的美军落花流水,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最近火爆荧幕的电影《金刚川》何不表现了志愿军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冒着大火而扛木头的战士,有着打完防空弹用手枪打战斗机的战士,有着在四肢炸惨也最终取敌人性命的战士,不都是这无畏的精神体现?
现代生活,我们先烈们用他们的勇敢换来了这盛世。而我们也要有感觉前进不怕困难的勇敢,传承这人民志愿军的无畏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8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
在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爱心厨房。每到饭点总有许多病人家属在摊子前忙碌,为的是让在医院救治的亲人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想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些病人及家属一个短期的家,这样一做就做了18年。这18年里摊子从开始的免费,到5毛,再到现在的1块,夫妻俩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他们从没怨言,他们想只要病人在这里,它们坚持一天算一天。夫妇俩的事迹很令我感动,它们的奉献精神更令我感动。在与病魔抗争,在与亲人相守相伴的日子里,一定有份温暖和欢乐来自爱心厨房。医院里亲人间互相守护,院外爱心厨房完成了另一种守护。我想这就是爱心厨房的意义。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9
“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风暴之眼,我们要保卫我们的武汉,保卫武汉人民”——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身患绝症,步履蹒跚地坚持与时间赛跑,与新冠周旋,日日夜夜奔赴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顾不上同为医务人员不幸被感染的妻子……在疫情的“风暴之眼”中,他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他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了希望,以萤烛之光,点燃了信念的光芒。
面对绝症,有的人会崩溃,有的人会疯狂,有的人静静等待。然而难以想象,张定宇院士是以怎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笑对病魔,日复一日燃尽所有能量,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他曾说:“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他感恩:“当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
泱泱华夏,有这么多国士无双、鞠躬尽瘁的专家,兢兢业业的白衣战士,勇做逆行者,冲锋在前,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救死扶伤,驱散疫情的阴霾,为我们筑起一道道安全的城墙。疫情与灾难终会成为岁月的尘埃,总有一天,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10
大家是否认识一位扎根在边远山区的女教师张桂梅,她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在贫困地区的女孩子的读书梦想。她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还有什么传奇人物比62岁张桂梅更落魄吗?为了省钱,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来“吃点肉就会呕吐,就会难受”。她去筹款时,被人放狗咬过,脚上鲜血直流;街头募捐,别人怀疑她是骗子朝她脸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项荣誉证书: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了进入全县条件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回过头来,身处帝都的我们,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么做呢?我们拥有国家顶尖级别的教育条件,教育环境,教育背景,不像张桂梅老师面对那样恶劣的条件。在张桂梅老师身上,我们要传承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如同“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做好祖国花朵的领路人;未来社会的领路人;甚至是祖国未来的领路人。人们大多称老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唯有加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对得起这份赞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悟10篇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10篇
下一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