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观看《物业英雄》心得体会最新精选_物业英雄观后感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年,注定要在新中国建设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聚离党和政府兑现承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在眼前。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得体会篇一

搭乘“白茶明星快车”奔小康

贵州省正安县土坪镇人民政府 冉寒竹 黄静

盛夏时节,山风吹来,茶香扑鼻,笔者走进土坪镇石坪村,一片片白茶园映入眼前,一颗颗白茶苗顺道而行,绘制成了一副绿油油的产业画。

此时,一幅生动的劳作画卷正在贵州省正安县石坪村白茶基地徐徐展开,村民们在基地里纷纷撸起袖子,拿着镰刀,对白茶进行管护。

“我将土地流转给大户,每年可以收到土地流转费,平时在这里打工,一天也有个百八十块。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巴适惨了!”石坪村贫困户胡世科正忙着在白茶基地里割除杂草。在这里,他有了工作和稳定收入,对生活也有了新盼头。

一年前的石坪村,百姓还一直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长期与贫困相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孤寡老人。而今的石坪,通过种植白茶,产业兴了,村民“钱袋鼓了、笑容有了、心里暖了”。

关于白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白茶看正安,正安白茶看土坪,土坪白茶看明星”。

2008年,在经历了种植猕猴桃产业的失败后,明星居胜利组组长伍传均另辟蹊径,决定发展白茶产业,为了召集当地闲散劳动力,带动农户一起参与,伍传均主动与村委会一起挨家挨户作思想工作。通过初步的摸索与试运行,80亩“太平岭白茶园基地”建成了,如一轮红日在明星居脱贫攻坚的路上冉冉升起。

看到白茶发展前景良好,村支两委瞄准时机不放松,在稳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目前茶园面积已达3500亩,已投产面积1200亩,今年年初出售茶青产值达235万元,真正实现户均1亩茶、人均1万元的收入。

因硬件设施完善,有独立的茶叶加工厂及固定交易市场,故每逢清明节前后,交易市场人山人海,热闹至极。至此,“白茶明星”诞生了!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助力全县贫困村在 2020 年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土坪镇将8个村(居)搭建结对帮扶关系,其中非贫困村明星居帮扶县级深度贫困村石坪村。

听其令,行其言,干其事,明星居决定利用“白茶明星”影响力,帮助石坪村发展白茶产业,随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石坪村,发动群众参与,采取“大户+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白茶采摘、统一订单收购。坚持集中连片种植、核心基地带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已帮助石坪村完成白茶种植150亩,产业覆盖贫困户25户105人。

“自从搭上了‘白茶明星’这趟快车,我们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之路,通过鼓励种植白茶,目前农户已实现年收入平均增收4800元。”石坪村党支部书记骆隐兴满脸笑容地说。“有了收成,农户也不用担心销路。为了避免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我们通过大户负责销售、农户只管种植的方式,让双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司其职,各显其能。”

在石坪村种植白茶过程中,明星居并不会“撒手不管”,而是依托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邀请石坪村村民到水口寺进行观摩学习,通过技术指导,提升石坪村茶农的茶叶管护能力。

“不仅仅是石坪村群众,我镇其他村居听说了水口寺的群众种植茶叶能在家轻轻松松的挣了钱、修了房,更是坚定了种茶的决心。”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副镇长彭晓烨激动地向笔者解说。

在整体推进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中,土坪镇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聚焦难点、合力攻坚的原则。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以县级深度贫困村石坪村为重点,整合先进村优势资源结对帮扶,确保聚力合力攻坚,为全镇脱贫攻坚助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被帮扶村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多次组织贫困村群众到先进村观摩学习,带动了其他村产业发展,实现了精准结对、精准帮扶;三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先进村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制定了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不贪功冒进、不盲目帮扶、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实现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的目标。

当前,土坪镇正处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抓好先进村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土坪镇将拿出“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室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以及“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魄,扎实工作,努力拼搏,努力打造“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土坪,为正安县实现贫困县精彩出列筑牢根基!

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得体会篇二

让“汶川精神”在“小康”路上绽放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说是转眼间,其实也漫长。那一场山河破碎、悲痛欲绝的浩劫——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了,当年地震中出生的孩子,都已经快小学毕业;当年的那些勇敢的孩子,如今已奔赴祖国各条战线,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12年来,我们从未曾忘却那惨不忍睹的场面,那举国,乃至举世出动的救援。地震中凝聚起的那种空前的“中国精神”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长久不言而喻。今天,在这片充满坎坷与希望的土地上,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脱贫攻坚正在进行。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依然需要那不朽的“汶川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爱国”“奋斗”成了我们的热词。党史专家沙建孙在《难忘的启蒙》中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时,说老师们教导他: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把“爱祖国”放在了第一位。在汶川地震救援活动中,那一批批志愿者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那样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四川,并且全身心投入“战斗”。如今脱贫攻坚更需爱国情怀。把一片爱国之情演绎为脱贫攻坚的斗志,才会战无不胜。

是呀,将当年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怀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之中,让伟大的“汶川精神”延续为脱贫攻坚的源动力,夺取这场战斗的全面胜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大灾有大爱”,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也是最值得推崇的美德。正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温暖了汶川同胞饱受创伤的身体和心灵,构建起一条条“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得不堪一击。

在脱贫攻坚中,这份对百姓的爱心尤为重要。关心群众,让爱心流淌,攻坚就会事半功倍,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速度就更快。古人倡导“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凸显。君不见,在救援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精神武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得酣畅淋漓,谱写着一曲曲“大爱无疆”的颂歌,“爱党爱国爱民”的颂歌。

当然,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怀揣私心,在“地震”中还想发国难财;也有的在扶贫工作中优亲厚友,甚至中饱私囊,失去了原则……这是与“无私奉献”截然相反的行为,势必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唯有做到“心底无私”,才在脱贫攻坚中撸得起袖子,甩得膀子,迈得开步子,走得出辉煌。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来不得半点泄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汶川地震中展现的迎着困难上的坚定意志,当在脱贫攻坚中发扬光大。

灾难远去,精神永存;脱贫奔康,拔寨攻坚!我们悼念同胞,祭奠英雄,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汶川精神”,热爱祖国、传递爱心、无私奉献,并以高昂的、乐观的的精神风貌,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还有一年,我们的脱贫攻坚就将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关键之年,我们要针对扶贫脱贫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聚焦目标任务和精准要求,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确保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让伟大的“汶川精神”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迎接新时代那一轮轮崭新的朝阳!

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得体会篇三

打造党建“高速带” 构建小康“绿化带”

湖南省江永县委组织部 毛建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坚持从党的农村组织上发力,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步子上来,不断增强农村在精神文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工作上的“造血功能”。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目前,随着“三变改革”的纵深推进,要坚持从地方资源上入手,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力度,着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的福利待遇。要坚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按照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村级主抓的方式,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构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航标,进一步引导各村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发展,不断输送更多“乡土人才”到产业发展的一线上来,着力构建三级产业发展“同心圆”,确保抱团共建小康致富路。

架起基层治理“等高线”。基层治理强不强,一个是要看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功能发挥好不好,另一个要看党群参与度高不高。抓好基层治理,重点还是要在“三治”(自治、德治、法治)上发力,通过结合村情实际构建符合村级发展的“制约力”,不断保障村级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活动。另外,坚持发挥好乡镇党委主导性作用,做好在基层治理上的人员保障、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基层治理的高度注入“源动力”。

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坚持创新村民参与机制,与村民签订《庭院环卫三包承诺书》,与村民达成共识,提高村民参与可度,共同打造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文明规范的家园形象。将各村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培养村民互相监督卫生的习惯,并通过卫生“十星文明户”的评选,选出各村卫生搞得最好的“卫生之星”,对卫生搞得差的村民进行通报批评,在各村内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及卫生意识,极大的提升了环境治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清洁家园的良好场景。

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得体会篇四

湖北丹江口:深化“双找”“双带”共托小康梦

湖北省丹江口市委组织部 罗丹 郭晨阳

今年以来,湖北省丹江口市结合一张连心卡,深化“户户走到”活动,推动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双找”活动落地见效,突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精心实施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双带”工程,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服务群众能力,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圆满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卡”联万家

“真没想到一张连心卡、一个电话就替我解了燃眉之急,李书记了解情况后每月定期把药送到家里来,再也不用我辛苦跑腿了。”均县镇莲花池村71岁的贫困户赵化莲常年独自一人待在家中,有了这张便民服务卡,她感觉又有了依靠。莲花池村地理位置较偏,是重点贫困村,在家的大多都是老弱群体,村书记李良宏主动扛起服务群众大旗,逐户发放便民服务卡,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主动上门解决困难。这是该市开展“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方便群众办事,该市每个村(社区)都制作了“党群连心卡”,通过“户户走到”活动发放到每家每户。卡上注明镇(办、处、区)驻点领导和驻村(社区)干部、镇直涉农单位负责人、村(社区)干部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群众只要事情要办,只需拨打电话即可随时随地联系上党员和干部。

去年以来,全市党员干部借助连心卡,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服务事项19000余件(次),帮助困难群众164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7300多个,一些困扰群众多年的吃水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双找”惠万民

五月春耕时节一片繁忙,石鼓镇柳林村大力发展尖椒种植,促贫困户增收致富。但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老年人看着大量的秧苗来不及种,才栽上的秧苗“喝”不上水,只能“望椒兴叹”。焦急万分的他们拨通了“党群联心卡”上驻村工作队的电话。当天下午,石鼓镇驻柳林村干部胡云轩、毛泽忠闻讯立刻带领镇卫生院和邮政所等单位的党员干部来到柳林村,帮助农户栽种完所有的辣苗。一挑挑水、一棵棵苗、一滴滴汗,凝结着干群一家的亲情,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凉水河镇惠滩河村有187户625名贫困人口,主导产业是5000余亩柑橘基地。2018年11月,看着大片的橘子无处可销,橘农们心急如焚,他们拨通了市总工会驻惠滩河村工作队的电话,请求帮助解决橘子销售问题。市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商量后,决定发起“精准脱贫你我同行”认购“爱心柑橘”活动 ,号召全市党员干部伸出温暖之手,并积极协调联系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认购扶贫柑橘,短短半个月就帮助橘农销售柑橘20余万斤,销售收入达5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该市在村一级建立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和服务事项“一站式”全程代理制度,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同时,加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村干部轮流值日,实行代理代办,为群众提供合作医疗、民政、社保、代买代卖等各类惠农便民服务,并依托镇、村2级服务中心,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全天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工作,该市整合市镇村三级干部队伍,全面开展“足印农家·户户走到”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建立“干部下访、服务上门”的常态化机制。市级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垂范,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收集问题、化解矛盾,通过办理实事好事拉进群众距离。今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孙咏平带头走访79个村336户,收集问题114件,现场解决87件。各镇(办、处、区)党委书记走访群众18000余户,收集问题2563件,现场解决2292件,真正实现了身到、心到、感情到、措施到、效果到,基层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全市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双带”富万民

丁家营镇殷河村老党员厉明锋,曾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贫困户。2015年,他受益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带头拆掉土坯房建起砖混结构新房。2017年年初,村干部将和包户干部鼓励他靠山吃山,依托髽髻山景区日益火热的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厉明锋因地制宜建起厉家大院农家乐,承包荒山150亩,种植有机蔬菜,养殖4头猪10只羊6头牛,散养土鸡500多只,年收入逾5万多元,率先跻身十堰市首批脱贫攻坚光荣榜。

浪河镇黄龙村一度因交通闭塞成为贫困村。2016年3月,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恒芳联合农户自发组建双龙紫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武当峡谷漂流和饶氏庄园打造双龙紫云旅游景区项目,发展餐饮民宿和乡村旅游,吸纳村民66户入社,引导农户进行现金入股或房屋及土地入股,依托民俗发展和乡村旅游奔上富路。青莫村党员吴红梅带头成立圣和茶业公司,以公司为依托组建茶叶合作社,吸收周边122户茶农入社,其中半数以上是贫困户。社员既可得到茶园地租,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年底还享受分红,带领贫困群众实现抱团致富。

在吴红梅看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裕,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在脱贫攻坚一线,众多像吴红梅一样的能人党员和村干部也不甘落后投身脱贫攻坚,践行“两学一做”,在广泛开展的“脱贫攻坚,党员先行”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服务员”和“排头兵”。

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党员王林,充分利用在外地工作的经验和资源,结合该村地理位置和现有资源优势,带头开办农家乐和电商平台,及时发布村里柑橘、土鸡蛋、灰蛋等特色农产品信息,通过电商经营和农家乐年收入4万多元,带动周边11户贫困户实现户增收2000余元。

官山镇党委挖掘本地的能人资源,千方百计吸引能人回乡创业,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切实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既盘活了一方经济,又带富了一方乡邻,增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镇党委积极引进成功人士蒲万学返乡创业,在家乡投资8.3亿元开发武当大明峰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带动骆马沟、官亭两村80户257人脱贫,蒲万学也被纳新为中共党员,成为党员“双带”先锋的典范。目前,该镇66名村组干部中,发展产业的有22名,铁炉村两委委员、文书王全峰带领8户贫困户创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年种植食用菌11万袋,产值达83万多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人,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身先士卒,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榜样。”说这话的是蒿坪镇黑垭村李启德,启明中华蜂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在黑垭村利用山区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发展中华蜂养殖业,搞专业化、合作化、科学化蜜蜂养殖,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养殖中华蜂3000桶,免费向村民传授中华蜂养殖技术,带动本村4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土关垭镇村两级党组织积极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致富,涌现出“楚天匠才”张丙华、“科技人才”“创业新贵”张锐、“乡土能人”皮升云等一批党员创业带富标兵,他们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集中连片流转茶园或带资入股的方式,带动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并以提供技术培训、吸纳务工、统一管理和采制及销售的模式,完善和延长茶叶产业链条,使农户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广大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周边村民通过茶园流转、进茶园务工、到茶企上班等方式多渠道增收,实现了道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三赢”目标。据统计,仅道茶谷基地可年产茶叶60000余公斤,产值逾35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48户123人,年人均增收达1200元。

和厉明锋、吴红梅等人一样,该市千余农民党员在政策激励和示范引领下,种核桃、养黑猪、建基地、办网店、开农家乐……依靠创新创业成为多元发展的市场主体,催生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党员创业标兵领跑脱贫致富路。

“双带”“双找”活动推动该市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明显加速,该市461名先富起来的党员与户贫困户“结对认亲”。196名在外创业有成的党员回乡领办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家,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多17600余个。培植109个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选树502名党员精准带富标兵,带领帮扶13000余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全市集体经济快速增长。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发展提速,2018年,该市194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