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书写了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和兄弟;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柔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目送》的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目送》的读书笔记1
“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之所以对这段话印象深刻,是因为它适用于每一种心怀不舍的告别,甚至可以形容作者与笔下文字的关系。每写一行字,都是在目送自己的过往经历。你与此事此人此场景的缘分,也就此别过。每一篇点击保存的终稿,每一篇标记为已发送的文章,都是在目送自己人生的某一个节点的所遇所思,最终变成一个个不必执著的省略号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当时的细微感受,那时的天气、温度、颜色,各种调遭事物遗留的各种痕迹都太熟悉,熟悉得就好像一个了解自己孩子每个表情的母亲,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大脑皮层的褶皱里歇息。而在唤醒它们的时候,你能做到的只是尽量不夸张不做作的去重新描述它们。你并不清楚它们会与何人在何地以何种心情相会,你也无法预计他们在阅读者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涟漪,甚至你并不求他们为你带来盛名厚利,你只是尽量忠实地跟随内心表达自然的韵律完成它们。
当然,你并不是最有天赋的写作者,也不是以写生为主的人,所以你写的随心随意,惟愿悦人悦己。就像一位母亲,只求自己的孩子健康开心,对社会有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让母亲觉得自豪欣慰,也并不是每次的目送离别都很圆满。很多比是欣慰的告别后还有让人不安的再见,曾觉得得意地连编辑部都赞过的文章,有些在日后看来,竟会让自己认为羞愧,因为他们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有那么一两段话有刻意取悦读者的谄媚气,有的太刻薄还抖机灵,有的掉书袋得过分,有的只是满篇情绪泛滥……很多表达方式上的不节制和不自省,真的会脸红。就如一个没有料到有一天竟然被儿子提出爱的建议和意见的母亲,那种既高兴又羞愧的心情。
高兴的是渐行渐远的儿子终于会偶尔回望,羞愧的是一心向圆满的自己真的还需要再进步。写作不就和目送一样吗?
《目送》的读书笔记2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不舍。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书中的一篇写龙母亲的,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个自己辉煌的年代里,女儿是否也陪她一起走过。在回台湾的路上,母亲在深夜的火车上又再一次的说要回家,可是这一次做儿女的都知道,母亲想回的家,不是一个明确地址,也不是一个邮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时间,母亲想回到那段时间里,在那里,母亲还是个貌美的女孩,也许还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许是在某个新年,母亲还在为团圆饭而忙东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还是想豆丁那么大,吵着嚷着要发鞭炮,要吃饺子。“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目送》的读书笔记3
《目送》之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绿,淡得那么不起眼,无形之中却又一种那么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气读完了它。关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它的明媚、深邃、忧伤,它的美丽。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笔记,他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以及兄弟相携。他的笔触极尽幽微就像是那烛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实不仅仅是眼睛的目送,还有几许心灵层面上的东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发自龙应台的肺腑。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段动人心弦的文字,心都会怔住。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在目送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远,背影一点一点模糊。
暑假,我参加了夏令营。虽然要离开家半个月,我却没有丝毫伤感,反而开心地手舞足蹈。我几乎是数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来,没有半点即将要离开父母应当有的难过与忧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终于姗姗来迟,我也终于踏上了夏令营的旅程。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视了父母以及他们不舍得眼神。我与我的新朋友兴奋地讨论着这次活动,不知为什么感受到两道炽热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却又那么柔和。或许,是爸爸妈妈吧。或许,他们在等待着我的回头,哪怕是仅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没有。快要到寝室了,我急忙从妈妈手中拿回书包,闪入门内,倏忽不见。父母该离开了,显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没有发现那么。现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的落寞与不舍,或许与我的背影有关吧。或许,这转瞬即逝的半个月,在他们眼中却是如同半个世纪之久。
时间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来,我们亲爱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春来秋去,光阴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发会白,牙将掉,脸上会呈现出皱纹。
父母早已和我们牵扯起情绪,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和我们打成一个死结,如影之随行。
趁着父母还在,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所以,现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终要目送的生命问好。
《目送》的读书笔记4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纸质的香味,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当我终于将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读完时,留在心中的,是缠绵的一丝又一丝不舍,激荡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对于一个整天关在校园里埋头做题的学生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本书来读,很大程度是受了书名的影响。
“目送”,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它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最后一份让其早日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三维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作为与整本书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书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从儿子的离写到父亲的逝,那无尽的沧桑在作者冷静而温暖的笔端一一呈现。
我安静地读着这一切,于是道不尽的痛彻心扉与忆不完的温暖点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唤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间。
我之所以会对第一篇文章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也许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吧!我是个安土重迁的人,而我的安土,不仅限于地域上,更包罗了春华秋实的交替,物异 人非的变迁。
我常自比为三毛,因为我觉得我与三毛都是步履维艰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对于那拖出来的泥水,我们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为它携带了我们的过往。
可是,时间在流,世界在转,再多的留恋也留不住记忆的风逝。
于是,我们只有站在风中目送着远去的记忆。
而在作者的这篇《目送》中,我也读出了作者对那一切即将远去的事物的不舍。
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日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沧桑!如若说对于儿子的离,即使不必追却依然可以追,那么对于父亲的逝与母亲的老呢?只能眼睁睁巴望着回忆中的影像一幕幕掠过,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过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样的笔调勾勒出了过往的影像,为了让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还给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张图片。
在图文并茂 的意境中,读着、感悟着那点点滴滴的温暖,我的心头也不断激起点点温暖的浪花。
我想着,在某一天,当我与作者现在年龄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独自靠在斑驳的 墙影中,在夕阳的余晖下回想着我人生的点滴,那感觉,是温暖还是心痛?也许兼而有之吧?
当整本书翻至中间部分时,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对个人经历的“目送”,转而将目光转移到了万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对时间、对距离、对人际、对人与物的相处、对所经地点的景况都一一进行了讲述,在作者 悠长而不舍的目光中,那些本来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为了一湾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独自散发着深邃的幽光,让我与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说开篇的《目送》是为了让读者走入一个无奈、疼痛、温暖、回忆与念想并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话,那么,在最后的一系列关于作者父亲病中与离世的文章, 则是为读者设下的一级级台阶,让读者看着一个老人在时光的折磨下如何离去,然后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深邃的洞府。
于是,在缠绵的思念中,我们又见到了尘世的光明,重新面对万千世界。
在读着那一系列文字时,我总想象着那个在女儿、儿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爷爷。
原来任何一个人的正常离去,走的都是同一条道,是留不住的,终究要离去。
只是觉得,作者的父亲与我的爷爷相比,更幸福。
不过转念一想,生命的本质不是一样的吗?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饰呢?去往另一个世界的生命都会把今生未受的福赶回来的。
这样想着,心中便宽慰多了。
有人评论说《目送》是21世纪的《背影》。
很明显,评论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不过,我却觉得这样的比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么,《目送》那温暖与无奈的韵味才大抵被补全了吧!
《目送》的读书笔记5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374243《目送》的读书笔记6
“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之所以对这段话印象深刻,是因为它适用于每一种心怀不舍的告别,甚至可以形容作者与笔下文字的关系。每写一行字,都是在目送自己的过往经历。你与此事此人此场景的缘分,也就此别过。每一篇点击保存的终稿,每一篇标记为已发送的文章,都是在目送自己人生的某一个节点的所遇所思,最终变成一个个不必执著的省略号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当时的细微感受,那时的天气、温度、颜色,各种调遭事物遗留的各种痕迹都太熟悉,熟悉得就好像一个了解自己孩子每个表情的母亲,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大脑皮层的褶皱里歇息。而在唤醒它们的时候,你能做到的只是尽量不夸张不做作的去重新描述它们。你并不清楚它们会与何人在何地以何种心情相会,你也无法预计他们在阅读者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涟漪,甚至你并不求他们为你带来盛名厚利,你只是尽量忠实地跟随内心表达自然的韵律完成它们。
当然,你并不是最有天赋的写作者,也不是以写生为主的人,所以你写的随心随意,惟愿悦人悦己。就像一位母亲,只求自己的孩子健康开心,对社会有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让母亲觉得自豪欣慰,也并不是每次的目送离别都很圆满。很多比是欣慰的告别后还有让人不安的再见,曾觉得得意地连编辑部都赞过的文章,有些在日后看来,竟会让自己认为羞愧,因为他们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有那么一两段话有刻意取悦读者的谄媚气,有的太刻薄还抖机灵,有的掉书袋得过分,有的只是满篇情绪泛滥……很多表达方式上的不节制和不自省,真的会脸红。就如一个没有料到有一天竟然被儿子提出爱的建议和意见的母亲,那种既高兴又羞愧的心情。
高兴的是渐行渐远的儿子终于会偶尔回望,羞愧的是一心向圆满的自己真的还需要再进步。写作不就和目送一样吗?
#374245《目送》的读书笔记7
《目送》之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绿,淡得那么不起眼,无形之中却又一种那么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气读完了它。关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它的明媚、深邃、忧伤,它的美丽。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笔记,他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以及兄弟相携。他的笔触极尽幽微就像是那烛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实不仅仅是眼睛的目送,还有几许心灵层面上的东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发自龙应台的肺腑。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段动人心弦的文字,心都会怔住。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在目送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远,背影一点一点模糊。
暑假,我参加了夏令营。虽然要离开家半个月,我却没有丝毫伤感,反而开心地手舞足蹈。我几乎是数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来,没有半点即将要离开父母应当有的难过与忧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终于姗姗来迟,我也终于踏上了夏令营的旅程。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视了父母以及他们不舍得眼神。我与我的新朋友兴奋地讨论着这次活动,不知为什么感受到两道炽热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却又那么柔和。或许,是爸爸妈妈吧。或许,他们在等待着我的回头,哪怕是仅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没有。快要到寝室了,我急忙从妈妈手中拿回书包,闪入门内,倏忽不见。父母该离开了,显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没有发现那么。现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的落寞与不舍,或许与我的背影有关吧。或许,这转瞬即逝的半个月,在他们眼中却是如同半个世纪之久。
时间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来,我们亲爱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春来秋去,光阴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发会白,牙将掉,脸上会呈现出皱纹。
父母早已和我们牵扯起情绪,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和我们打成一个死结,如影之随行。
趁着父母还在,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所以,现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终要目送的生命问好。
#374247《目送》的读书笔记8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七年级猫鼠狗读书笔记
上一篇:优秀的目送的读书笔记
下一篇: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